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了全面部署。學習貫徹落實五中全會精神,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民營企業大有可為。
提升就業水平,為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多作貢獻
過去我們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充分利用人口紅利,以充足、廉價的勞動力承接國外產業轉移,實現了經濟迅速發展。但現在,情況已經發生變化。一方面,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低勞動力成本時代一去不復返,機器換人、黑燈工廠、無人車間等新技術新模式蓬勃興起,勞動力就業形勢發生重大變革。另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規模也讓資源承載著巨大的壓力。如何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需要我們深入研究的課題。從當前形勢看,民營企業至少可以在兩個方面發力。
一方面,要努力穩崗擴員,促進充分就業,助力緩解人口眾多的發展壓力。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就業形勢格外嚴峻。黨中央提出“六穩”“六保”決策部署,都把就業問題放在第一位。對于就業主渠道的民營企業來說,要樹立就業優先的理念,要在企業良性發展和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千方百計穩崗、擴員,擴大就業盤子,為緩解就業壓力、穩定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另一方面,要加強員工培訓,興辦文化教育,助力提高我國的人口素質。中國的現代化、社會的全面進步,需要高質量人口作為支撐。我們要把人口的規模優勢轉化為質量優勢,將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口動力,進一步釋放中國的人才紅利。企業和員工是利益共同體,提高員工素質是企業應盡的職責,也是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企業要加大人力資本投入,加強對員工的職業技能培訓,大力推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提升員工的科技文化素質。有條件的企業要積極參與文化教育事業,特別是職業技術教育,培養一批符合產業要求、適應企業管理的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少產業鏈依然需要勞動密集型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雖然有向低收入國家轉移的趨勢,但在國內依然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我們要從保護產業鏈完整性、供應鏈安全性的角度出發,實事求是,客觀對待。
先富帶后富,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多作貢獻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與別的國家不一樣。我們要立足自身國情和特色,既不能走以前“一大二公”的老路,也不能在條件尚不具備的情況下,照搬一些發達國家的高福利模式,而是要走出一條先富帶后富、共同富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這是對大家共享理念和責任意識的直接檢驗。
一要辦好企業,做大蛋糕,讓國家富起來。實現共同富裕,關鍵還是要有強大的經濟基礎。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14億多人口的大市場,有獨特的體制機制優勢,中國經濟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韌性和不斷迸發的創新活力,呈現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只要我們專心做好自己的事情,只要企業發展得好,經濟盤子做得大,促進共同富裕就有堅強的底氣。
二要優化分配,讓利員工,讓員工富起來。提高員工收入,就是要在企業健康發展的前提下,合理規劃企業的工資增長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讓員工更好地共享企業改革發展帶來的成果。企業要對資本要素、科技要素、管理要素和勞動要素如何進行收益分配的問題,進一步加強研究,以平衡資本和勞動要素的收益,讓員工獲取更多利益。
三要熱心公益,回報社會,讓社會富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期間,參觀了著名實業家張謇的生平介紹展陳。張謇先生踐行實業救國理念,大力興辦教育、發展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確實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義利兼顧,才能義利兼得。企業家先富起來了,還要富而有德、富而有愛、富而有責,要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努力作熱心公益的表率,帶動全社會形成積極參與公益捐贈的良好氛圍。農村是現代化建設的難點。希望民營企業加大對農村的投入,積極參與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帶動各類資本下鄉興業,為解決“三農”問題貢獻更多力量。
弘揚企業家精神,為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多作貢獻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社會風尚,中國經濟和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同步提升。民營企業家身上閃現的“企業家精神”,也極大地豐富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內涵。新時代的民營企業家要努力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表率,帶動全社會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進一步提升。
一要推動培育現代商業文明。文化自信是最深沉的自信。民營企業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對中華傳統商業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也要吸收一切人類商業文明價值的合理內容,實現對西方商業文明的現代超越,共同推動現代商業文明的進程。
二要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企業家要在愛國、創新、誠信、社會責任和國際視野等方面不斷提升自己。今年以來,疫情肆虐、百業艱難,要帶領企業戰勝困難,尤其需要激發企業家們的創新精神,做到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德貴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辦好企業離不開創新這一根本動力。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初露端倪,誰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誰就搶占了未來。民營企業要有毅力和勇氣,積極參與“揭榜掛帥”,在解決“卡脖子”的問題上勇于發力,在勇闖“無人區”的探索中敢于先行。要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在合法合規情況下去做一些以前沒有做過的產品、嘗試沒有開拓過的市場,創造出劃時代的產品。有實力的企業還可以積極發展創投基金,挖掘、支持創新型企業發展,支持新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不僅要給企業帶來新的增長點,也要努力為全人類的發展作貢獻。
三要積極創建健康的企業文化。企業是社會治理的一個單元,企業文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局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自身文化建設方向,大力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在企業內部形成統一的精神指引、共同的理想信念,把先進文化轉化為企業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當前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大型互聯網企業和文化企業,要堅持把社會效益作為經營基礎,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成長為令人尊敬的“頭部企業”。
加快綠色轉型,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多作貢獻
人因自然而生,與自然共生,是命運共同體。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在我們這樣一個人口較多、人均資源占有量較少、生態環境較脆弱的國家,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之路,是自身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展現的是對全人類負責的大國擔當。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在實踐中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這需要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社會各界繼續堅定信念,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努力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一要致力綠色生產。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任何產業的發展只有尊重自然、保護生態,才能走得長遠。我們要堅決摒棄破壞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和做法,積極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融合創新,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綠色生產方式,走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發展之路。要善于運用良好的生態環境,致力于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把生態環境變成綠色產品,為生態環境增值賦能。
二要投身綠色產業。推動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建設目標基本實現,就必須有發達的綠色產業,解決好既有的污染存量。綠色產業規模大、商機多、意義大,我們要大力投資開發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積極參與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修復事業,做發展綠色產業的引領者、組織者、開拓者,為企業發展開辟新空間,為經濟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當然,綠色產業是個專業度很高的行業,我們在進入之前,一定要充分考慮企業自身條件,充分做好可行性調研。
三要踐行綠色生活。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悄然出現一些“綠色”的變化,出行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多通風、分餐制、垃圾分類、拒食野味、制止餐飲浪費逐漸成為大眾的共識。我們的企業家要積極主動作綠色生活方式的典范,發揮好自身的公眾影響力,推動形成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推動營造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風尚。
傳遞中國善意,為實現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多作貢獻
中國始終是愛好和平的國家。我們始終堅持國家之間互利共贏,世界各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民營企業在海外發展業務,要用實際行動展現、踐行、傳播我們和平發展的美意。
一要在合作中共贏。互利才有合作,共贏才能長久。這兩年,貿易保護主義回潮,全球化和多邊主義遭受逆風,但總體看,全球化和一體化趨勢不會變。最近,《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剛剛簽署,這昭示著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勝利。作為企業,我們要用好多邊貿易協定,優化產業布局,科學布局產業鏈和創新鏈,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走出去的企業要秉承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的理念,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注重培育駐在國人才,提升駐在國的科技文化水平,積極助力駐在國的繁榮穩定和經濟社會發展。
二要在開放中學習。當前,一些國家逆全球化,企圖切斷我們對外學習的渠道。這給我們制造了很多困難。我們要繼續保持謙虛的心態、開放的胸襟,充分借助開放的環境,用好開放的資源,尊重發展規律和科技規律,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先進技術,博采眾家之長,不斷積累、不斷升華,為在更多領域開拓更大空間,打下扎實基礎。
三要在交往中宣傳。民營企業在海外發展,客觀上也是宣傳、傳遞中國聲音的重要窗口。我們要積極通過海外的各種商業或非商業活動,增進與駐在國組織機構的交流,傳播好中國故事、中國文化,以個人品行、企業作為,樹立中華民族和善的形象,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的意愿。
〔這是作者2020年11月28日在學習時報社主辦的第二屆新時代民營企業黨建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