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世界各國及各國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舊格局、舊體制將會阻礙與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相適應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盡管如此,經濟全球化仍是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對此,中國的發展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邏輯、大趨勢,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把握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權。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 科技革命 生產力 戰略機遇
【中圖分類號】F114.41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全球化是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不斷加深的過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深入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邏輯和發展趨勢,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全球化歷史進程背后的必然性,把握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主動權。
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
生產力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性力量,其發展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歷史地看,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國家人為造出來的”。當生產力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人們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商品生產和交換,尋求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逐步拓展市場,經濟全球化便不可遏制地出現了;而且,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在全世界優化資源配置能力的增強,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不同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不同的世界市場發展狀況,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殖民擴張和世界市場形成階段。西方國家憑借巧取豪奪、強權占領、殖民擴張,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基本完成了對世界的瓜分,世界各地區各民族都被卷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14世紀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城市出現了存在雇傭關系的工場手工業,資本主義開始萌芽,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早期資本家、冒險家既渴望得到歐洲之外的特產(如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又希望將歐洲的商品銷售到中國、印度等東方國家,經過迪亞士、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探索,到達東方及環球航行的新航路開辟了出來。新航路的開辟,徹底宣告了世界各地隔絕狀態的終結,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從歐洲到亞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來日益密切。新航路開辟的過程也是殖民國家對殖民地征服掠奪的過程。美洲大片的莊園被開辟出來,導致了“三角貿易”的興起與繁榮;歐洲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往非洲,交換的卻是近億的黑奴;美洲的金銀和工業原料等整船地運往歐洲,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1765年,英國織布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應用于紡織部門,人類進入蒸汽時代。隨后,蒸汽動力運用于交通運輸部門,火車、汽船相繼發明問世,生產效率獲得飛速提高。資本主義國家的工業品銷往國外,亞非拉地區成為其工業原料供應基地和商品傾銷市場,世界經濟聯系日益密切。19世紀70年代,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標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開始,汽車、電報、電話、飛機等相繼問世,并投入使用,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壟斷組織開始形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階段。1869年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國控制,這大大縮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從時間、空間上將世界經濟活動更加緊密地聯結在了一起。
二是兩個平行世界市場階段。生產力在世界范圍內推動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也把它不斷推向自我否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社會主義制度在蘇聯確立。與嶄新社會制度確立相對應的是嶄新生產方式的產生。這種嶄新的生產方式不僅在蘇聯而且在全世界彰顯了它的生命力。于是,一個新的世界市場出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隨著一批社會主義國家誕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紛紛獨立、世界形成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這個新的世界市場已經成為能夠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平行的存在。這兩個平行的世界市場并不是完全互相封閉的,而是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航天、微電子、生物工程等技術突破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既進行著激烈的相互競爭也進行著一定程度的合作。在內部,它們在各自體系內加深合作,推進各種形式的一體化發展;在外部,資本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新一輪的擴張,推動經濟全球化走向體系化和制度化。總體來看,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進一步加深,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便捷。
三是經濟全球化階段。隨著冷戰結束,兩大陣營對立的局面不復存在,兩個平行市場亦不復存在,各國相互依存大幅加強,經濟全球化快速發展。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后,世界呈現“一超多強”格局。世界局勢得到緩和,各國都制定了適合本國發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便利條件,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便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領域獲得競爭優勢。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使得經濟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進入新世紀,經濟全球化“向前的動力、向后的阻力”均有了新發展。一方面,以信息革命為先導,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奏響了世界互聯互通的新樂曲,各種新技術、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進一步深化。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美國提出“美國優先”的口號,在國際事務中推行單邊主義,經濟全球化發展遭遇巨大阻力。
經濟全球化必然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繼續向前發展
經濟全球化發展會遇到如此之大的阻力,與這樣一個事實緊密相關:盡管舊的生產關系不可能阻止新的生產力的發展,但其在退出歷史舞臺之前,一定會竭盡全力地阻礙新的生產力的發展。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世界各國及各國內部各利益集團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但舊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格局仍未被打破。舊格局、舊體制通過留存的力量阻礙與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相適應的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新一輪經濟全球化形成巨大挑戰。
首先,經濟全球化會加劇國際“兩極分化”,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一重自我否定。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憑借早發優勢積累了雄厚的經濟、政治、科技、軍事力量,掌握著國際經貿組織的主導權以及國際經濟規則的制定權,并用這種權力為其在全球化發展中謀利,限制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其結果是,經濟全球化越發展,南北差距越大,世界經濟發展越不平衡,一些技術經濟條件比較差的發展中國家被邊緣化。據統計,2018年,西方人均GDP最高國家的人均GDP甚至是世界上人均GDP最低國家的300倍。顯然,那些被邊緣化國家的人民及它們的同情者一定會形成反經濟全球化的思想。
其次,經濟全球化會放大經濟危機,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二重自我否定。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頻繁,彼此之間的依存度逐漸升高,“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當代經濟全球化主要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支配,這就使得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隨著經濟全球化而擴展到世界范圍。當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世界經濟危機。此外,經濟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市場經濟的全球化。市場經濟在全球擴展的同時,也把自身存在的自發性、盲目性擴展到全世界,進而加劇世界經濟的無序和風險,誘發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可見,經濟全球化在實現各國商品、資本、技術、勞務等資源在全世界范圍內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也會把個別國家的經濟風險擴散到其他國家。如果經濟全球化按照現有模式進一步發展,爆發全球性危機的風險將越來越大,經濟全球化受到的批判也會越來越激烈。
最后,經濟全球化會放大社會動蕩,形成經濟全球化的第三重自我否定。一則經濟全球化使得財富分配更具有全球性,從而導致財富分配的不公也更具有全球性,原來一國范圍內的社會階級矛盾擴大到了全世界??梢哉f,當前和過往模式的經濟全球化越發展,階級矛盾就越深入,卷入的人就越多,影響的地域就越廣闊,如果出現社會動蕩,規模也就越大。這就使得經濟全球化大概率會受到希望緩和階級矛盾的人們的反對。二則經濟全球化使得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蕩、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蕩的機率增大。原本只會在局部或一定國家內發生的動蕩,很可能會通過要素的流動擴大到全世界。那些被牽連而引發動蕩的國家很可能將自身損失歸罪于經濟全球化。
盡管如此,我們要看到,經濟全球化是與新的生產力發展聯系在一起的。當前,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代進步,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區塊鏈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和應用,推動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使各國的聯系更加緊密。例如,不斷涌現的在線直播、短視頻、移動游戲、在線教育、云計算等新型信息服務模式都具有全球消費的特征。實體經濟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物質產品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借助信息網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為實物產品的使用者提供信息技術支持。信息溝通突破地域限制,從量變走向質變。僅就信息而言,人類甚至將從“地球村”躍進到“一家人”的程度,信息技術為人類交往、經濟全球化提供了更廣闊的天地。
進入新世紀,生命科學的新發現、生物技術的新突破、生物技術產業的新發展極大地改變了人類及社會發展的進程。例如,日益成熟的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以及正在加速發展的基因組學技術和蛋白質組學技術、生物信息技術、生物芯片技術、干細胞組織工程等關鍵技術,推動了生物技術產業的快速發展,深刻改變著人類的醫療衛生、農業、人口和食品狀況。這不僅將給予人類個體更長的生命,擴大全球交往的機會和意愿;還將帶來觀念的改變,最大限度地從個體的角度降低沖突的發生、財富的損失,使世界更加和平與穩定,使生產要素的全球流動更加安全。融合機器人、數字化、新材料的先進制造技術正在加速推進制造業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正在加速發展的以清潔高效可持續為目標的能源技術將引發全球能源變革,空間和海洋技術正在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的新疆域。這也意味著經濟全球化的空間正在不斷地拓展。另外,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積聚力量,催生大量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將給全球發展和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切都意味著,經濟全球化是物質力量作用的結果,必然隨著新的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
中國的發展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勢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長江、尼羅河、亞馬孫河、多瑙河晝夜不息、奔騰向前,盡管會出現一些回頭浪,盡管會遇到很多險灘暗礁,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的勢頭是誰也阻擋不了的。”因此,中國的發展必須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邏輯、大趨勢,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的歷史性機遇。
第一,攜手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站上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新起點。疫情防控期間,中國主動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開展合作,保質保量向國際社會提供急需的防疫物資,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有力證明了團結合作是國際社會戰勝疫情最有力的武器,優化全球公共衛生治理機制是捍衛公共衛生安全最好的方法。打贏全球疫情防控阻擊戰,應強化世界衛生組織等多邊機制作用,將抗疫國際合作中形成的經驗做法切實轉化為立根本、管長遠的制度體系,筑牢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銅墻鐵壁;加強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推動世界經濟復蘇。
第二,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新格局,是推動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建設一個更加美好世界的必由之路。為此,需要堅持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優化全球產業鏈布局,保障全球供應鏈安全,建立健全貿易摩擦解決機制,加快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磋商;倡導多邊自由貿易機制,擴大自由貿易“朋友圈”,主動分享發展經驗,增進民生福祉。
第三,適應世界大變局,完善全球治理體系。進入新世紀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隨著國際力量對比消長變化和全球性挑戰日益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是大勢所趨。當下,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不是推倒重來,不應采用冷戰、零和博弈的舊思維,而要在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的前提下,積極補充、改革、完善現有國際秩序,推動世界貿易組織等多邊機制的改革,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為新一輪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儲備更強大的體制機制紅利。
第四,促進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蓄積經濟全球化發展新動能。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推動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加快全球綠色發展,加強生態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共同呵護好地球家園,同筑生態文明之基,同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文明對話和綠色發展,為經濟全球化發展拓展新的空間和機遇,促進經濟全球化基礎更牢、程度更深、更可持續。
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大勢還應深刻認識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因素。第一,要統籌好開放與安全。既要打開窗戶,擴大開放,也要裝好紗窗,更好維護經濟安全。在新發展階段,必須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謀劃國內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全面擴大開放促進市場化改革、促進高質量發展,以更強的產業競爭力、經濟實力、綜合國力來保障經濟安全,以更加安全的經濟體制參與更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要順應大國經濟發展規律,切實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根本立足點,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好開放與改革發展,找到開放與安全的黃金結合點。
第二,要有效防范化解風險。要堅持底線思維,堅決守住底線和紅線,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穩住外貿外資基本盤,穩住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把風險防范落到實處。要把握好擴大開放的力度、進度和深度,積極應對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更好維護國家經濟安全。
第三,要提升參與和引領經濟全球化的能力。要提升規則制定能力,多邊、區域與雙邊并舉,積極參與新一輪全球規則制定,反對保護主義,維護自由貿易和多邊主義。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運用國際通行規則,健全產業安全機制,完善經濟安全風險預警,健全外資安全審查、產業損害預警、貿易救濟等機制,維護我國發展利益。要提升人才保障能力,積極培育經濟、法律、管理、談判等方面的國際化人才,增加我國在國際組織的代表性。
經濟全球化作為世界歷史的一部分,無論人們如何批判,無論其發展過程會出現什么樣的曲折,都是不可能否定得掉的。因此,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深刻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進程、發展趨勢及其背后的必然性,以“勇敢者”的態度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趨利避害,掌握發展主動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開放合作 命運與共——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新華網,2019年11月5日。
②人民日報評論員:《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逆轉的歷史大勢——論習近平主席在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主旨演講》,新華網,2018年11月6日。
責編/刁娜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