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莊嚴宣告,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解決,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創造了又一個彪炳史冊的人間奇跡!中國解決絕對貧困問題所取得的偉大歷史性成就,不僅實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夢想,創造了減貧治理的中國樣本,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也為破解全球發展赤字提供了寶貴經驗,以實際行動彰顯了全球發展治理中的大國責任與擔當。
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凝聚全球發展共識
2008年金融危機后,國際權力格局發生重要變化,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群體性崛起,對世界發展的貢獻越來越大。同時,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大量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傾聽發展中國家聲音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但是,某些西方發達國家往往從地緣政治視角看待發展問題,肆意將新興市場國家推動全球發展的政策“政治化”,嚴重損害全球發展合作共識。面對當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風險挑戰,中國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提出一系列推動全球發展的新理念新方案。倡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以平等協商的理念增強治理行為的可行性和透明性,以開放包容的理念打破封閉排他的“小圈子”,以合作共贏的理念打造公正普惠的全球發展格局。堅持創新、開放、聯動、包容的發展觀,以創新發展增強合作動力,為破解全球經濟發展困局開出中國藥方;以開放發展拓展合作空間,致力構建多邊貿易體制,提振全球發展信心;以聯動發展深化合作共識,形成利益共贏的全球經濟發展體系;以包容發展增強可持續性,縮小國家間發展差距,增強全球發展的共享性和普惠性。遵循義利相兼、以義為先的正確義利觀,主張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維護國際公平公義;用國際合作發展的“公利”強化鞏固共同體意識,構建共同繁榮的利益共同體,推動國際關系朝著雙贏、多贏、共贏的方向發展。
堅定促進全球化進程,引導經濟全球化發展走向
全球化在促進全球發展、造福人類社會的同時,也加劇了全球發展鴻溝、利益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等負面效應,尤其是在世界經濟發展低迷背景下,這些負面效應增加了全球發展的風險,逆全球化思潮甚囂塵上,民粹主義膨脹泛起,單邊主義愈演愈烈,國家主義強勢回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全球化確實帶來了新問題,但我們不能就此把經濟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積極的全球化意味著參與更加平等、進程更有活力、競爭更加包容、發展更加持續、結果更加共享、文明更加互鑒,特別是要消除全球化進程中蘊含的等級化、不平衡和掠奪性等消極因素,通過公正合理的戰略安排和規則體制,修正缺乏節制和規制的全球化模式,讓經濟全球化的正面效應更多釋放出來。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動者和貢獻者,中國主動擔當作為,積極倡導多邊主義,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正確選擇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路徑和節奏,為促進經濟全球化持續注入正能量。特別是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舉措,反對一切形式的保護主義,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共同把全球市場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機制做實、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把經濟全球化的動力做強,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推動共建“一帶一路”,激發全球發展動力
面對世界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巨大、全球持續發展動力不足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目的是聚焦互聯互通,深化務實合作,攜手應對人類面臨的風險挑戰,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為全球發展增添新動力新能量,匯聚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強大力量。“一帶一路”倡議從提出到落實,始終貫穿開放包容理念,開放準入門檻,不以意識形態、政治體制為限,沒有任何附加條件,表現出鮮明的開放特征。以“戰略對接”為主要抓手,無論國家大小、社會制度如何,通過開放性協商都能達成適合的發展議程。以“五通”為主要內容,支持自由貿易體制,通過與沿線國家互聯互通,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將創新驅動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各類創新合作項目落地生根,促進了沿線國家之間科技創新交流和技術對接,打造出富有活力的“創新之路”。多年的建設事實證明,共建“一帶一路”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為增進各國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貢獻,成為全球共同發展的重大機遇。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已同154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173份合作文件,“一帶一路”已由亞歐延伸至非洲、拉美、南太等區域,成為廣受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世界銀行報告表明,“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實施使參與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增加4.1%,能夠為超過30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提供幫助,有力促進了沿線國家發展。
促進發展機制改革,提升全球發展效能
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現有全球發展機制存在諸多內在缺陷,也缺乏有效凝聚全球合作、破解發展赤字的充分效能。眾所周知,現有全球發展機制大多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建構,它們擁有絕對的話語主導權、規則制定權和議程設置權,全球發展議程難以反映發展中國家的實際需求,廣大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嚴重不足。作為全球治理體系的參與者和建設者,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機制民主化、公平化進程,助力破解全球發展機制困境。主張通過相應改革提高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在現有機制中的代表性和發言權,提升聯合國、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等全球機制的合法性、有效性和適應性。創設區域和全球發展新機制,堅定支持金磚機制化進程,提出“金磚+”合作模式,拓展了金磚合作的全球朋友圈,開啟了金磚合作的第二個“金色十年”。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金融機構,致力于解決發展中國家融資難的現實問題,為推動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發揮著關鍵作用。積極充當橋梁和紐帶,促進彌合不同機制分歧,通過加強不同機制的溝通協商、對接互補,實現機制功能的最大化,促進地區和全球共同發展。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增強全球發展能力
全球發展治理根植于國家治理,以國家治理為基礎和支撐。部分國家治理失效產生的發展問題或外溢擴散為全球問題,或導致解決發展問題的全球合力內化失敗,使得全球發展治理更加艱難。近年來,恐怖主義蔓延、極端貧困加重等世界性難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源于部分發展中國家的治理失敗,或是由于部分發達國家治理失效削弱了全球良性發展基礎。中國通過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在有效解決國內發展矛盾的同時,也為全球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和力量。積極推動政府職能轉變,促進政府治理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從“管理一切”向“管得好”轉變,以政府治理現代化提高行政效能,促進國家良性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以社會治理現代化化解利益矛盾。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貢獻了全球經濟治理、貧困治理、反腐合作等領域的中國經驗,極大提升了中國在全球發展治理領域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加強反貧困國際交流合作,分享中國發展經驗
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道路成為目前最成功的非西方國家現代化模式,為發展中國家的脫貧減貧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重要借鑒,開辟了全球發展治理的光明前景。積極開展對外援助,并從多方面幫助這些國家發展經濟、消除貧困,共同治理全球發展赤字。尊重其他國家選擇的不同發展道路,不“輸出”中國模式,也不要求他國“復制”中國做法,而是同世界各國人民和各國政黨開展對話和交流合作,通過舉辦論壇、博覽會、研討會等多種形式,與謀求發展的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理念和貧困治理經驗。特別是在精準扶貧減貧領域,成立中國國際扶貧中心和中國國際發展知識中心,舉辦中國扶貧國際論壇,通過建立國際減貧培訓體系、國際減貧交流活動,已經培訓來自100多個國家的4000多名減貧工作者,為非洲和拉美地區的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力量。中國減貧脫貧經驗已成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范例,并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精準扶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縱覽古今、環顧全球,貧困始終是困擾全球發展和治理的突出難題,消除貧困依然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立己達人,兼濟天下。中國的脫貧攻堅奇跡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不僅為實現我國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打下堅實基礎,也給渴望擺脫貧困的各國人民以堅定信心、強勁動力。征途漫漫,唯有奮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中國將一如既往攜手世界各國致力于消除貧困,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
〔作者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