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破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對于走好走穩經濟高質量發展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全方位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同產業、區域發展之間缺乏緊密銜接,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和個人間也尚未形成合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要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帶來的范式間趕超機遇,加快構建新型科研管理體制與創新激勵機制,積極培育原始創新型人才,深入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新發展格局 關鍵核心技術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4.3 【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技術主權之爭愈演愈烈,技術能力競爭如火如荼。科學技術的抽象性和環境性特性以及知識的隱性與情境性特征,使得全球范圍內以技術為基本要素的競爭變得愈加復雜化與非均衡化。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也積累了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其中,關鍵核心技術的缺失,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障礙。宏觀層面上,全方位的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創新尚未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中觀層面上,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同產業、區域發展之間缺乏緊密銜接,尚未形成合力;微觀層面上,企業、高校、科研機構、政府和個人尚未形成相互交融、協同作用、螺旋推進的合作創新網絡。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向未來,國家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鍛造并掌握關鍵核心技術作為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進行部署。我們要抓緊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補齊各種制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短板,加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
洞悉國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提高把握技術趕超機遇的能力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必須關注世界科技變革趨勢和動態,根據出現的科技趕超機遇窗口性質以及機遇變化情況動態配置創新資源,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當前,科技領先國家正處于舊范式成熟階段和新范式爆發階段,這恰恰能夠為我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提供機會。一方面,要重視和把握科技革命帶來的范式間趕超機遇,摒棄過去由技術模仿到技術創新,或者由技術移植向技術創新轉型的發展路徑,集中資源,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通過全面制度創新,積極參與科技競爭。另一方面,要利用新科技革命出現前后的機會期,洞悉國際科技發展前沿理論與技術領域,凝練最新科學問題,明晰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加大新興科技領域的自主創新投入,優化創新資源的配置機制,提高科技創新效率,形成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
尊重科學發展與技術研究規律,構建新型科研管理體制與創新激勵機制
目前我國普遍實行的科研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尚不能很好地促進我國科學研究事業的發展,某些地方甚至有悖于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的規律。一是鼓勵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與制度不完善,缺失政府、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層面支撐跨學科研究的政策制度。現實中,基于學科邊界的學術組織、研究項目、研究理念等無法適應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要求,沒有形成開拓創新、寬容失敗、競爭合作、注重長遠的創新文化,缺少促進科技與人文互動融合、培育和營造創新文化的氛圍和制度環境。二是行政主導和干預過多,科研人員難以發揮創造性和積極性。現行高校和科研院所運作模式下,行政部門更多發揮的是管理職能,缺少服務功能,導致科研人員難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科研創新工作上。同時,剛性的管理體制和規定好的研究計劃,做出的一定是成熟、規范的科研成果,但這樣的成果既難言超前性和引領性,更談不上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三是科學研究是一項艱辛的工作,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成果的產生往往是幾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結果,同時又是多學科交叉協同創新的結果,而現行的科研項目管理與評價體制要求科研項目邊界明晰,缺乏對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科研項目聯合創新與跨界研究的激勵。
因此,首先,需要弘揚創新文化,造就開放的學術環境與創新氛圍,培育追求真理、自由探索、個性張揚、寬容失敗的創新生態環境,摒棄有悖于關鍵核心技術研發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做法。其次,要在大學、科研院所、企業等創造適宜新知識產生的各類實體的與虛擬的“知識創造場”,讓科研人員能夠長期心無旁騖地從事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工作,特別是要鼓勵高校與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員堅守基礎科學研究,這是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的必由之路和根本所在。此外,還要改革現行科技管理體制與評價機制,改變鼓勵科研人員追求論文發表與專利申請、忙于項目立項、關注成果獎項、爭戴各種“帽子”等有悖于科技創新本質與價值的做法。
進行綜合性教育體制改革,加快原始創新型人才培養
關鍵核心技術的缺失,說到底是我們缺乏原始創新型人才。當前,關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高校和業界都已形成共識。從入學方式的改革,學科專業的調整與課程體系的再設計,到各高校創新創業學院與園區的成立等,反映出各層面積極探索,尋求突破人才培養桎梏的強烈愿望。但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優化社會環境和教育體制,培養學生獻身科學事業,敢于創新創業的精神。
對此,需要國家從建設科技創新強國的戰略高度,做好長遠規劃,加大支持基礎學科發展和基礎學科研究人才培養力度,激勵更多優秀科技人才投身科學事業,為國家奠定支撐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所必需的雄厚知識基礎。學校也應改變以往灌輸式、模板式的教學方法,強調開放式、發散式的師生互動學習方法,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獨立思考能力以及學術研究上的批判精神放在突出位置。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學習活動、學術交流、研發實踐、創新創業實踐,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鼓勵學生在學習和科學研究上突破循規蹈矩的做法,敢于挑戰權威,樹立問鼎世界科學高峰的遠大志向。另外,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呈現出“大科學”特征,新一代關鍵核心技術無不是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成果,因此我國高校中過于明晰的學科邊界和學院邊界必須破除,支持跨組織跨專業組建大科學攻關團隊、培養新一代原始創新型人才。
突破產業與空間壁壘,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國際經驗一再表明,一個國家只有通過產學研合作創新體系的運作,實現科技創新資源的全球化配置,才能擁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從而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先機、贏得主動。但我們面對的現實是:我國科技創新資源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型企業,雖有種類繁多的創新聯盟,但實則“貌合神離”。另外,我國經濟與科技總體發展不平衡,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技術創新能力相對較弱,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在創新資源的配置機制方面,也缺乏政策協同、區域協同、產業協同與組織協同。
因此,需要從三方面著力:首先,著力構建“官產學研”螺旋式創新推進機制,建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優勢互補、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協同發展的產學研合作創新機制,構建具有內在創新動力的現代企業制度,以及技術、產業選擇規劃與相應的創新資源配置之間的聯動機制。其次,深化產學研創新聯盟,構建網絡視角下的區域產學研合作交互式創新體系,鼓勵創新主體超越行政區域與部門的限制,在更廣闊的空間下跨區域、跨產業、跨組織搶占關鍵核心技術的戰略制高點,把握技術發展的主動權。最后,推動形成“多元、融合、動態、持續”的協同創新模式與機制,保障創新要素整合、研發創造、商品化、社會效用化等環節的高效暢通,從而實現科技創新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良性互動。
【本文作者為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與戰略重點研究”(項目編號:15JZD017)階段性成果】
責編:羅 婷 / 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