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三重向度

【摘要】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人民的凝聚力直接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興衰成敗。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激發人民的精神力量、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來把握,也要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謀劃。

【關鍵詞】新時代 人民凝聚力 以人民為中心 【中圖分類號】D663 【文獻標識碼】A

人民凝聚力與民族凝聚力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人民凝聚力以人民為主體,民族凝聚力以民族為主體,而人民作為政治身份分屬不同民族,不同民族的總體構成中華民族。相對于人民凝聚力,民族凝聚力指代的范圍更廣,既包括各民族的凝聚,又包括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凝聚。長期以來,學術界對于民族凝聚力關注較多,對于人民凝聚力關注不夠。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人民的凝聚力如何,直接關系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興衰成敗。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以提升凝聚力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是中國共產黨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政黨訴求,也是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思想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黨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根本使命。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為人民謀幸福的歷史,“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這一莊嚴承諾,彰顯了黨的執政追求。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黨的組織、黨員干部踐行黨的宗旨,心里時刻裝著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困,盡力滿足人民合理的利益訴求。

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的確立,與對人民力量的確認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是黨執政的最大底氣,也是黨執政最深厚的根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源泉。回顧歷史不難發現,中華民族發展史是人民書寫的,中華文明是人民創造的,中華民族精神是人民培育的,人民群眾是中國歷史的創造者。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贏得革命、建設、改革的勝利,靠的是人民的支持,人民是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主體,是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力量支撐。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匯聚各方面力量,以發揮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的主體作用。

人民是社會實踐的主體,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智慧,是中國共產黨理論創新、實踐創新的智慧源泉。改革開放的實踐是人民的實踐,人民智慧及其作用的發揮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改革開放過程中不少舉措,包含人民的探索和創造,人民在實踐中大膽創造經過實踐檢驗之后,成為指導全國改革的方案和舉措,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鄉鎮企業的創辦就是如此。鄧小平同志在南方談話中指出,“農村搞家庭聯產承包,這個發明權是農民的。農村改革中的好多東西,都是基層創造出來,我們把它拿來加工提高作為全國的指導”。激發群眾的創造活力,總結提升群眾的實踐智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行動策略。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虛心向人民學習,從人民的實踐中汲取營養,以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特別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應對各種風險挑戰,進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

人民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具體實踐者,也是黨的工作的最終評判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執政黨制定的路線方針政策是否反映了人民訴求,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施是否給人民帶來了實惠,人民最有發言權,應由人民來評價。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體現了人民在黨的工作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傾聽群眾呼聲,站在人民立場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以人民利益作為評判標準和尺度,并依據人民評價適時調整、完善黨的政策,以更好實現人民利益。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提升凝聚力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才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人民凝聚力的提升才能成為現實。新時代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同時,推動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的發展,應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多樣化的訴求,才能切實提升人民凝聚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依據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生活需要層次和影響滿足人民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作出了新判斷,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要求密切關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變化,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變化的節奏,從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謀發展、促發展,適時調整發展的目標、策略與方法,以精準對接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奠定堅實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這一論斷涵蓋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方面,界定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構成,也為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指明了方向。新時代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開始由追求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產品消費轉向更多服務消費。不論人民生活需要如何變化,經濟發展是基礎,離開經濟發展,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就是空談。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要求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以滿足人民高質量的美好生活需要。

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斷言:“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這就是說,人天生離不開政治生活。事實上,隨著物質生活需要的滿足與升級,人民政治生活的需要與日俱增。民主法治體現了人民高層次的政治生活需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機組成部分。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完善人民當家作主的制度體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使各方面制度充分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確保人民依法通過各種形式和途徑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人不僅有物質生活、政治生活需要,更有文化生活需要。新時代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不再是低層次的文化消費,而是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享受。高品位的文化生活不僅有利于凈化人的心靈、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而且有助于愉悅人的身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普及與質量的提升,大眾文化的繁榮與高雅文化的發展,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文化價值導向的主流化,文化傳播方式的多樣化,文化交流空間的國際化,是人民高品位文化生活需要的主要內容。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的基礎上,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滿足人民多樣化、高品位文化需要的同時,鞏固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人生活在現實的社會之中,社會安寧穩定是人生存的基本條件。社會動蕩不安,充滿憂慮和恐懼,難有幸福可言;生活在安寧穩定的社會,才有生活的安全感、幸福感。公平正義是人民社會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公平正義的社會才能走向安寧穩定,才能避免社會沖突,實現社會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期盼“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這些屬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生活需要的具體方面。有穩定的工作以免遭遇失業的威脅,有滿意的收入以保證基本生活條件,有可靠的社會保障以解除生活后顧之憂,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以免除疾病恐懼,這些社會生活需要既是新時代人民的基本需要,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表征。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完善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制度,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提升人民的生活品質。

青山、綠地,藍天、白云,清新的空氣、純凈的水,這些自然賦予人類的東西,構成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方面。經歷環境污染、破壞之后,人民更加深切感受到生態優先的道理,由過去“盼溫飽”變為當今“盼環保”,由過去“求生存”變為當今“求生態”。生活在優美的生態環境之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能享受生態幸福,保證人的身體健康,實現健康中國的愿景。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要求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提高人民的精神境界以提升凝聚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長久生存的靈魂,唯有精神上達到一定的高度,這個民族才能在歷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奮勇向前”。人民力量的凝聚需要精神支撐,人民有信仰、人民有精神、人民有擔當,這是人民凝聚力提升的重要條件。

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信仰支撐,信仰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和最高層次的精神追求,也是支配人的行為的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將人民信仰作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的基礎,人民信仰的核心就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和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信心。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信仰能激發人的潛能,調動人的主體性、創造性、自覺性,凝聚推動歷史前進的力量。在人民價值取向、生活方式、就業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凝聚人民力量的信仰基石。人民有信仰,體現的是人民的精神境界和國家的精神面貌。

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精神是支撐人奮力前行、成就自我、奉獻社會的力量。中國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養成了獨特的精神氣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這是對中國人民精神氣質的系統闡釋。正是憑著這種精神氣質,中國人民創造了歷史偉業、成就了歷史輝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激發人民的精神力量,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內在需要。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決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將遇到不少困難和障礙,需要人民各自擔負自己的責任,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意大利眾議長菲科時指出,“這么大一個國家,責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艱巨。我將無我,不負人民。我愿意做到一個‘無我’的狀態,為中國的發展奉獻自己”。習近平總書記擔負起了引領中國人民勠力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人民的責任擔當和奉獻精神,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人民自覺將個人幸福、個人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結合起來,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成就個人夢想,是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不可缺少的條件。

提升人民的精神境界,關鍵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邏輯結果,也是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的重要基礎。從個人角度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社會性、實踐性和能動性的發展、道德品質和個人能力的發展、個人價值的全面實現,也包括人的自由個性的充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目的在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通過提高人的基本素養、人的精神境界,為人民凝聚力的提升夯實基礎。

人民的力量在于凝聚的力量,沒有凝聚就如同一盤散沙,個體的力量難以發揮作用。只有凝聚起來形成合力,人民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主體作用才能充分顯現出來。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既要置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來把握,也要置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來謀劃。引導人民認清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于世界政治經濟格局變化保持清醒的頭腦,對于新時代提升人民凝聚力至為重要。

(作者為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

【注:本文系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特別委托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新時代發揚斗爭精神防范意識形態領域風險挑戰研究”(項目編號:2019MZD02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鄧小平文選》(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2、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017、2020年。

責編/趙博藝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人民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