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紀念館全新亮相。由中共一大會址、宣誓大廳、新建展館等組成的“石庫門”,全面立體地重現了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在上海的革命實踐。歷史現場,孕育如磐的信仰;紅色場館,詮釋不變的初心;救亡擔當,展現崇高的使命。而變化的時代,矗立著永遠的精神豐碑,紅色血脈,流淌著中國共產黨成功的精神密碼。
歷史現場,孕育如磐信仰
信仰生發于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百年前的中國,外侮內亂,軍閥混戰,山河破碎。此時的上海,風云激蕩,英雄際會,思想叢生,主義萌發。1921年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今興業路)一座石庫門小樓悄然開幕。心懷救亡圖存的使命擔當,13位代表出席會議,代表全國50余名黨員,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個新的時代,從此開始,一種新的信仰,在此確立。中共一大的召開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信仰屹立在當年火熱的歷史現場。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地處上海中心城區的中共一大會址、《新青年》編輯部等漁陽里諸多石庫門老建筑,成為許多重大事件的見證地。尤其老漁陽里2號是中共一大召開的籌劃地、中國第一個共產黨組織的創建地、進步刊物的編輯地、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的辦公地等歷史現場,見證了黨從醞釀到誕生的整個過程,更是第一批中國共產黨人馬克思主義信仰生發與確立的見證地。1920年6月,毛澤東從北京來到上海,在老漁陽里2號再次見到陳獨秀,共同探討馬克思主義思想。毛澤東回憶說:“到1920年夏,在理論上,而且在某種程度的行動上,我已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且從此我也認為自己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了。”陳望道也曾回憶:“大家住得近,經常在一起,反復地談,越談越覺得有組織中國共產黨的必要,便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可以說,正是在這塊方圓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區域,中國第一批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從這里昂首走出。
紅色場館,詮釋不變初心
6月3日上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在上海正式開館,全面系統、形式多樣地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光輝歷程,述說著黨的偉大開端與不變初心,也由此標定著中國革命的偉大源起,傳承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
紅色場館是精神家園的寄托地。黨的十九大閉幕后一周,習近平總書記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體常委來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會址,重溫入黨誓詞,宣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徜徉在中共一大新館之內,我們可以從更為延展、更顯厚重、更加豐富又不失現代感的新空間中,讀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感受當年的革命熱情和信念力量。
紅色場館是紅色基因的傳承地。近年來,各地紛紛加快建設與更新紅色紀念場館。這不僅是黨的革命歷史的自覺,更是國家、民族歷史的自覺。上海則通過出臺《上海市紅色資源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條例》地方性法規,加強對紅色資源的傳承弘揚和保護利用,充分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匯聚砥礪奮進的磅礴力量。
源頭根脈,蘊含精神密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形成了一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為我們立黨興黨強黨提供了豐厚滋養。“水有源,樹有根”。從源頭根脈上看,建黨百年所形成的系列革命精神,是由一個個鮮明而具體的“明珠”串聯起來的精神譜系,而其“坐標”或“源起”則是孕育于中共早期創黨實踐活動中的革命精神,它內在的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為精神譜系提供了普遍原理,規定了思想內核,是不同歷史階段的革命精神相互聯系、形成譜系且能夠傳承至今的根本原因所在。
以中共早期建黨革命精神為源起和根脈,中國共產黨人在百年的偉大實踐中,構筑起一座座精神豐碑。這些具有強烈歷史與現實感的精神鏈條,蘊含著共產黨人創新、奮斗、奉獻、為民、擔當、求是、忠誠、斗爭等“恒”的精神特質,構成了永恒的精神密碼。而中國革命精神譜系這種“恒”與“常”、“流”與“變”的特質,既生動刻畫了共產黨人革命斗爭的前行腳印,又深刻解讀了銘記歷史、不忘初心的堅定信念和精神力量。
砥礪前行,把握歷史主動
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中國共產黨在時代的洪流中,不斷奮進,一路走來。中共一大紀念館設置的“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展覽,全面展示了中國共產黨救亡圖存、星火初燃、開天辟地、砥礪前行的光輝歷程。今天,在百年接續奮斗中,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創造了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人類社會進步史上令人刮目相看的奇跡。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我們回溯歷史、牢記來路的真正意義,不是歷史知識的簡單識記,而在于總結歷史經驗,認識歷史規律,把握歷史主動,為當下和未來提供思考的視角、行動的經驗和前進的信心。為此,我們需要站在中國歷史的長時段、世界歷史的寬視野、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的角度,深刻認識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加深對“兩個必然”仍然是當今世界發展大趨勢的科學理解和歷史信心。
“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能不能順應時代潮流,掌握歷史前進的主動權。”唯物史觀告訴我們,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其歷史主動性不斷推動著社會歷史向前發展。因此,我們重溫黨的百年歷史,就是要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在風險與挑戰中,能夠進一步把握歷史發展的規律和大勢,始終掌握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歷史主動,依靠和引領人民群眾發揮歷史自覺性,把握歷史主動性,展現巨大歷史創造性。
“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始發地,也是我們黨百年輝煌歷程的見證地。今天,我們回望和瞻仰,目的就在于秉承立黨初心、牢記崇高使命、把握歷史主動,用黨的奮斗歷程和偉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確方向、啟迪智慧、砥礪前行。
(作者:高立偉,系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