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第五個專題“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收錄了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在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座談會上的部分講話,深刻論述了講話發表時我國脫貧攻堅取得的決定性進展,總結了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取得的偉大成就,為打好脫貧攻堅戰提供了科學遵循和指針。
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激發貧困群眾積極性和主動性,激勵和引導他們靠自己的努力改變命運,使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貧困群眾脫貧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內因是關鍵,外因是條件,外因要通過內因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必須把“要我脫貧”轉變為“我要脫貧”。只有貧困群眾自身有了積極主動性,從內心里樹立了脫貧的決心、信心和志向,從志氣上提升了脫貧對改善自身和家庭生活生產條件的認識,從智識上意識到美好生活要靠自身的努力奮斗才能改變命運,方能產生真正的內生動力,實現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要改進幫扶方式,多采取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方式,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提出多勞多得,不要包辦代替和簡單發錢發物。“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只有掌握了有效的、先進的致富方式和手段,方能從根本、從長遠實現可持續發展。部分地區在一段時間內脫貧成效不是特別顯著、或者脫貧后返貧率高,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曾出現過包辦代替和簡單發錢發物等幫扶方式,沒有變“輸血”為“造血”。因此,要采取以工代賑、生產獎補、勞務補助等多種方式,大力發展文旅、康養、電商等新興業態,組織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幫扶項目實施,建立多勞多得的良好制度,真正做到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
要加強教育引導,通過常態化宣講和物質獎勵、精神鼓勵等形式促進群眾比學趕超,提振精氣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偉大長征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人紅色基因和精神族譜的重要篇章,已經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成為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不斷攻堅克難,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強大精神動力”。在精準扶貧中,更要注重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教育引導。通過常態化宣講和物質獎勵、精神鼓勵等形式促進群眾比學趕超,讓貧困群眾首先在精氣神上有一個大改觀,樹立“缺什么不能缺精神”的觀念,形成“想脫貧、能脫貧”的志向,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用人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支撐脫貧攻堅。
要發揮村規民約作用,推廣扶貧理事會、道德評議會、紅白理事會等做法,通過多種渠道,教育和引導貧困群眾改變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村規民約,內含優秀的文化基因,在中國古代的鄉村社會秩序構造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項具有中國特色的法律文化傳統,對鄉村治理發揮著重要作用。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很多問題,往往是因為一些陳規陋習引起的。如果將類似紅白喜事等活動的范圍、辦席標準和規模、彩禮、禮金等上限納入村規民約,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培育禮俗新風,鼓勵村民委員會統一組織辦理婚喪嫁娶事宜,杜絕鋪張浪費等,將極大有利于減輕群眾負擔,對于貧困群眾脫貧具有重要意義。
要加強典型示范引領,用身邊人、身邊事示范帶動,營造勤勞致富、光榮脫貧氛圍。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解決好了思想問題做工作事倍功半。要注重思想脫貧,通過宣傳教育、倡樹典型、示范引領、表彰獎勵等多種方式,營造“我脫貧、我光榮”的濃厚氛圍,動員引導廣大貧困群眾摒棄“等靠要”思想,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爭當脫貧模范。積極組織評選出的先進脫貧典型,現身說法講勵志課、講脫貧故事、傳脫貧經驗,從精神上、思想上感染和教育貧困群眾,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內生動力。(作者:陳從楷 四川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