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上床下,田間地頭,甚至是媽媽的生肉鋪里,凡是能立起腳尖的地方,都是云南省硯山縣那奪村鄔剛云的舞臺。最近,這個小女孩感動了億萬網友,她跳舞的短視頻在各大平臺上出現,關于她的話題在微博上閱讀量達2.4億。
很多網友在看過鄔剛云的舞蹈后都感嘆,“要有熱愛,哪里都能翩翩起舞。”她的故事也被嗶哩嗶哩拍成紀錄片《小小少年》的第一集《那奪云》,3月10號開播以后,目前已經獲得了近30萬的點贊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紀錄片中,還有很多像她一樣熱愛跳舞的女孩子。她們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甚至有些從小就被父母拋棄了。生活是苦澀黯淡的,但是一旦跳起舞,她們就自信得發光,而且有了對未來的規劃,她們說:我想當舞蹈家、美術家、老師……
在一些人眼中,舞蹈是“陽春白雪”,培養這個“上層建筑”需要很多的“物質基礎”。因此,貧困地區的孩子能夠如此多才多藝顯得難能可貴。而在贊嘆“可貴”的背面,折射出的是赤裸裸的現實:人們之所以感到震驚,正是因為能夠這樣自由發展興趣愛好的農村孩子太少了。
對于一些農村孩子來說,興趣愛好是種奢侈,因為現實和喜愛有絕對的先后排序。要是以興趣愛好為業的話,就更顯得不現實、不靠譜。去年湖南耒陽留守女孩鐘芳蓉在考取高分以后選擇了北大冷門的考古專業。有人為她高興,但更多的人為她選擇的沒“錢途”的專業擔憂。這不禁讓我們思考,對農村孩子來說,他們難道“不配”擁有興趣愛好嗎?有多少農村孩子的興趣愛好還未充分萌生、得到培養,就被現實扼殺了?我們應該怎樣呵護農村孩子的興趣愛好?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他們當然“配”!農村孩子不僅“配”擁有興趣愛好,而且興趣愛好對他們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什么是興趣愛好?它可以是唱歌跳舞,也可以是讀書畫畫,還可以是種花養草,抑或是踏青爬山。總之,興趣愛好就是最終訴諸于精神層面、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動,是給心靈自由生長、讓精神自主成長留出的一個小小空間。熱愛可抵歲月長,興趣愛好雖不一定有直接的現實回饋,但卻能夠給人以精神上的支撐和心靈上的滋養。
在應試教育體系中,在“成功學”狹隘的評判標準下,很多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缺失了對精神的涵養。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在現實和精神先后排序下,在“不配”的心理作用下,談論興趣愛好仿佛是種奢侈。近幾年“小鎮做題家”(注:出身小城鎮,擅長應試,但缺乏一定視野和資源的青年學子)頻繁出來自嘲,看起來他們已經成功地在千軍萬馬中走過了獨木橋,但還是會有強烈的挫敗感,從某種角度而言,就是因為在成長期忽略了興趣愛好的培養和發展。
正反兩方面的事例時常讓我們看到:有愛好能讓人生充實豐盈,無愛好則生活容易蒼白干癟。其實,正是因為好的興趣愛好有益于身心健康,正是因為農村孩子在成長道路上遇到的困難會相對更多,所以才更需要發展興趣愛好。興趣愛好能夠讓他們在面對現實困頓時有堅強的內心,能夠讓他們不斷超越人生中的挫敗和磨難,能夠讓他們抵御精神的荒蕪和靈魂的無力之感。因此,家長、政府和社會等各方都應該更加重視培養農村孩子的興趣愛好,注重呵護他們自然生發出的熱愛。
尊重和鼓勵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最直接的主體毫無疑問就是家長。有人會說,農村地區的父母養孩子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哪有那么多物質和精力去“養”他們的愛好?其實,通過鄔剛云的經歷我們可以看到,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能夠給孩子很強的動力。她的媽媽沒有能力去找專業機構,有時候一邊切肉,一邊給她打節拍,還會幫她壓腿。媽媽說:“只要她喜歡,大人就去幫幫她。”她的爸媽正在蓋的新房子中,有一間特意留給她練舞蹈用。家長應該知道,養育既需要物質,也需要精神。精神教育,既指父母在精神方面的付出,也指父母對孩子的精神進行涵養。
而今,數字信息技術的進步,也為農村孩子發展愛好提供了便捷的條件。鄔剛云所在的“小地方”沒有專業的舞蹈培訓機構,去大城市找專業老師又不現實,她就跟著網絡上的舞蹈教學視頻學習基礎動作。她非常有毅力,哪怕坐在沙發上也會隨時把腿抬起來進行拉伸。她自學的能力、堅持的毅力讓我們看到,孩子無法選擇出身,但是可以通過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熱愛。
我們一直在強調,孩子是家庭的、民族的未來,教育不僅僅是家庭的責任,還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鄔剛云被大家看到的契機,來自母親學車時駕校校長向北京舞蹈學院老師進行引薦。當時,舞蹈學院的張萍和丈夫計劃通過義務輔導和資助貧困家庭子女學習舞蹈的方式,幫助山區留守兒童探尋人生的另一種可能。人生的另一種可能并不僅僅是孩子們都當了舞蹈家,但是至少讓她們通過興趣愛好有了夢想,有了對未來的憧憬,有了面對黯淡現實時依然能夠翩翩起舞的精神力量。
但是也要看到,不是所有孩子都像紀錄片中的孩子一樣能夠遇到“伯樂”。農村孩子要想堅持興趣愛好,除了自己的堅持,父母的支持和付出,社會的愛心,更需要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公平分配不僅要體現在城鄉的地域分布上,還應體現在教育資源在基礎設施和精神支持的多重力量中。尤其是精神資源,不僅要改變分數決定一切的評價體系,還要加強“精神教育”,讓孩子的內心減少挫敗感,增強力量感。
希望有更多人站出來共同呵護農村孩子的夢想,希望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能夠讓自己的喜愛盡情地、多姿多彩地迸發出來,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有更豐盈的內心去選擇道路、面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