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素質教育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的保障,對于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一些農村地區,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閑置,一些課程不能開齊或課時被壓縮,藝體、外語、信息技術教師缺乏等問題突出。這既有農村宏觀社會營生取向的原因,也有教育系統自身競爭環境與農村家庭文化資本供給的因素影響。為此,可建立教育資源配置全環節思維,提高教育關鍵影響人物的參與度,關注重點目標群體的針對性需求,補齊素質教育政策向農村學校教育實踐轉換過程中的短板,打通堵點,解決難點。
【關鍵詞】農村教育 素質教育 教育觀念
【中圖分類號】G459 【文獻標識碼】A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提高國民素質的緊迫性不斷提高。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開篇即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提高國民素質,不僅需要從個體各個發展階段大力發展終身教育,更需要在個體素質提升的關鍵時期,通過學校實施專業的、系統的素質教育。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出臺,提出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促進學生主動得到發展(簡稱“兩全一主動”)。之后相關政策文件持續重申與深化素質教育的內涵,推進素質教育政策落地,教育改革與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然而在一些農村地區,素質教育存在“最后一公里”問題,如何有效治理這一問題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
素質教育政策在農村學校“空轉”的主要表現
長期以來,農村素質教育“最后一公里”問題被人們廣泛關注。這一重要現實問題不同程度地影響前續素質教育政策實施成效,也暴露了當前在農村學校深入開展素質教育面臨的新挑戰、新困難,這一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的閑置。人們經常強調“老三室”(實驗室、圖書室、衛生室)、“新三室”(微機室、語音室、多媒體電教室),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對素質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隨著農村學校標準化建設的推進,出現了農村學校教育教學設施設備,特別是一些新的現代化水平比較高的設施設備被閑置的現象。在早期的調研中經常會發現,由于趨向于應試教育的單一化辦學理念,在辦學條件較好的農村學校,雖然配有計算機與樂器等教育教學設備,但常年處于閑置狀態,學生使用頻率較低,成為有人參觀才會示眾的展示品。后來,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開展,計算機的更新換代和普及率不斷提高,多數學校的教育教學設施設備配齊配全,但仍有不少教育教學設施設備處于閑置狀態,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作用。2018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鄉村小規模學校數字教育資源使用率低,在配備了數字教育資源設施設備的學校中,28.5%的學校反映教師并沒有在教學中加以應用。2018年的教育督導報告顯示,部分地方農村學校教師素質不高,對功能教室和儀器設備使用意愿不強、使用能力不夠、使用率較低。這導致素質教育政策落地在教育教學設施設備使用層面出現“最后一公里”問題。
一些課程不能開齊或課時被壓縮。由于應試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與教育督導相對較“軟”,不少農村學校存在一些課程不能開齊或課時被壓縮的現象,影響著素質教育政策的落實。2019年的教育督導報告顯示,有些地方只重視硬件建設,學校管理和內涵發展相對落后,以分數評價學生、以升學率考核學校的傾向未根本扭轉,體育、藝術等課程開不足開不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落實不到位。一些農村地區學校只開設數學、語文、外語等主科,不開設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副科。2018年,一項調查研究發現,農村教學點體育、音樂、美術課程開不齊現象普遍存在,四川省四個縣教學點開不齊課的最嚴重,占比超過70%,湖北省和云南省8縣、區開不齊課比例在50%左右,吉林三個縣稍好,但也達到35%。2020年,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在24657個班級中,未開設學科的班級數位居前五名的學科依次是音樂、美術、道德與法治類、科學、體育,其中“未開齊”班級數量最多的音樂學科占總量的3.97%。一些農村地區學校雖然開設體育、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副科”,但是課時量被壓縮。24657個班級在“缺課時”比例分布上,比例最高的三門學科是道德與法治(42.3%)、體育(36.1%)和小學科學(35.9%)。
藝體、外語、信息技術等薄弱學科教師缺乏。開齊開足課程,以及教師對口教授相應課程特別是藝體類、外語類、信息技術課程,是保證農村學校教育質量,深入貫徹落實素質教育政策的關鍵。根據調查,農村學校缺乏藝體教師、外語教師和信息技術教師。相對藝體等“副科”教師,農村學校更傾向補充語文、數學等主科教師,這種主科傾向的教師補充取向進一步加劇了農村學校缺乏藝體教師的現狀。外語人才由于職業需求量大,農村學校很難招到外語教師。新興學科領域比如信息技術等由于需求量大和培養量有限,農村學校普遍缺乏信息技術教師。農村學校缺乏藝體、外語、信息技術教師是一個存續已久的難題,而藝體、外語、信息技術這些科目專業性又比較強,必須通過專門的培養和訓練才能獲得相應技能。在這種現實困境下,農村學校藝體、外語、信息技術科目難以對口教學,即使能夠配全配齊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并要求教師充分使用,這些科目的教學質量也會因教師專業能力儲備不足而受影響。有田野調查發現,中西部農村地區很多教學點體育課是“隨處放羊”,音樂課是“唱歌走樣”,美術課是“欣賞欣賞”,幾乎沒有符合相關學科特點的專業教學。藝體、外語、信息技術專業教師的缺乏以及能力不足使素質教育教學環節的預期效果被稀釋,加大了素質教育政策落實的難度。
素質教育政策在農村學校“空轉”的歸因分析
在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一些地區專業分化不充分,高素質人才在生產生活中優勢的顯示度不高,導致農村宏觀社會環境很難推動素質教育政策落地。從教育系統內部看,價值取向單一、重智育輕其他各育、評比文化簡單、教育競爭異化等教育自身價值環境因素影響素質教育政策的落實。從家庭視角看,農村家庭文化資本準備不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家庭教育觀念與家庭教育行為缺乏穩定性,甚至完全沒有建立起來,無法為素質教育政策推進提供支持。
農村宏觀社會營生取向分析。農村教育的營生訴求根深蒂固,長期以來,在農村地區發展中,由于專業分化不充分,一些高素質人才并沒有獲得與其專業水平相適應的顯性經濟回報和其他隱性回報。在農村社區中很容易形成這樣的邏輯:如果畢業生在教育競爭中不能勝出,或者說長期不能勝出,就會出現“讀書無用論”認同現象;如果畢業生能夠持續、長期勝出,就會出現“知識改變命運”認同現象。這是素質教育政策落地的現實宏觀社會背景,長期浸潤在這種宏觀社會背景中,農村社區很難形成支持素質教育的觀念。
讀書(通過考高分)改變命運的觀念在農村地區根深蒂固,農村社區對素質教育的觀念支持不強。浸潤在農村社區的學校,工作在農村學校的教師,也深受這些觀念的影響,或者說是非常了解農村社區的這些觀念及其在農村社區的分量。為贏得社區、家長等的認可,他們很難在貫徹素質教育政策上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放開手腳扎實推進素質教育。退一步講,即使教師想推進素質教育,家庭與社區也成了推進素質教育的“緩沖區”與“減速帶”。農村社區對素質教育的觀念支持不強,影響了農村素質教育質量。
教育系統自身競爭環境分析。學校客觀上承擔著人才篩選功能,這是學校的重要功能之一,無論個體和群體是否意識到,這個功能都或強或弱地存在著。有篩選,就有評價;有評價,就有競爭。這種教育競爭廣泛存在于學生個體間、學校間、區域間,并導致客觀的短期利己選擇。短期利己選擇的行動邏輯,使評價、管理與辦學展現出“考什么,教什么”的邏輯,使教育主體與學生之間展現出“教什么,學什么”的邏輯。教育改革推進教育發展的邏輯順序,應該依次為課程改革、教學改革、考試改革。但是,這樣的順序在教育改革中受挫,在短期利己選擇的行動邏輯裹挾下,教學改革特別是離高考最近的高中課程教學改革,不得不采取“考什么,教什么,學什么”的倒置邏輯,以短期內效率最高的方式應對高利害考試特別是高考。而在傳統考試中勝出是基于多元智能中的語言智能與數理邏輯智能素質的學業成績表現出的優勢。由于傳統考試更倚重多元智能中的語言智能與數理邏輯智能素質,更重視智育基礎上的考試成績表現,在教育資源有限、教育選擇受限的情況下,農村學校就會集中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應試教育”,異化了或功利性、有選擇地窄化了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在異化與窄化素質教育任務的教育競爭環境中難以推進。
農村家庭文化資本供給分析。家庭文化資本,即家長的制度化資本(學歷)、身體化資本(觀念、行為)、客體化資本(學習環境)。由于家庭文化資本的比較劣勢,農村家庭文化資本窄化著上學與上好學的定義,上學就是讀書,上好學就是考出好成績。從制度化資本看,農村家長的學歷水平普遍不高,他們不能以傳遞體驗與經驗的方式,向孩子傳達良好的教育與認真學習如何影響一個人。從身體化資本看,農村家長對教育知識與素質教育的觀念缺乏深入理解,行為上更是一種“省事”心理定向下的有限參與。農村地區許多家長采取省事型托付、問題式參與的教育策略,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孩子受教育過程的旁觀者、教育結果的問責者、教育失敗的卸責者。從客觀化資本看,當前的農村家庭居住環境雖然不同程度地得到改善,但是一些農村家庭特別是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仍然沒有安靜的、相對獨立的學習空間,一些家庭雖然有條件但是缺乏為孩子規劃和保持獨立的學習空間的意識。家長對子女教育的淺層次參與以及學習條件支持的不充分,使得素質教育難以得到家庭層面的支持。
素質教育政策在農村學校“空轉”的破解思路
為了破解素質教育政策在農村學校“空轉”的窘境,實現素質教育政策在農村學校落地的目標,可從根源處的教育資源配置、參與環的關鍵影響人物、靶向點的重點目標群體三個方面出發,建立支持素質教育政策落地的資源配置思維,提高教育關鍵影響人物的參與度,關注重點目標群體的針對性需求。
建立教育資源配置全環節思維,打通各環節上的堵點。一方面,建立教育資源配置全環節思維,從素質教育政策到素質教育實踐,建立教育資源配置通道和沒有堵點的教育資源分配機制,打通“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建立目標定向型資源監管模式和友好型教育經費預算模式,避免資源游離于素質教育政策目標的使用,保障教育資源用于教育,義務教育資源用于義務教育。地方政府和學校在預算的基礎上,統籌高效使用教育經費,減少獎勵性教育經費投入,建立對相關人員教育經費支出行為的評價與獎懲機制,加強教育經費支出相關人員的能力建設,避免在一些環節或某些地區、某些學校重復投資與飽和性浪費,實現教育經費效益最大化。
提高教育關鍵影響人物參與度。素質教育政策執行是素質教育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地的過程,經歷若干由上到下的環節。各環節都有各自的教育主體,包括政策制定者、行政領導,校長、教師、家長都是關鍵影響人物,毫無疑問,他們應該依次向前面的關鍵影響人物接受素質教育政策信息,執行素質教育政策。同時,這些關鍵影響人物又會對素質教育政策做出基于自己知識經驗的認知性解釋,與基于微觀利益與文化屬性的行為發生反應。素質教育實施過程中諸多關聯性政策下的政府、學校、教師三者共同影響著素質教育改革。
前面環節的關鍵影響人物需要走出“防教師(teacher-proof)的課程”的思維,后面環節的關鍵影響人物需要杜絕“告訴我們怎么做就行了”的被動執行狀態,建立起教育關鍵影響人物與素質教育推進共同成長的思維。在素質教育政策制定、深化與執行的過程中,不斷回到教育改革發展原點追問“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誰來培養人,如何培養人”這些基本問題,加強教育思想建設與能力建設,防止各環節教育關鍵影響人物的狹隘本位主義立場,全面關注素質教育政策制定、深化與執行的情況,增加素質教育政策制定、深化與執行的參與感,提高素質教育政策推進的參與度。
關注重點目標群體的針對性需求。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教育是一個認知、做事、成人相統一的過程。1983年10月1日,鄧小平同志為北京景山學校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教育不僅要面向世界與未來,還要充分考慮中國實際。當前,我國社會中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貧困地區與農村地區由于教育資源與教育選擇的限制,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面臨不同程度的現實條件制約。
由于不同地區素質教育政策的制約條件不同,在素質教育政策實施上,需要把高遷移價值的素質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與核心任務。個體素質分類是紛繁復雜、多層次、多類型的,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2014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發布,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對應包括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考慮到不同地區條件制約,農村學校需要把具有高遷移性的不同層次的主要素養作為落實素質教育政策的主要任務與主要內容。
優先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率高的素質,關注農村地區人口職業競爭力素質,把高度實用的素質優先教給學生。盡管不同領域都有人提出鮮明的反對教育短期功利化的觀點,并得了普遍支持。但是,從利益相關主體視角分析,只能反對短期功利化,不能反對農村人口通過教育改變自己命運的現實訴求,素質教育政策在農村落地必須優先發展對阻斷貧困代際傳遞貢獻率高的高度實用素質。從反貧脫貧意義上看,對于農村貧困人口乃至農村人口來講,他們更需要一些對他們完成工作或工作競爭高度相關的素質,讓他們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拓展他們的生存空間。
從配套政策上看,要提高農村家庭受教育的安全感,贏得農村家長對教育的認可。當前義務教育階段全面免費,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農村人口受教育經濟成本與經濟負擔降低。一些村屯學生到鄉鎮或縣城上學,需要父母一方(或其他親屬)陪讀,一年不計算成人的勞動力成本,僅租房和生活費直接成本就要兩三萬元,這是一個昂貴的教育機會,如果算上父母陪讀的勞動力成本,這個教育機會將更加昂貴。“因教致貧”困擾著農村家庭,“怕子成龍”成為“知識改變命運”這個既定事實的漫長教育過程中家庭經濟條件較差或一般家庭的一個長期隱痛。落實素質教育政策,必須提高農村家庭接受教育的安全感,實質性地降低農村人口教育經濟成本與經濟負擔,避免“因教致貧”。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研究院教授)
【參考文獻】
①曾文婧、秦玉友:《鄉村小規模學校辦學條件問題分析與建設思路》,《教育科學研究》,2018年第8期。
②《2018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19年3月26日。
③《2019年全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督導評估工作報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20年5月19日。
④張偉平、王繼新:《信息化助力農村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模式及建議——基于全國8省20縣(區)的調查》,《開放教育研究》,2018年第1期。
⑤雷浩:《打開“黑箱”:從近15萬張學生課程表看國家課程實施現狀與走向》,《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⑥《國家教育督導報告2008(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2008年12月3日。
⑦付衛東、王繼新等:《信息化助推農村教學點發展的成效、問題及對策》,《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5期。
⑧林小英:《素質教育20年:競爭性表現主義的支配及反思》,《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9年第4期。
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展委員會編著、華東師范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譯:《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年。
責編/銀冰瑤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