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營經濟是新時代激發內需活力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力量,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始終是”作為“兩個毫不動搖”的延續和發展,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構建更為完善的發展環境。新時代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要克服包括企業自發轉型之困、營商環境完善之困等“四困”,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競爭中性為原則,破解支持民營企業的“新形式主義”,加快小微金融服務創新紓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完善市場經濟體系,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關鍵詞】民營經濟 “兩個毫不動搖” “兩個始終是”
【中圖分類號】F276.5 【文獻標識碼】A
在2021年兩會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表示,今年將重點優化民營經濟的發展環境,努力破除制約民營企業發展的壁壘和障礙。民營經濟已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改革開放40余年來,民營企業從小到大、民營經濟由弱到強,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力軍”,對我國稅收、生產總值、技術創新、城鎮勞動就業、新增就業和企業數量的貢獻分別達到了50%、60%、70%、80%和90%。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以及國內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民營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民營經濟是新時代激發內需活力構建國內大循環的主體力量,但不可否認,民營經濟發展仍舊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鼓勵和扶持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迫在眉睫、任重道遠。
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是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所在
國家支持民營經濟發展是明確的、一貫的,而且是不斷深化的。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兩個毫不動搖”,即“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是對馬克思主義所有制理論的新發展。“兩個毫不動搖”論述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兩者之間并不存在此消彼長的矛盾,而是協同演進共同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營經濟發展,多次重申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引入非國有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更好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造力”。
黨的十九大把“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大政方針進一步確定下來。從歷史演進來看,“兩個毫不動搖”凝結了歷代領導人的智慧結晶,也是推動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所在。2018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再次強調“兩個毫不動搖”“三個沒有變”的重要論斷,強調“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沒有變!我們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我們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沒有變!”極大提振了民營企業發展信心,為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石。
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民營經濟統戰工作的意見》,首次作出“兩個始終是”的新論斷,即民營經濟始終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經濟基礎,民營經濟人士始終是我們黨長期執政必須團結和依靠的重要力量。可以說“兩個始終是”是“兩個毫不動搖”的延續和發展,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構建更為完善的發展環境。
“兩個始終是”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民營經濟重要論述的重要體現和生動實踐,是應對國內外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必然選擇和必然趨勢,繼承和發揚了“兩個毫不動搖”的內在精神,進一步夯實了新時代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基礎,進一步明確了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在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指導民營經濟發展實踐以及關于民營經濟重要論述的核心理念,也為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當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城鎮化率超過60%,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同時社會主要矛盾也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現階段,我國疫情得到有效防控,經濟企穩回升、不斷復蘇。但疫情仍在全球流行,世界經濟發展仍舊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不確定趨勢,這對于民營企業尤其是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民營企業帶來不小挑戰,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仍舊面臨著嚴峻形勢。市場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保市場主體就是保社會生產力。民營企業作為我國經濟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就業機會的主要提供者、技術進步的主要推動者,應當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兩個始終是”為民營經濟發揮作用提供了保障條件,是新時代新形勢下的必然選擇。
“兩個始終是”不僅突出了民營經濟的重要地位,也肯定了民營企業家的重要作用。企業好不好,關鍵還在人。在民營經濟發展過程中,民營企業家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民營經濟作為我國經濟制度中的內在要素,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應當是我們自己人,需要一視同仁。在新形勢下,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協調好“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搭建起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協同框架,培育和發揮以民營企業家為核心的獨特資源配置能力優勢,促進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新時代推動民營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克服“四困”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要求民營經濟能夠轉型升級,從傳統要素驅動型的發展模式轉向創新驅動、效率驅動發展模式,民營企業能夠不斷提升能級,提高風險應對能力。從當前民營經濟發展來看,持續健康發展仍舊需要克服內外“四困”。
一是政策執行度不高之困。在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直接指出支持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的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我們出臺的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很多,但不少落實不好、效果不彰”。當前各地方重視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出臺了各類支持政策舉措。然而,有些地方出臺政策舉措太過頻繁,但政策的執行力度不夠、落地的實質性內容不多,導致政策連續性不高,民營企業無法對發展環境形成穩定的預期。甚至有些地方的政策朝令夕改,打擊了民營企業發展的信心,也破壞了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和系統性。
二是企業自發轉型之困。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民營企業依靠粗放型的生產模式難以為繼,亟須通過科技進步轉變生產方式,實現創新驅動、要素驅動。民營企業如何把握創新驅動戰略,加大自主創新能力,以及如何利用數字化賦能為民營企業發展提供有利契機,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民營企業利用好互聯網技術,搭建起更為有效率的生產平臺組織迫在眉睫。但長期以來民營企業以中小企業為主,規模小、實力弱,自發轉型升級往往存在巨大風險,需要政府不斷支持。
三是營商環境完善之困。民營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是一個世界性、長期性難題。民營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其中銀行貸款是民營企業融資最主要的渠道。但在外部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疊加影響下,部分民營企業經營風險上升,制約著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不僅如此,民營企業進行異地投資、跨區域融資問題也不斷凸顯。由于身處異地,民營企業與當地的政府部門無法進行順暢的溝通,加重民營企業的融資困境。同時,市場準入存在壁壘,民營企業在投資過程中的“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依舊存在,一些領域對于民營企業仍然沒有放開。
四是外部不確定性之困。金融危機之后,各國紛紛出臺經濟刺激政策,全球經濟也處于較好的復蘇當中。不可否認的是,全球經濟復蘇依然存在不確定性,“黑天鵝”事件頻發,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明顯抬頭,給我國經濟和市場預期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加劇,勢必傳遞到出口型民營企業尤其是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民營企業,而那些為出口企業配套或處在產業鏈上的民營企業也會受到牽制。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助推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新時代助推民營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需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競爭中性為原則,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一是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要深入研究市場變化,理解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中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深化民營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深化產業模式、對外開放、金融發展等方面的突破性改革。尤其是把握好新一輪科技革命,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的作用,加快“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機器換人”的持續推進,以數字平臺賦能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民營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加快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
二是破解支持民營企業的“新形式主義”,著力優化民營企業營商環境。一方面,鼓勵地方出臺支持民營企業健康持續發展的政策舉措,但是應當做到數量少、質量高,體系精、覆蓋廣,并且將政策的實質性內容真正落到實處,切實解決好民營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難點。另一方面,實施更大范圍的減稅降費政策,包括降低企業所得稅、環保稅稅率、社保費率、行政審批服務費等,著力減輕企業的負擔。同時,有效加強對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的保護,進一步優化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
三是加快小微金融服務創新,有效紓解民營企業融資難題。鼓勵銀行充分重視民營企業融資問題,不斷創新小微金融服務。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業銀行更應當關注民營企業的融資,不斷下沉服務、簡化審批流程,服務當地民營企業,切實減輕企業的融資負擔。在此基礎上,政府部門應當重視民營企業發展,切實有效發揮政府性融資擔保機構作用,出臺相應的擔保舉措等為民營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建立民間融資服務中心等機構,為引導民間資本服務實體經濟提供信息渠道、融資渠道。同時,積極探索監管創新,實行差異化監管,鼓勵商業銀行在融資業務中向民營企業傾斜,并加大相應的正向激勵力度。
四是進一步完善市場體系,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準入和退出是企業參與市場的重要途徑,完善企業準入退出機制是建立健全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舉措。要全面深化改革,貫徹競爭中性原則,對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一視同仁,不斷優化企業公平競爭環境。明確民營企業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在融資、市場準入、土地供給等方面享受與國有企業同樣待遇。逐步放開相應領域,破解民營企業參與我國經濟建設的“卷簾門”“玻璃門”“旋轉門”,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高新技術領域,切實打破民間投資中的無形壁壘,提高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參與度,建立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充分激發市場的活力。
(作者為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中心特聘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9BJY178)階段性成果】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