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重要抓手,是人民群眾對美好幸福生活的新期盼。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號角已經吹響,要著力譜好人才、產業、生態、文明“四部曲”,才能奏響鄉村振興“最強音”,實現鄉村振興的全面發展。
譜好“人才曲”,發揮人才效益合力。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需要大量人才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充分發揮人才資源的最大效益。一是積極搭建人才“信息庫”,根據需求“人盡其才”。通過前期實地調研考察,全面摸清各村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民生保障等方面情況,找出制約農村發展的短板,堅持問題導向原則,精準匹配人才。二是注重精挑細選,選派好駐村工作隊。從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企業中挑選出政治素養高、業務能力強、道德品行好的優秀人才,深入農村一線,做好農村群眾的“領頭雁”,發揮帶頭引領作用。三是多渠道引進專業人才,拓寬好群眾致富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把先進的理論科技知識與實踐相結合,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給農民群眾傳授先進的農業知識、開闊的發展思路,指導好農民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動力”。
譜好“產業曲”,激活鄉村造血功能。產業是鄉村發展的根本動力,產業興旺,農民群眾生活才會富裕。一是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手段,讓產業路“多元化”。不斷加快數字農業、智慧農業的建設步伐,與專業技術團隊、科研院校、大型企業攜手合作,打造“產學研”孵化園區,借助先進技術成果,發展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多元產業鏈,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強的技術保障。二是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讓農產品“活起來”。依托大數據平臺,通過抖音、淘寶、微博、微視頻等方式,開設線上直播活動,邀請網絡紅人助力農產品直播帶貨,把鄉村的特色農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開啟鄉村振興的“淘寶路”,為產業振興開拓銷售渠道。三是整合當地資源優勢,讓產業發展獨具“特色”。整合好、利用好生態、旅游、土地等資源優勢,結合地形、天氣、土壤成分等方面特點,培植適合本土發展的特色農產業,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發展特色旅游業,帶動村民致富。
譜好“生態曲”,美化鄉村人居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是鄉村最好的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一是常態化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愛國衛生運動。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要抓手,聯合動員生態環境局、林業局、城市管理局等有關單位,強化各項政策措施,著力改善農民群眾從“要我干”到“我要干”的行動自覺,逗硬推動鄉村環境“高顏值”。二是持續營造良好生態環境氛圍。開展“家家庭院美、村村大花園”、“美麗村莊”、“靚麗家園”等方面的環境評比活動,通過生態標語、橫幅、廣播、展板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宣傳氛圍,增強農民群眾參與建設生態家園的主動性。三是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探索綠色發展路徑,保護好、利用好生態資源,扎實推進封山育林、植樹造林、天然林保護等生態工程,為河水留“白”,為發展增“綠”。
譜好“文明曲”,樹立鄉村文明新風。鄉風文明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和力量源泉。一是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領頭雁”作用。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精準選派政治站位高、理論素養好、懂農業、會技術的駐村干部深入農村,通過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知識趣味、科普法制、農業實操課程等方面活動,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帶領農民群眾學習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政策,及時跟進農業農村農民方面的時事政策,切實提高農民群眾學習文化知識的主動性。二是用好用活紅色資源,厚植鄉村文化底蘊。依托當地紅色資源優勢,挖掘典型人物先進事跡,把紅色故事、紅色精神編進教材,編著一批經典書籍,帶入課堂,形成一批經典課程,用紅色精神涵養鄉村文化,強化典型宣傳,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文明素養。三是持續完善鄉村文化設施,實現文化資源共建共享。全面了解農村文化設施現狀,根據問題逐一整改,滿足農民群眾對文化的不同需求,依托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主要陣地,搭建村民百姓共享文化建設成果的良好平臺,積極開展村級文化惠民活動,切實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作者:黃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