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十四五”規劃《建議》內容豐富,其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個重要問題上。首先,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不是主觀判斷,而是由國內外狀況深刻變化所決定的,開好新發展階段這個新局意義重大。其次,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最后,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客觀需要,也是暢通國民經濟循環的主動戰略選擇。把握好這三條核心要義,對于深刻領會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十分重要。
關鍵詞: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 核心要義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綱領性文件。《建議》全文內容豐富,共有15個部分、60條,約2萬字,其核心要義主要體現在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這三個重要問題上。深刻領會這些核心要義,對于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完成《建議》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以及開好第二個百年新局,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的歷史定位。新發展階段是經濟社會實現新的更大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標志和特點
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主要有以下標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1萬美元、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城鎮常住人口達8.48億人、有1.3億戶登記注冊的市場主體、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居民恩格爾系數下降到28.2%、居民消費結構加快從生存型向發展型進而向享受型轉變等等。
新發展階段的特征是優勢和短板并存。《建議》指出,我國“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我國也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與此同時,還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主要體現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等等。
新發展階段是由國內外狀況深刻變化所決定
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階段不是依靠主觀判斷,而是由客觀因素決定的,是國內外狀況發生深刻變化的結果。就國內而言,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變是影響全局的重大變化,必然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新要求,從而帶來各方面的變化。正因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適應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才有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化率等方面搶眼的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也正因為我國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所以仍存在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等問題。
就國外而言,《建議》指出:“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
我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發展階段,這是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局,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的新發展階段。開局關系全局、起步決定后勢。雖然新發展階段仍然處在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是機遇和挑戰的內涵與特點發生了深刻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國帶來了一系列的新機遇、新挑戰,面對波譎云詭的國際形勢、復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為夷、轉危為機的戰略主動戰。成熟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必定是一個具有強烈憂患意識的政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既帶來一系列新機遇,也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是危機并存、危中有機、危可轉機”。《建議》提出,要“善于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趨利避害,奮勇前進”。因此,我們要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增強憂患意識,堅持底線思維,防范和化解影響我國現代化進程的各種風險,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這是發展理論的重大創新,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首先要把應該樹立什么樣的發展理念搞清楚,發展理念是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的東西,是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跟著也就好定了。”“十四五”時期,我們需要更加全面貫徹和落實好新發展理念,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
要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并把它貫穿到《建議》確定的各項決策部署和工作中去,意義非凡。新發展理念具有戰略性、綱領性、引領性,我們只有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建議》中的十二個方面——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內市場、深化改革、鄉村振興、區域發展、文化建設、綠色發展、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安全發展、國防建設,才能很好地完成這十二個方面的工作。
把新發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各領域,這對于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具有重要意義。只有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我們才能實現“十四五”時期經濟發展取得新成效、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社會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國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的目標,進而為實現《建議》提出的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這五大發展理念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具有內在聯系的集合體,要統一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
在這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居于首位。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如果說傳統的發展是做加法,那么創新發展就是做乘法。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當前我國發展最需要解決的就是發展動力問題,因為當前國際循環的動力已嚴重不足,國內循環的動力有待進一步激發,尤其是需要激發我國科技創新的動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科技創新作了重大部署,這是我們黨在科學把握當前世界科技發展大勢,堅持中國特色自主創新發展道路基礎上提出來的,契合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征和主要任務。《建議》如此重視科技創新發展,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當前,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要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建議》方方面面,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發展,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今后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主要依靠高質量發展。而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走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道路。因此,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新發展格局的關鍵。
在近年來的中美經貿摩擦中,美方重點打壓我國高科技產業和企業,從中可以看出,未來國與國之間尤其是中美之間的競爭,高科技領域是重要戰場。我們要充分發揮我國的制度優勢,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我們要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不斷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塑造新的發展優勢。這已被我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的實踐所證明:不到一周時間,就確定了新冠病毒基因序列,分離得到病毒毒株并向世界發布分享;病毒序列發布后14天內,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應用,快速實現檢測試劑從無到有的突破;五類13個新冠疫苗已經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其中4個進入三期臨床試驗階段等等,充分體現了科技的強有力支撐作用。
錨定《建議》提出的目標,展望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我們要增強創新發展的信心,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科技攻關和應急攻關的體系化能力,統籌布局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建系統、完備、高效的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激發調動廣大科技人員和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加快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創新發展新路徑,盡快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實現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目標。
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建議》在論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指導思想時強調,“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關系黨和國家大局的重要戰略部署,關系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對此,我們需要深刻認識。
構建新發展格局是適應國內外環境變化的客觀需要。從國際上看,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國際大變局加速變化,逆全球化思潮抬頭,世界經濟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非經濟因素沖擊,加劇了現有國際治理體系的危機,國際經濟、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調整,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改革開放將面臨更多逆風逆水的外部環境,因此,必須做好應對一系列新的風險挑戰的準備。
從國內看,發展的環境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我國己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既取得了“十三五”時期的重大成就,又有明顯的制度優勢和巨大的發展潛力,但是,也要看到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突出,還存在各種短板和不足。因此,我們要不斷提高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眼光和能力,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構建新發展格局也是暢通我國國民經濟循環的戰略選擇。要使我國經濟能夠持續健康發展,其重要前提條件是國民經濟循環要暢通。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們提出并實施“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國民經濟循環戰略,形成“世界工廠”發展模式,這種模式一度頗有成效,成為改革開放的“紅利”。現在隨著國內外發展環境和條件的變化,這項改革開放的“紅利”逐步減弱。當前,我國市場和資源“兩頭在外”的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經濟實際上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到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同時國內需求潛力不斷釋放,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據統計,2020年國慶節和中秋節雙節假期,全國共有6.37億人次出游,實現國內旅游收入4665.6億元。我們要主動把握這客觀上己經形成的此消彼長的出口和內需態勢。
發展經濟就是要揚長避短。相比較而言,我國國內需求具有巨大潛力,這是我們的明顯優勢。同時當前國外循環對我國不利,有些因素是我們難以把握的。因此,我們需要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和居民消費巨大潛力這一優勢,提升內需對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以國內大市場、大內需為牽引,推動國際市場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發展。正如《建議》提出,要“依托強大國內市場,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打破行業壟斷和地方保護,形成國民經濟良性循環。優化供給結構,改善供給質量,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
總之,構建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提出來的,是重塑我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主動戰略選擇。這不僅對于完成《建議》提出的目標任務,而且對于實現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具有重大意義。
編制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共產黨人深化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有力佐證。如前所述,我國有獨特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發展優勢和機遇優勢,經濟社會發展依然有諸多有利條件,雖然在未來前進的道路上我們還會遇到各種風險挑戰,但是,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一定能續寫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這“兩大奇跡”的新篇章,一定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再創輝煌。
【本文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課題組首席專家】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20年8月25日。
[2]《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
責編:臧雪文 / 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