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離不開“輸血”和“造血”,需要產業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方式協同并進。
由經濟參考報社主辦的“助力脫貧攻堅、推動產銷對接”2020消費扶貧研討會近日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圍繞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中如何促進農產品產銷對接,推動產業可持續發展,特別是聚焦新電商平臺探索的模式和發揮的作用,推動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相關議題展開深入研討。
原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農業部副部長劉堅:
構建扶貧長效機制形成消費扶貧體系
原國務院參事、國務院扶貧辦主任、農業部副部長劉堅指出,消費扶貧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取得了顯著成效。截至目前,中西部22個省份已銷售扶貧產品1715.18億元,其中消費扶貧月活動啟動以來銷售415.98億元。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取得這樣的成果來之不易。
在劉堅看來,消費扶貧是為了滿足扶貧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需求。這既是開發式扶貧適應市場經濟形勢的探索,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體現,還是破解貧困地區市場流通不暢瓶頸的切入點。在扶貧攻堅取得階段性成果以后,要構建扶貧的長效機制,使其成為推動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推進農業現代化的一項長期政策。
如何形成長期政策?劉堅認為,一要在指導思想上樹立長期意識,二要在構建消費扶貧體系上下功夫。消費扶貧體系要在五方面對貧困地區發揮拉動作用:
第一,消費扶貧要在貧困地區產業升級上發揮拉動作用。要為提高貧困地區的農產品產量、質量服務,要拉動農產品的深度加工,要在完善流通體系建設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具體措施上,圍繞產業升級,消費市場要為貧困地區供給方反饋市場需求和趨向,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和加強標準化建設;提高加工水平方面,加工業要向貧困地區傾斜,抓好貧困地區流通設施建設,包括冷鏈運輸、物流儲備、電商網絡等;拉動貧困地區農產品質量提升,要在橫向產品對比上找差距,在縱向產業鏈上找環節,在市場細分上找發展機會,在關鍵科技上謀前景。
第二,消費扶貧要在貧困地區深化改革上發揮拉動作用。貧困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出路還是改革。比如一些地方探索“三變農業”、“共享農業”、“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托管農業”、“三產融合農業”等改革,消費扶貧要積極參與進去發揮拉動作用。
第三,消費扶貧要拉動貧困地區文旅產業。消費扶貧不僅要宣傳介紹貧困地區扶持的農產品,還要宣傳貧困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四,消費扶貧要拉動東西協作扶貧。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要加強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充分彌補發展的不平衡。
第五,消費扶貧要拉動貧困地區的品牌建設。通過消費扶貧將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往發達地區,塑造品牌。
“總之,消費扶貧不僅要為貧困地區銷售農產品、解決貧困地區銷售不暢的難題,還要把消費扶貧作為一個產業體系、長期措施,拉動貧困地區的產業升級、拉動貧困地區的改革、拉動貧困地區的文旅產業、拉動貧困地區的協調發展。”劉堅說。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
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實現消費扶貧可持續發展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表示,消費扶貧是脫貧攻堅過程中產生的一個新扶貧模式。近年來,消費扶貧對促進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在他看來,消費扶貧既有市場機制也有非市場機制,兩個方面要齊頭并進。
從市場機制來看,電商發揮了很大作用。汪三貴指出,研究發現,越是深度貧困地區,電商業務增長越快。他舉例說,借助拼多多等新興電商,生產和消費可以實現快速對接,在很短時間內可以把農產品銷售出去。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直播帶貨效果尤為突出。可見,用各種創新性的市場機制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作用明顯。
除了市場機制以外,也要發揮非市場機制的作用,比如政府優先采購定點扶貧地區的農產品。“當然要主要依靠市場機制,因為市場機制會考慮成本和效率問題,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把生產和消費對接起來,也更具可持續性。”汪三貴說。
在汪三貴看來,實現消費扶貧的可持續性,要在多方面發力。首先,在生產端,要通過提升組織化程度,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實現產業鏈的延伸,通過培育品牌,更好地助推消費扶貧。他指出,未來實現農業現代化需要加快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一些電商也在探索組織方式創新,比如通過合作社的方式,培育新農人,帶動更多貧困戶脫貧。
其次,在流通方面,汪三貴表示,電商在減少流通環節、降低物流成本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以往農產品從生產者流轉到消費者手中,需要經過很多中間環節,導致生產者可能賣1塊錢的產品、城市消費者需要花5塊錢購買。電商在這方面有很大突破,通過“超短鏈”,既能提高生產價格,也能降低消費成本,多方都能受益,這也是拼多多這樣的電商企業能夠快速發展的原因。
另外,在消費端,需要依靠市場力量,幫助貧困地區提升優質農產品品牌溢價。汪三貴表示,由于先天資源匱乏,貧困地區在大宗作物生產方面缺乏競爭力,很難形成大規模生產。因此,貧困地區要挖掘特色農產品優勢,通過走有機、高品質路線,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和收益。“不過,高品質的生產需要技術、人才以及有能力的生產者,這就需要依靠市場培育貧困地區產業,提升廣大農民的能力。”
“總的來看,未來要走一二三產業融合的道路,創造更多的價值。要加大政策扶持、進一步深化改革,通過更有效的要素流動,實現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同步推進。”汪三貴說。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信息所副所長聶鳳英:
依托電商新業態推進消費扶貧大有可為
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科院信息所副所長聶鳳英指出,依托電商新業態推進消費扶貧非常有必要。從供給側看,我國農業生產仍然以小農戶為主,存在小、散、弱等問題。貧困地區由于資源稟賦匱乏,小農戶生產能力欠缺問題更為突出,產品走向市場很困難,生產實現標準化也很困難,很難形成產品的深加工,有規模、有品牌、能占據市場一席之地的產品更少。
從需求端看,無論消費升級還是消費多元化,都在推動小眾消費加速崛起。而貧困地區生產的特色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借助電商平臺,可以把供給端和需求端高效對接起來,并將產品低成本地送到消費者手中。“而且,電商新業態帶動了許多人創業和再就業,對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聶鳳英說。
對于深度貧困地區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聶鳳英認為,這需要多項舉措共同發力。
首先,研究監測發現,深度貧困地區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依靠產業發展。要選準一個好的產業,形成產業鏈,盡可能把初級加工、簡單加工留在當地。
第二,需要完善的物流和基礎設施。聶鳳英指出,近年來,我國在脫貧攻堅基礎設施方面投入力度很大,但是光有基礎設施投入還不夠,還需要加快推進物流降本增效。西部地區目前在物流基礎設施方面的短板比較突出,需要加快補齊。要把西部地區發展產業所需要的設施,比如和農機設備相關的,納入國家采購目錄中,從而更好幫助和支持西部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第三,需要優質的組織特別是優質的企業。聶鳳英表示,“在東西協作方面,我們最看重的是把優質企業引進來,達到扶貧又扶智的目的。我們不僅僅需要支持合作社、支持大農戶,更重要的還要支持更多企業、吸引更多企業深入貧困地區中去,因為這些企業帶來的不僅僅是資本,還有先進的理念和管理經驗。”
第四,需要更多的能人。要通過新農人培育,帶動更多村、縣發展,帶動更多企業和產業發展。
最后,需要更優秀的電商平臺。“如果沒有今天的電商平臺,消費扶貧一定不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效。這是一項‘中國創造’,我們也希望對這種‘中國創造’的發展路徑和機制進行總結,推動其實現進一步提升,并在全世界得到推廣。”聶鳳英表示。
國家信息中心信產部處長、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
以平臺經濟為抓手建立完善長效脫貧機制
“消費扶貧一頭連著扶貧產業,一頭連著消費市場,不僅是緩解扶貧產品滯銷難賣、促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的有效舉措,而且將對刺激和激發更大的內需潛力發揮重要作用。”國家信息中心信產部處長、分享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于鳳霞說。在她看來,要進一步發揮消費扶貧的作用,平臺經濟大有作為。
于鳳霞認為,經過不懈努力,我國脫貧扶貧工作成效顯著。當前全面脫貧攻堅進入決勝關鍵階段,需要全社會堅持不懈的積極參與。面向未來,我們還需要從更高的戰略意義上認識消費扶貧的重要作用,要從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高度看待消費扶貧的重要意義。
于鳳霞進一步指出,在新的發展階段,在平臺經濟成為生產力新組織方式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大背景下,需要以發展平臺經濟為抓手,建立和完善長效脫貧機制。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她建議,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是,更加注重發揮各類不同主體在促進消費扶貧中的作用。政府重點是進一步加強消費扶貧的政策引導,推動消費扶貧政策提檔升級。需要更加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企業尤其是平臺型企業的優勢,此外,還要鼓勵農民合作社、產業大戶等積極參與。
二是,更加注重發揮平臺企業的“賦能”作用。如各類電商平臺在參與消費扶貧過程中,發揮的提升貧困人口就業能力等作用不容忽視。許多地方都探索建立起技術服務中心或示范基地,引導和鼓勵電商龍頭企業、能人大戶、專業協會和貧困戶對接,以電腦視頻、現場指導相結合等形式,傳授農業技能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技能,不斷提升貧困人口使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就業和再就業的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完善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加快完善農村物流體系,尤其是要將補齊貧困地區物流基礎設施短板,作為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的重中之重。在重點貧困地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集中建設物流服務中心,全面提升物流配套能力,為發揮平臺經濟的扶貧脫貧潛力奠定重要基礎。
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郭沛:
發揮電商平臺優勢克服農產品產銷難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對‘三農’事業和脫貧攻堅兩個領域進行了史無前例的資源投入,取得了巨大成就和脫貧奇跡。這一發展背景為國內電商平臺,特別是以農產品為特色的電商平臺,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郭沛說。
他同時提出,新時代迫切要求小農戶和大市場實現有機銜接,這種銜接本質上就是產銷對接。但是,農產品產銷對接天生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高難度。農產品的生產有季節性和集中性,還有易腐性以及供給和價格的波動性等,因此非常難實現產銷精準對接。二是,公益性。產銷對接關系到農民收入,關系到老百姓餐桌,關系國計民生,具有公共產品性質。
而電商平臺所擁有的技術和所創造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產銷對接的天然困難。電商行業在助力脫貧攻堅、推動產銷對接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功經驗。例如,電商平臺都在想方設法地不斷推陳出新,以帶動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將自身和外部力量結合起來,加速發展數字農業;與高等院校合作,積極培養農村電商人才等。
“這些經驗做法確實能帶動消費扶貧,讓利于供應鏈兩端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縮短了農產品交易時間,并且提升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郭沛指出,總體來說,我國農產品上行效率正在逐年提高,農產品產銷對接中的固有障礙逐漸被電商平臺所克服。
郭沛指出,未來即使沒有絕對貧困人口,相對貧困人口也將永遠存在,電商扶貧、消費脫貧等事業是永無止境的。國內電商行業應該進一步發揮技術優勢,大膽創新、不斷提升競爭力,同時探索更多可復制、可推廣的模式。
對農產品電商行業的未來發展,他給出四方面建議:
第一,電商行業應該繼續投入資金、技術和人員,并下沉到農產品主產區,真正實現電商平臺的落地化與本土化,為產業鏈改造、農產品標準化、物流下鄉等提供新的動力和能量,真正提升農業和農民在新時期的市場競爭力。
第二,電商行業要與政府一起,繼續投入資源進行傳統農業的數字化改造,并且做好試點和示范。有試點,示范作用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數字化農業,能夠更好地服務電商平臺,使農產品供求雙方都得益。
第三,電商行業要繼續培養農村電商從業人員,解決農產品上行過程中的人才瓶頸問題,同時吸納貧困或低收入人群從事農業電商及物流配送等相關的產業,培養懂生產、重品牌、善銷售的復合型電商人才。
第四,電商平臺應該繼續秉持助農扶貧、推動鄉村振興的長期社會價值。電商平臺掌握新的技術、新的模式、新的人才等,這些要素水平越高,電商平臺擔負的社會責任就越大。因此,集中關注農業發展和助農扶貧,是電商平臺應該始終堅持的長期社會價值。
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巖:
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推動產銷銜接
“我國消費市場潛力巨大,消費長期增長的趨勢不會改變,能夠支撐我們通過消費扶貧的方式來助力脫貧攻堅。”商務部研究院流通與消費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巖提出。
她表示,消費已經連續6年成為經濟增長第一推動力,增長空間依然巨大。從國際比較來看,2019年我國消費率55.4%,發達國家消費率一般處于70%左右;從國內經濟發展階段和未來趨勢看,我國消費升級趨勢沒有改變,消費市場潛力依舊巨大且有待加速釋放。
如何實現消費扶貧的可持續發展?王巖認為,要繼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真正解決農產品流通過程中存在的障礙和堵點,真正實現農產品的產銷銜接。“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提高農民收入。”
王巖指出,2020年9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提出了流通效率和生產效率同等重要,實際上也是強調了流通在整個國民經濟運行中的重要地位。
王巖表示,下一步商務部門將繼續在農產品流通領域開展工作,推動農產品產銷銜接,助力脫貧攻堅。在具體舉措上主要包括六個方面:
第一,鼓勵流通向生產端延伸,提高農產品流通組織化水平。通過鼓勵農民參加各類合作社和農業協會,培育壯大農產品經紀人隊伍,推動供銷合作社轉型發展,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等改變小、散、亂狀態,形成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生產,擴大規模并提高競爭力。
第二,加強流通載體的建設,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通過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轉型升級,完善農產品批發市場基本的交易、倉儲和加工配送基本功能,進一步優化農產品批發市場信息采集、市場調控、價格發現的功能。
第三,推動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在農產品產地,依托合作社、農業協會、龍頭企業和大型商貿流通企業,加強預冷、預選分級、加工配送、冷藏冷凍、冷鏈運輸等設施建設和社會化共享、共用;在農產品批發市場、農產品配送中心,建設冷藏和低溫倉儲、運輸為主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打造溫控供應鏈,提高農產品在終端市場的質量。
第四,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的平臺。比如拼多多的“多多農園”模式,通過構建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鏈條,形成長效穩定的產銷通道,有效解決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生產和銷售問題。
第五,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工程。2014年以來,商務部會同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扎實推進電商扶貧工作。下一步,要繼續提高農業企業、家庭以及專合組織和種養大戶的電子商務應用水平。積極培育各類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通過電商進農村,帶動發揮平臺賦能作用。
第六,構建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引導各地在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終端網點等開展農產品檢疫檢測,建立產銷一體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信息網絡,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涼山州委副秘書長、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副組長王志容:
借助新電商平臺涼山蹚出消費扶貧新路
“今年佛山各界力量已采購涼山農特產品3.1億元,消費扶貧額度創歷年新高。”涼山州委副秘書長、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副組長王志容給出了一組數據,并分享了來自扶貧工作一線的經驗。
王志容介紹,在實行異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之前,涼山彝區老百姓多數生活在高二半山地區海拔1800米以上,農業生產規模小、產品少、分布散。
針對上述情況,廣東(佛山)對口涼山扶貧協作工作組立足實際,注重短期扶貧與長期發展相結合,應對疫情影響,通過政策引導、定向采購,直接幫助貧困農戶脫貧增收;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推動產業合作與產銷對接,打造涼山扶貧產品供應鏈,探索形成“涼山產、灣區銷”的消費扶貧長效機制;借助新電商平臺開展消費扶貧,線下認購與線上推介相結合,推動涼山扶貧產品“賣全國”,在幾個方面作出探索。
王志容說,今年5月,國務院扶貧辦與拼多多聯合啟動“消費扶貧百縣直播行動”以來,在“三區三州”的首站就選擇了涼山州。在佛山、涼山兩地政府的支持下,7月16日,佛山工作組與拼多多聯合啟動“佛涼協作、云上優選”佛山-涼山消費扶貧周活動。活動共集合了來自涼山11個貧困縣的50多個品種、300多款農產品。通過電商線上助力,廣東(佛山)愛心企業線下認購,帶動消費扶貧周線上線下銷售額超過1.26億。
在此之后,很多知名電商平臺紛紛進駐涼山開展電商扶貧行動,掀起了涼山扶貧產品上行“賣全國”的熱潮。
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副指揮長范丹:
海西州消費扶貧工作找到“五把鑰匙”
浙江省援青指揮部副指揮長范丹介紹,2017年底,海西州在全國“三區三州”提前三年率先實現了全域整體脫貧。脫貧摘帽后,海西州委州政府把消費扶貧工作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的有力舉措,并找到了消費扶貧工作的“五把鑰匙” 。
一是,用好品質鑰匙,挖掘特色扶貧產品。支持鼓勵州內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采取“農牧戶+合作社+企業”等模式,建立以藜麥、枸杞、沙棘汁、蜂蜜、青稞、牛羊肉為主,具備農畜產品儲藏保鮮、分揀分級等能力的生產加工基地,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訂單農業。
二是,用好網絡鑰匙,構建消費格局。通過“線下體驗、線上銷售”、“消費扶貧+旅游”等方式,開創農產品銷售新格局。并打造全州現代流通服務網絡體系建設,進一步健全完善州、縣兩級電商基地(園區、服務中心)服務功能。
三是,用好創新鑰匙,帶動各方參與消費。在現有“線下引線上+團購”的模式下,進一步提倡“定點式”消費扶貧。同時,充分利用浙江援青、東西部協作等各類優勢資源,積極開展以購代捐,拓寬銷售渠道,加速“柴達木”品牌走向全國。
四是,用好平臺鑰匙,提升產品知名度。在多家電商平臺開設運營特色產品館,借助名人和網絡的“種草、帶貨”效能進行引流和宣傳。
五是,用好誠信鑰匙,拓寬銷售渠道。為不斷提升產品質量,積極開展農產品農殘留存檢測以及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認證等工作,加大農產品防偽溯源監管力度,打造海西州扶貧產品標識和名特優產品區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