作者:賈立政
為民執政、執政為民是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歷程的主軸,人民與執政是這個輝煌歷史進程的兩個關鍵詞。人民是執政之基,執政是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著重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總書記深刻指出,新的征程上,我們必須緊緊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站穩人民立場,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和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習近平總書記這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振聾發聵,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不斷增強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歷史自覺、理論自覺、行動自覺。
為什么“守的是人民的心”?
“守的是人民的心”,其原理在于“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守的是人民的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是“以人民為中心”思想的彰顯和闡釋。“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重要論斷中所指的人心就是人民的心,也就是通常我們講的民心。人心為什么會成為“最大的政治”?根本在于: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國家的主人,是國家治亂興衰的決定性力量。人民是每一個個體組成的,人民的心就是每一個個人的心的凝結匯聚。人是有觀念的,人的行為受其思想支配,人心在哪里,人民就在哪里,力量就在哪里,正所謂人心向背決定事業成敗。現階段,人民是指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的集合體。千秋偉業在人心,贏得人民的心,就贏得了人民的支持,進而就是說,要贏得最大的政治就是要贏得人民,就是要贏得廣大人民的衷心愛戴和堅定支持。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最大的政治就是人心,人心與最大政治之間零距離,守衛江山就是守衛人民,守衛人民就是守護人民的心。
在2020年4月武漢解封后不久,西方學者展開了一次大規模的網上一對一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民眾對中央政府的信任比例升至98%。與2018年相比,對地方政府的信任比例也有所上升,對縣級政府的信任比例升至93%,對市級政府升至94%,對省級政府升至95%。這組數字與其他權威智庫機構的調查數據高度契合,表明中國民眾對各級政府都變得更加信任。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以百姓心為心,團結帶領人民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迎來光明前景。中國人民看得清楚,感受深刻,對黨的領導高度贊成是很自然的。“我們黨成立一百年了,為什么老百姓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因為我們黨始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各民族謀幸福。我們一百年來取得的成績,贏得了民心,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要走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6月8日在青海視察時的一席話,發人深省,催人奮進。
人心在哪里、如何感知把握?
基于概念本身而言,人心就是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急所困。具體講,就是人民群眾的內心想法,即在思考什么、盼望什么、期待什么,有什么具體的喜悅,有什么著急上火的難事。
人心在哪里?人心就在人民群眾的心里,在人們的大腦中樞里。作為精神存在,人心看不見摸不著,但可以明確感知。因為生活是真實的,老百姓最講實際,一定會通過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基本訴求,并在其工作、生活、學習實踐中比較充分地展現出來。人民是時代發展的見證者、參與者、創造者,人民的心是通曉世情國情、暢達社情民意的一把鑰匙,也是執政黨把握前進方向、凝聚黨心民心的重要坐標。
對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愿、所急所難敏銳感知、細心體會、認真把握、及時解決,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能夠贏得人心的根本。走好新時代的思想路線、群眾路線,敢于擔當,勇于作為,創新方法,調查研究,永遠同人民在一起,真正感知體察老百姓在想什么,這一點都不難。
盡管每個地域、每個階層、每一個人的思想、愿望、喜憂等不盡相同,但同時又有很多共同點,這些共同點就是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就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利益。這個最大公約數所構成的共同盼望和一致要求就構成了人民群眾的一致行動。從每一個個體的心愿,到每一個群體的愿望,匯聚起來就是統一意志、共同追求、共同理想,成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力量,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因為沒有一種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堅實;沒有一種力量,比從群眾中汲取更強大;沒有一種執政資源,比贏得民心更珍貴。“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不是一句口號,是心系人民與為民擔當的同頻共振,是干事創業中的知行合一,是上下同欲、共同努力的一致目標。
如何守護好人民的心?
明確“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中國成功的核心密碼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的成功,其核心密碼是因為得到了人民的堅定支持;中國人民之所以信任、擁護、愛戴、支持中國共產黨,根本在于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以人民為中心,真正同人民結合在一起,始終牢記“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我是誰?我是人民的一員!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的優秀代表,是人民的勤務員。“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只有擺正“我是誰”,才能牢記黨是人民的代表,黨的干部是人民公仆,才能始終擺正自己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為了誰:為了人民!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為誰而生、為誰立命、為誰執政,是任何一個政黨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只有明白“為了誰”,才能牢記黨的宗旨,才能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才能找準奮斗的目標方向。依靠誰:依靠人民!人民是力量之源,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依靠誰”,體現了黨執政的方法論。只有明確“依靠誰”,才能牢記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才能不斷從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能獲得事業發展的磅礴之力。將“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貫穿統一起來的是人民。人民是天、人民是地,人民是根,為人民是本。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國共產黨同中國人民分割開來、對立起來的企圖,都是絕不會得逞的!9500多萬中國共產黨人不答應!14億多中國人民也不答應!總書記這一論述字字千鈞,對“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作出最準確、最深刻、最透徹揭示。
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對于利益的所思所盼所求,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對于利益的訴求不僅發生著相應的變化,也呈現出具體利益和根本利益的區分。我們黨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歷來注重把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相結合,既強調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又注重不斷解決各個階段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具體利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逐步創立并形成了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錯誤,定要改正,這就叫向人民負責”。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時刻將是否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改革和社會主義建設成敗的重要標準之一。邁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作為制定政策的依據,順應民心、尊重民意、關注民情、致力民生。”黨員干部要始終懷著強烈的愛民、憂民、為民、惠民之心,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的立場上,真正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
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具體問題。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習近平總書記曾形象地指出,“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人民群眾的“柴米油鹽醬醋茶”“教育住房醫療就業”等一件件民生“小事”,雖然看起來零零碎碎,甚至微不足道,卻一頭連著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需求,一頭連著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大局,是構成國家“大事”的“骨架”。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的:“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群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群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既立足眼前、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具體問題,又著眼長遠、完善解決民生問題的體制機制,采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辦實事,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讓“黨心”始終融于“民心”,在解決民生“小事”中踐行黨的初心使命,從而“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干”,在追夢路上奮力奔跑。
“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百年崢嶸,民心常在。“為了人民幸福,守護人民的心”,是偉大建黨精神的血脈源泉,是成就百年大黨的核心密碼,是億萬人民始終匯聚在鮮紅旗幟下的根本力量,更是我們黨帶領人民走向更光輝未來的堅實根基。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體中國共產黨員發出號召: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踐行黨的宗旨,永遠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風雨同舟、同甘共苦,繼續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努力為黨和人民爭取更大光榮!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守護民心、贏得民心須臾不可忘記,唯有始終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與國家共發展、與時代同進步,才能構筑起真心實意擁護黨的領導的“銅墻鐵壁”,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
(文章內容據《河南日報》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