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圈層文化不斷發展,吸引了媒體機構對其進行報道和傳播,加快了圈層文化的“破壁”。然而,也存在一些典型問題需要重視,如部分媒體在傳播中將圈層對立起來,導致圈層文化出現“斷層”危機。因此,媒體機構應該在圈層文化傳播中承擔起媒介責任,正確引導圈層文化,建立良性的對話體系,營造多元和諧的圈層文化氛圍,推動社會文化蓬勃發展。
【關鍵詞】“后浪”群體 圈層文化 媒介責任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圈層”一詞最早用于描述空間地理上的現象,后來逐漸蔓延到城市化和區域經濟領域,接著又進入人文社科的研究范疇。在文化研究領域,隨著媒體傳播途徑的多樣性發展,文化傳播中的圈層特征越發明顯。在文化傳播中,圈層多用于指興趣愛好相同的人組成的群體,其內部具象化、特征化的文化被稱為圈層文化。圈層文化具有年輕、活躍、小眾等特點,可以使圈層成員產生身份的歸屬感和對圈層的認同感。近期嗶哩嗶哩(B站)推出獻給年輕人的演講視頻《后浪》,即是圈層文化的代表,而后經過眾多媒體的傳播引發現象級討論。隨著媒體對青年生活態度、工作狀態和意識觀念等方面影響的深入,也引發關于媒體機構如何傳播及引導圈層文化的思考。
青少年網民和互聯網產品增加,促使圈層文化興起和發展
圈層文化的興起源自于青少年網絡用戶的增多和互聯網產品的普及。一方面,“后浪”的成長直接帶動了我國互聯網用戶的增長,根據共青團中央維護青少年權益部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聯合發布的《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75億。這意味著“后浪”已經作為一股朝氣蓬勃的力量開始參與描繪中國網絡社交世界的藍圖,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創意和青春氣息將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定義中國的網絡世界和現實生活。①另一方面,互聯網產品的普及,使得當代青少年可以接觸到更多信息,對興趣愛好有更多選擇,有機會在更多領域進行探索。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通過互聯網產品尋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逐漸形成了各種圈層。龐大的青少年網絡用戶基數和越來越成熟的互聯網產品硬件,促使了圈層文化的形成。
近年來圈層文化不斷發展,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化傳播特征。首先,媒體針對特定圈層進行的文化傳播具有專業性,通過圈層文化可以明顯提高受眾黏性。圈層文化對文化傳播的要求更高,需要針對特定圈層受眾進行精心策劃,不僅包含大量原創思路,還蘊含著專業知識,因此易受到圈層受眾的歡迎,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其次,圈層文化的傳播主要依托互聯網平臺,具有互動性的特點。如今人們在接觸新事件、新文化的同時,還會借助互聯網功能抒發情緒、表達觀點。比如在觀看某一節目時,人們可以隨時發送“彈幕”表達真實感受,通過“彈幕”進行即時交流,自發地對圈層文化進行補充和探討。再次,圈層文化的發展與互聯網技術、大數據行業的發展相輔相成。根據不同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教育背景、興趣愛好等多方面的大數據,不同圈層的用戶自然而然地被分流到一起,不同種類的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對用戶進行更加精準的推送。②在此過程中,媒體針對擁有共同興趣的人們傳播精準信息,構建起具有獨特標識的圈層文化。
部分媒體對圈層的報道出現偏差,警惕圈層文化“斷層”危機
圈層文化的興起和發展,吸引了眾多媒體機構對其進行報道和傳播,加快了圈層文化的“破壁”。但是媒體也要注意語言表達和態度立場,警惕由于報道的偏差而導致圈層之間的矛盾。以對《后浪》的報道為例,可以發現中央及地方媒體在圈層文化傳播中的表達和態度十分重要。比如人民日報為“后浪”點贊,稱青年就是立于時代潮頭的“后浪”,理解并肯定青年圈層文化,這樣的報道有利于積極引導當代青年的健康成長。然而部分媒體卻表示《后浪》這部作品其實透露出一種“前浪”的傲慢,類似這樣的報道易被公眾過度解讀,轉移對于青年成長的關注,而引發關于“前浪”和“后浪”的輿論戰。
針對這一典型事件,需要關注的不僅在于話題本身,而更應該注意到部分媒體對于“后浪”等圈層的報道存在一些問題,進而需要思考這些問題是否會導致圈層之間被構建起鴻溝。對于具有圈層性質的事件,如果媒體的相關報道出現偏差,容易點燃圈層之間的輿論戰火。目前,部分媒體在針對某一圈層文化的傳播過程中,為了追逐與眾不同的立意或者標新立異的構思而將自己的觀點強加到圈層文化的主體中,忽視了圈層內部成員的立場和態度,也忽視了作為媒體機構的責任。如此導致的后果是不同的圈層之間形成誤會甚至對立。
同時,媒體機構因其廣泛的影響力,對圈層事件報道的偏差也會使特定圈層與其他社會群體之間產生觀念與認識的壁壘。這不僅可能對事件發生的全過程失去理性的回溯,更可能造成或者加深特定圈層與外界之間的矛盾,讓公眾對這一圈層形成消極的刻板印象。這便提醒媒體機構應該對于要報道的圈層文化深入了解,防止主觀臆測和報道偏差,警惕圈層文化出現“斷層”危機。作為媒體機構應當要注意,對圈層文化的報道與疏導不應該是以一味追求標新立異的方式進行,而更應該貼近主體還原客觀事實,始終保持中立的態度。
媒體應該建立良性對話體系,營造多元和諧的圈層文化氛圍
圈層文化是媒體文化傳播中的新形式,需要正視它、研究它、善用它,激發其內在文化創造力,使其成為推動社會文化蓬勃發展的力量。《后浪》視頻本意是在青年節向新一代獻禮,卻在傳播過程中引發了圈層內部以及圈層之間的爭論。其實,在江山代有人才出的今天,本不必強調所謂“后浪”和“前浪”,值得鼓勵的永遠都是為了生活頑強拼搏、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人們。在復雜的互聯網信息世界,如何引導社會群體和諧有效地開展交流和合作,是媒體機構必須肩負起的媒介責任。這也提醒媒體機構需要時刻保持清醒,思考如何建立圈層之間的良性對話體系、營造和諧的文化氛圍。
在“后浪”等圈層不斷涌現的當下,媒體機構正確引導圈層文化需要探索更多的路徑。首先,作為媒體機構應該關注時代群體的共性和個性,對圈層主體的意識觀念進行深入了解。在網絡社會空間中,由于圈層結構的存在,不同群體之間排斥對話和交流的情況經常出現,對“他者”的定義和想象往往陷入“非友即敵”的思維。作為媒體機構,應該擔起建立不同圈層間對話和信任體系的責任。面對處于不同網絡趣緣圈層結構內的青年,媒體應該盡量使用其熟悉的網絡文化元素和新興網絡話語,建立起和諧有效的討論渠道。③畢竟只有足夠深入的了解,才能站在圈層的立場上代其發聲。其次,推動圈層文化中的積極要素為整個時代共享,建立良性的文化對話體系。媒體對于不同的圈層不應該有褒貶之別,而是應該保持自己的中立態度,加強信息的交流與疏導,積極促進圈層文化與社會文化整體的互動互通,實現圈層文化的“破壁”和“出圈”。最后,鼓勵跨圈層交流,建立多元和諧的圈層文化探討氛圍。媒體機構還應該鼓勵更多數字時代中的“后浪”們嘗試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和“安全區”,試著與其他圈層進行直接交流和討論。通過搭建更多的對話機會,讓圈層文化中的主角直接表達,給主流文化輸送新鮮血液,讓圈層文化在交流中激發出更多發展可能。
(作者為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新時代我國大學生網絡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9SJA0271)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張保淑:《中國網民“新勢力”崛起,未成年網民1.75億》,《人民日報》,2020年5月18日。
②羅小茗:《網絡文化關鍵詞:“圈層”既要特色,也要共識》,《人民日報》,2020年5月8日。
③陳寶劍:《社會空間視角下的互聯網與青年價值觀塑造:影響機制與引導策略》,《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責編/李丹妮(見習)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