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有一家車企在朋友圈刷屏。
2月2日,長安汽車發布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集團銷量突破25.2萬輛,同比增長87.3%。其中,自主品牌突破20萬輛,同比增長93.2%。面對如此高的增幅,有人調侃,“莫非長安汽車隱藏了去年的銷量”。
此前,長安汽車發布公告稱,2020年長安汽車累計銷量為200.37萬輛,同比增長13.98%;預計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28億元至40億元,同比增長205.79%至251.13%。在去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車市下滑的背景下,長安汽車銷量和利潤雙雙實現“V”型反轉,同樣備受輿論關注。
雖然銷量不是最高,利潤看起來也不是很多,但筆者以為,長安汽車畫下的這個“V”型,頗具含金量。這是因為與一汽、上汽等幾大國有汽車集團銷量主要依靠旗下合資公司支撐不同,長安汽車銷售的大多數是自主品牌。
要看到,去年長安汽車自主品牌銷量為150.4萬輛,占比高達75%,遠超其旗下合資公司長安福特與長安馬自達之和。更直白地講,目前長安汽車已成為國內銷量排名前六汽車集團中,唯一一家不靠合資品牌就能實現盈利的車企。無疑,這才是真的了不起。
在最能體現創新水準的乘用車領域,幾大國有汽車集團留給外界的印象大都是“合資強、自主弱”。由于主要依賴外資品牌撐門面,長期以來飽受國人詬病。近些年,在國家自主創新戰略引領下,乘用車自主品牌雖有所起色,但并不盡如人意。問題在于,這些自主品牌大多位于產業鏈和價值鏈中低端,仍靠合資公司利潤輸血,與公眾預期還存在較大差距。此次長安汽車的“V”型反轉證明,不靠合資公司,國有汽車集團是完全能干好自主品牌的,焉能不讓人心情激蕩。
長安汽車之所以“V”型反轉,首先在于企業有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定信念,對技術研發始終“高看一眼”。也許是從一開始就明白旗下合資公司并不強,長安汽車更重視自主品牌發展。與其他汽車集團相比,長安汽車不僅較早建立了“六國九地”的全球研發體系,而且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實現了一系列突破。以藍鯨NE動力平臺為例,該技術就填補了中國品牌汽車模塊化動力平臺化開發領域的空白。
汽車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含量很高的產業。如果沒有核心技術上的突破和掌控,很難開發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暢銷產品。不少人問,去年長安汽車“藍鯨家族”車型,累計銷量為何高達90萬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搭載了藍鯨系列先進發動機。這也從側面說明,一個企業的產品競爭力離不開硬核技術支撐。
對產業智能化的前瞻性理解與把握,也是長安汽車“V”型反轉的重要變量。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發展,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浪潮澎湃。不過,電動化只是這場汽車革命的序幕。按照專家預計,目前人們所擔憂的充電難、續航里程短等問題,再過5年或者8年就會成為過去。而汽車造福社會、深度改變人們出行體驗的將是智能化,這也是未來企業競爭的制高點。
基于這樣的精準研判,長安汽車在創新中更強調智能化。以產品智能化為例,長安汽車先后發布會進化的智能架構——方舟架構,率先在國內推出能實現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測試、車載微信等。這些智能化元素的注入,在為用戶帶來全新產品體驗的同時,也為企業產品銷量和價值提升增強了新的動能。
還要指出的是,當前越來越多的用戶已不再滿足車輛本身的機械功能,而開始追求物理產品之外的消費體驗。長安汽車深入洞悉這一客戶需求變化,緊緊圍繞“從服務客戶向經營客戶轉型”的戰略路徑,以直達用戶、直擊痛點為基礎,以客戶愉悅為價值核心,啟動了“客戶服務一號工程”,注重提升用戶服務體驗,不僅實現了從產品驅動到用戶驅動經營理念的重大轉變,而且為傳統車企的品牌加分和高質量發展蹚出了新路。可以說,這也是其“V”型反轉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