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鄉村建設通過農業生產智能化、引入現代農業機械和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生產領域的信息庫等帶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促進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有效供給。數字鄉村建設應加強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大數字技術研發,培育鄉村數字技術人才,實現農業數據信息共享。
關鍵詞:數字鄉村建設 農產品質量安全 農業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識碼】A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農產品質量安全關乎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居民農產品質量安全意識的不斷提高,國家加大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但是,我國仍然沒有建立起“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制。保障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進一步加強農業生產環境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完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披露和農產品品牌建設等。數字經濟在推動經濟發展、加快經濟社會轉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數字鄉村建設發展工程”,以數字技術引領農業農村創新發展,有助于推進農業綠色安全和高質高效發展,從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現實困境
農業生產資源環境惡化
長期以來,我國種植業通過投入大量的化肥、農藥等現代化工產品來提高農產品產量,然而,石油化工產品的投入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出現了耕地質量下降、農業水資源污染等一系列問題。同時,由于工業“三廢”排放、生活垃圾、廢舊電池和日常生活污水排放及區域和流域土壤重金屬等影響,使得我國耕地土壤和水資源污染現象嚴重。依據《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中的數據,截至2019年底,全國一至三等的優質耕地面積為6.32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31.24%。《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中國耕地土壤無論是點位超標率,還是主要污染物種類,都遠遠高于林地、園地及未利用土地。農業生產資源環境的逐漸惡化,對農產品綠色安全生產帶來沉重壓力。
農業生產規模小而分散,經營者整體素質不高
當前,傳統農業生產經營者老齡化嚴重、文化素質偏低,對農業新技術的學習和接受能力較差,難以適應農業綠色安全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我國農業生產經營者組織化規模化程度低,根據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規模農業經營戶僅占農業經營戶的比重為1.9%,家庭經營耕地在30畝以上的農戶數量占比不足5%。個體化農業經營戶素質參差不齊,部分農業生產經營者的“無知”和“無良”導致農產品存在超標使用農獸藥和濫用添加劑現象。此外,小規模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程度低,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成本較高,容易出現監管漏洞,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潛在隱患。
農業生產技術研發、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體系滯后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需要建立開放競爭、多元參與、協同高效的農業技術體系和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當前,我國農業技術進步貢獻率突破60%,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主要體現在缺乏農業生產前沿技術、系統集成技術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技術這三個方面。基層涉農技術研發和服務人員數量較少且專業素養偏低,對新型農業科學技術接受能力弱,導致農業技術設施不能有效利用,技術服務效率低,農產品質量檢測技術落后,以上因素制約了綠色安全農業的快速發展。
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不統一,政府監管體系落后
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構涉及農業、市場監管、衛生等多個部門,容易造成“多頭管理、分段管理、環節缺失”的局面。多部門制定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缺少層級間有效對接,導致標準體系不統一和不健全。地方政府作為本地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監管者,構建了覆蓋本地區的安全監管系統。面對大量源自外埠的農產品時,地方政府難以進行全過程監管。目前,農產品追溯系統僅能做到產地追溯和物流追溯,無法滿足生產環境監測、生產過程監測、農產品加工監測等更多需求,對于農產品的批發、零售環節的追溯也無能為力。我國目前還沒有形成“從產地到餐桌”的全面有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
數字鄉村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內在機理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指出,“數字鄉村是伴隨網絡化、信息化和數字化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以及農民現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內生的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和轉型進程,既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數字鄉村建設能夠從以下幾個方面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首先,數字鄉村建設通過農業生產智能化帶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實現優質安全農產品的有效供給。運用數字信息技術,采取環境監測農業物聯網設備、對農業產地環境和污染狀況進行實時監測,加強面源污染和畜禽糞便污染防治。在生產環節,同時實施智能灌溉、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搭建數字信息決策系統,對傳統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造升級,從而實現提高農產品品質,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增加效益的目標。
其次,數字鄉村建設通過引入現代農業機械,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模式等途徑,使小農戶實現農業的規模化、標準化生產,從而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小農戶作為當前家庭承包經營的基本單元,在優質農產品品種選擇、現代化農業機械使用和農業信息獲取方面具有相對滯后性。數字農業借助互聯網技術力量,使農戶采用了以先進機械和設施農業為代表的現代化生產手段;利用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技術,實現生產環節的智能決策、自動控制與精準管理;依靠新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和農業信息平臺,緩解了“小農戶”與“大市場”的基本矛盾,促進農業生產的標準化,優化農業產業鏈,實現小農戶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
第三,數字鄉村建設加速推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進而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在互聯網與農業生產有機結合背景下,物聯網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經營中,農業生產技術、傳感器技術、數據遠程傳輸與處理技術、農產品檢驗檢測技術、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公開技術、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技術等逐漸趨于智能化和精細化。區塊鏈技術以其分布式、可追溯、不可篡改、非對稱加密、自維護的特性,逐步應用于農產品溯源系統。通過互聯網技術建立生產經營者信用信息評估體系,激勵農產品生產者規范生產行為,提供質量安全有保證的農產品。網絡化、數字化技術實現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關鍵影響因素的預警和過程控制,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的完善提供可靠的技術保障。
最后,數字鄉村建設利用數字技術建立農業生產領域的數字信息庫,構建農產品市場信息、農業生產社會服務供給信息和農業生產技術培訓平臺,提高小農戶利用數據信息的快捷性和數據信息的精確性,提升農業經營主體的生產技能和安全生產意識,規避農業生產風險,優化農業生產結構,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
推進數字鄉村建設的建議
數字鄉村建設是實現我國農業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然而,在當前實踐中,存在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薄弱、數字鄉村建設科技支撐能力不強、鄉村技術人才匱乏、農業數據信息共享存在體制性障礙等問題。為此,建議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推進數字鄉村建設。
加大資本投入,加強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建設要以政府主導和市場參與相結合,進而推動政府與各市場主體的合作。積極引導市場化主體參與鄉村振興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大型企業和金融機構投資的加入。重點扶持公益性強,示范效應和輻射面廣的示范工程建設項目。
依據農村區域差異,有針對性地加強數字技術研發。數字鄉村建設要立足國情、農情,重視數字技術的科學規劃和優化布局,針對我國平原地區、山區和牧區農村等不同的農業生產特征,有針對性地研發適應性強的信息技術,政府通過建立數字農業專項研發基金,引導資金流向特定的核心技術研發項目。
培養和引進農村技術人才,服務于數字鄉村建設。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高素質農業人才的培養與培訓,研究出臺解決農村技術人才工作、生活等難題的政策,吸引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到農村基層工作,加強農村鄉土人才“土專家”“田秀才”的培養。積極培育種養殖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專業合作社領辦人,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使用農業先進技術的帶頭和引領作用。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化體系建設。建立“高度開放、覆蓋全國、共享共用、通查通識”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臺。整合農產品質量安全國家標準、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信息網絡,保障農產品信息能夠公平和及時地傳遞,從而實現數字經濟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本文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北京食品安全政策與戰略研究基地研究員 ;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暨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項目“北京食用農產品質量安全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和測算研究”(20JCB105)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勝、余娜、付銳:《數字鄉村建設:作用機理、現實挑戰與實施策略》,《改革》,2021年第4期。
[2]夏顯力、陳 哲、張慧利、趙敏娟:《農業高質量發展:數字賦能與實現路徑》,《中國農村經濟》,2019年第12期。
[3]肖若晨:《大數據助推鄉村振興的內在機理與實踐策略》,《中州學刊》,2019年第12期。
責編:蔡圣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