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農村在經濟發展水平、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道德倫理、精神文化、思想觀念等方面與城市存在一定差距。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和城鄉發展不平衡矛盾的必然要求,應合了中國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昭示了鄉村新的文明時代的到來。本文從鄉村文化的價值、現實困境、振興路徑三個維度對鄉村文化振興進行戰略思考,旨在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領,復興和活化鄉村優秀傳統文化,重建鄉村文化生態,以鄉村文化振興引領鄉村振興,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發展。
作者:王海平,中國農工民主黨中央聯絡工作委員會副主任、研究員;常戰軍,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城鄉發展不平衡是當前我國最突出的不平衡,農業農村發展不充分是最突出的不充分。這些不僅表現在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于城市,還表現在農村的治理水平不足以及農村落后的思想觀念與傳統精神文化、道德倫理的式微,并導致了鄉村文化的虛無化和空心化及與現代文化有機銜接的斷裂。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在充分審視歷史經驗和認清現實困境的基礎上,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復興和活化鄉村傳統文化,激發內生文化自信,以鄉村文化振興為鄉村振興鑄魂塑型,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全面振興,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發展,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日漸式微的傳統鄉村文化
在城鎮化、市場化和現代化的進程中, 多種文化的強勢沖擊,人口流動的日益頻繁、傳播媒介手段的變化,使當代鄉村文化原有的文化生態被打破,新的文化秩序尚難建立,傳統的鄉村文化難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傳統的鄉村組織逐漸被打散,鄉村在歷史長河中沉淀出的自我演進邏輯被打破,鄉村道德規范和文化價值的弱化嚴重影響鄉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實踐方式,豐富的民俗、淳樸的民風、纏綿的鄉愁等歷史文脈和文化基因也就被鄉村居民自覺或不自覺中慢慢地淡化,導致當前鄉村傳統文化面臨式微的境地,同時也制約著整個鄉村社會的運行與發展,阻礙鄉村現代化的整體進程。
一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社會深刻變革和多元文化對鄉村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與沖擊,原有城鄉二元結構被逐漸打破,傳統封閉的鄉村社會深深卷入到城市化的進程和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大量的鄉村剩余勞動力以“離土”或“離鄉”的形式涌入城市從事新型生產勞動。城市化在大量虹吸鄉村的勞動力和土地,使傳統村落共同體的逐漸解體,鄉村居民原來以血緣和地緣為紐帶連接起來的社會關系網絡被改變,鄉土性正在悄悄失去。造成鄉村地區與城市經濟社會發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同時,經濟利益至上的文化邏輯沖擊著鄉村固有價值,鄉村社會的文化價值和信仰體系、表達形式、結構設置、文化載體都發生了歷史性的嬗變,導致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鄉村文化人文傳統和價值觀念正在逐漸式微。
二是,由于傳統與現代因素的交織及社會節奏的加快導致人們更多功利化、理性化的價值認知和認同,鄉村居民在價值領域呈現多元化趨勢,在道德領域呈現混亂迷茫態勢,在精神觀念上進退失據,對大自然的敬畏日益淡薄,對先輩傳下來的傳統文化慢慢地淡化。比如,一些傳統鄉村公共文化空間如祠堂、戲臺、集市等逐漸走向衰敗,一些鄉村傳統生活方式如民間節日、宗教儀式、戲曲等正在逐漸消逝,一些傳統鄉村公共生活形式如鄉村政治參與、傳統農業生產互助、鄉村集市的商品交換等日益萎縮,以家庭、家族、鄰里和睦相處為特點的鄉村日常生活形態和以農耕為生計方式的大自然中傳統勞作方式正在解體,鄉村社會關系呈現出弱化斷裂趨勢。
三是,日益頻繁的人口流動、多種文化傳播媒介和方式的變化,傳統的鄉村文化不能適應社會生活的變遷,使當代鄉村文化呈現一個變化中的“空洞”狀態,外來文化大多與鄉村傳統文化難以相互融合,原有的文化生態被打破,新的文化秩序尚難建立,鄉村文化在荒蕪與斷裂中,瀕臨文化荒漠的危險。
生生不息的鄉村文化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鄉村文化源遠流長,誕生在以農耕文明為基礎、地緣和血緣為紐帶、傳統社會倫理為秩序的鄉村社會,走過了發軔興起、繁榮發展、近代衰落又逐漸復蘇的歷程,是中華民族衍生發展的靈魂和價值源泉,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與精神命脈,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內在保證和動力源泉,為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文化引領。
其一,鄉村文化源源不竭為中華民族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在綿綿不息的歷史長河中,炎黃子孫植五谷,飼六畜,農桑并舉,耕織結合,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發展壯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在從事農業生產、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的過程中,形成了勤為主、孝當先、講仁義、耕讀為本、親親相愛、敬老尊賢、鄰里守望、相互幫扶、故鄉情結、熱愛和平等樣態豐富的鄉村文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構成了永不褪色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體系,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大價值共識,從根本上實現鄉村文化的當代認同。
其二,鄉村文化連綿不斷為中華文明涵養深厚的文化根脈。在綿亙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廣大鄉村地區形成了形式豐富、各具特色的鄉村文化,創造并保存了世界上最多數量的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最有價值的農耕技術。這些豐富而又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欣欣向榮、庚續不絕的厚重基因,蘊藏著鄉村文化特質、價值準則與發展思維,寄托了鄉村居民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期望,是鄉村振興的源頭活水。因此,屢經劫難而不亡、飽經滄桑而新生、煥發著不竭的生命力的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靈魂皈依,是鄉村得以發展的根本所在。
其三,鄉村文化生生不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入旺盛的動力源泉。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反映了中國人民最根本的價值訴求,決定著鄉村文化發展的方向、奮斗的目標,為構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鄉村社會提供價值支撐。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源地和重要思想源泉,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發展,提供著巨大的動力和源泉支撐,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鄉村文化的時代表達和現代性轉化,也必須植根于鄉村文化的土壤,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創新性發展,為鄉村文化賦予新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內涵,使鄉村文化與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發展相協調,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滋養和智力支撐,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
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塑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柢,所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廣泛的現實基礎、獨特的優勢資源。潤物無聲的文化精神力量振興必當在鄉村先行。我們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鄉村文化振興,充分發掘和創新鄉村傳統文化的底蘊、精神和價值,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建鄉村文化生態,深入推進鄉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弘揚具有當代價值的中國文化精神,形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讓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為鄉村時尚,增強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凝聚起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第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中國鄉村文化資源豐富特色突出,南北方文化交相輝映,建筑理念、鄉風民俗、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民間藝術等相得益彰。新時期鄉村文化振興,需要在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層面加大對鄉村傳統文化的挖掘、保護、傳承與發展,延續鄉村文化血脈,激發鄉村文化的內生,重塑鄉村文化生態,繼承與發揚鄉村文化的當代價值,使鄉村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潮流中保持本色、突出特色,構建符合鄉村發展規律、滿足鄉村主體需要的文化內容和形式,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在淳化民風、教化群眾、凝聚人心,連接人們思念情感的精神紐帶優勢不斷夯實鄉村振興的思想基礎。
第二,激活鄉村治理的內生動力。鄉村是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重要環節,鄉村文化振興是促進鄉村發展與法治進步的動力和重要抓手,也是鄉村振興的穩定基礎與前提條件,鄉村文化振興戰略與法治保障是辯證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鄉村文化振興,就是要堅持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把鄉村文化的道德規范、治理思想融入到鄉村社會治理體系中,營造鄉村治理生態環境,激活鄉村治理內生動力,提高鄉村社會的法治化水平,為保障鄉村文化振興健康有序推進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第三,強化農民主體的自身建設。農民是中國人口的最大多數,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基礎,廣大農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等各個歷史時期都作出了重大貢獻,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農民是鄉村的主體,生于斯長于斯繁衍生息于斯,他們對農村有著與生俱來的熱愛,對土地有著難以割舍的愛戀,對美麗鄉村的未來有著發自肺腑的憧憬,農業、農村的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千千萬萬勤勞智慧的農民。鄉村文化振興內生機制的有效性在于把尊重提升農民的文化主體地位深深扎根于農民群體之中。農民不僅是文化振興的主體,也是文化振興的受益者,有天然的激情與熱情去參與、創造鄉村文化生活,讓家鄉更美,讓土地更富饒,讓未來更美好。這就需要加強黨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政治保障和濃厚氛圍,同時要不斷強化農民主體的自身建設,提升農民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平,調動農民廣泛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從而匯聚起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和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磅礴力量。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