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05月27日 第 13 版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活力之源。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領導人民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是因為改革開放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中蘊含著中國奇跡的成功密碼,改革開放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今天刊發的幾篇文章,圍繞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改革開放進行分析闡述。
——編 者
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黃一兵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正是這個偉大覺醒孕育了我們黨從理論到實踐的偉大創造。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正是這個偉大革命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改革開放順應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契合世界各國人民要發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時代潮流,是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
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中國向何處去”成為擺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頭等重要的問題。鄧小平同志指出:“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變化,沖破“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們黨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顯示了我們黨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愿望、勇敢開辟建設社會主義新路的堅強決心。
改革開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實踐,每一次重大改革都給黨和國家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給事業前進增添強大動力,黨和人民事業就是在不斷深化改革中波浪式向前推進的。實踐證明,40多年的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后,我們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在探索過程中,雖然經歷了嚴重挫折,但黨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在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
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是前無古人的事業,需要在實踐中進行艱辛探索。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對社會主義社會的設想主要是理論上的,從來不贊成對未來社會作具體描繪,至于如何具體實施、付諸實踐,需要親身實踐社會主義的人們自己去探索。各國的社會主義者必須依據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結合自己的實踐,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內外形勢十分復雜、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的嚴峻考驗面前,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和基本框架,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成功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向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建設和諧世界,推進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成功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審視國際國內新的形勢,通過總結實踐、展望未來,深刻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對黨和國家各方面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
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特別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后,世界范圍內的新科技革命迅猛發展。一場以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為主要標志的新技術革命,迅速改變了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社會結構,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我們黨認識到,國際形勢總體上是有利的。世界格局向多極化發展的趨勢不可阻擋,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蓬勃發展,科學技術日益滲透到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個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源泉,成為建設現代精神文明的重要基石。在正確估量國際環境中對我國實現戰略目標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基礎上,我們黨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緊迫感搶抓機遇,堅定不移改革開放,千方百計發展經濟。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鮮明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重要論斷,深刻指出“現在世界突飛猛進地發展,科技領域更是如此,中國有句老話叫‘日新月異’,真是這種情況”“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個命題相聯系,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要進一步解決科技和經濟結合的問題”“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等一系列戰略思想。改革開放正是在深刻反思國際形勢、緊緊追趕世界科技革命大勢中發展起來的。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我們黨始終注意把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掌握、運用和發展先進科學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走科技強國之路,大力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用先進科技改造和提升國民經濟,實現了我國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實現了趕上時代的奮斗目標。
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
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斗,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同其他政黨的根本區別。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除了國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們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為人民謀利益,讓人民過上好日子。
基層是最大的課堂,群眾是最好的老師。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無不來自人民群眾的實踐和智慧。”廣大人民群眾處在實踐第一線,對事物的觀察、對情況的了解更細致、更透徹、更深刻。推動改革開放向前發展,把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作為源頭活水,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就能不斷開闊工作視野、完善工作思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在謀劃工作、制定規劃、出臺政策、推動實踐中廣泛聽取群眾意見,汲取群眾智慧,做到發揚民主、集思廣益,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深入到群眾中獲取第一手材料,從群眾樸素的話語中提煉閃光的思想,從民間鮮活的探索中萃取創造的元素,從基層的生動實踐中探尋打開工作局面的鑰匙。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就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熱情,改革開放就能獲得最廣泛的支持,就會擁有永不枯竭的力量和智慧源泉。
改革開放造福人民(思想縱橫)
楊 雄 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順應歷史大勢、回應人民期盼,帶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贊歌,帶領人民不斷創造幸福美好生活。實踐充分證明,歷史和人民選擇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造福了廣大人民。
擺脫貧困是中國人民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靠的是黨的堅強領導,靠的是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品質,靠的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堅實物質基礎,靠的是一任接著一任干的堅守執著,靠的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改革開放以來,我國7.7億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占同期全球減貧人口70%以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底線任務和標志性指標,將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匯聚全黨全國全社會之力打響脫貧攻堅戰。到2020年底,我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事實證明,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做好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民生是“指南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就業作為最大的民生,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不斷完善勞動者權益保障。“十三五”時期,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艱巨繁重的就業任務,我國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2016—2019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連續保持在1300萬人以上,2020年城鎮新增就業1186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都保持在較低水平;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就業比重不斷提高,成為吸納就業的主力。我們逐步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加快形成,生態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大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形成覆蓋各級各類教育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目前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每年受益學生約4000萬人;重點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不斷擴大殘疾人受教育機會,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保障和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在醫療衛生方面,推動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印發《“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致力于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在戶籍制度改革方面,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建立,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加快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實現新的更大發展,從根本上還要靠改革開放。”我們要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調動全社會積極性的重大改革開放舉措,持續增強發展動力和活力,以改革開放的新成就更好造福人民。
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就的密碼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各領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躍上新的大臺階,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改革開放為什么能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總結出很多原因,但以下幾個方面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成功密碼。
堅強的領導核心。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必須有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才能把這么多的人口團結起來,形成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力量。中國共產黨正是這個堅強領導核心。我們黨建立了由黨的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構成的科學嚴密的組織體系,形成了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同時,我們黨堅持把民主集中制作為黨的根本組織原則,既充分發揚黨內民主,又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保證全黨的團結統一和行動一致,保證黨的決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貫徹執行。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這個堅強領導核心,改革開放才能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堅定前行,我們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一系列艱難險阻,不斷取得偉大成就。
堅定的人民立場。改革開放是黨的事業,也是億萬中國人民自己的事業。改革開放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偉大成就,主要在于我們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改革開放事業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從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擁護。可以說,在推進改革開放事業過程中,我們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發展,每一個方面經驗的創造和積累,都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從人民實踐創造和發展要求中獲得前進動力,讓人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我國改革開放事業就獲得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科學的思想指引。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又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發展大勢、分析中國國情和黨情新變化,作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的判斷,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作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大判斷,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出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正確決策,確保我們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始終成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領導核心;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呈現全面發力、多點突破、蹄疾步穩、縱深推進的局面……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確保改革開放行穩致遠。
正確的改革方法。在40多年的改革開放進程中,我們黨始終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方法論,不斷深化對改革開放規律的認識。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注重調查研究,在深入研究新情況、不斷解決新問題的實踐中增強本領、提高能力。不斷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等科學思維能力,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始終堅持系統觀念,注重各項改革的相互促進、良性互動,形成推動改革開放的強大合力。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又鼓勵大膽試驗、大膽突破,不斷把改革開放引向深入。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把化解矛盾、破解難題作為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克服了改革中一個又一個難題。始終發揚釘釘子精神,穩扎穩打向前走,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斷取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勝利。(執筆:秦 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