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22個省份扶貧公益崗位安置478.55萬貧困人口,其中護林員122.38萬人,護路員30.28萬人,保潔員138.05萬人,護水員16.81萬人,護理員5.66萬人,村務管理員33.88萬人,其他131.49萬人。光伏扶貧資金提供的公益崗位124.46萬個,吸納貧困人口122.39萬人。”這份最新出爐的扶貧就業“成績單”,充分體現了扶貧就業在脫貧攻堅中的大作用。
就業位居“六穩”、“六保”之首,更是脫貧攻堅的“重頭戲”,可謂是民生之本。扎實做好就業保障工作,千方百計地穩定和擴大就業,讓貧困群眾都能端上“金飯碗”,是脫貧攻堅的“題中之意”。面對這道“必答題”,基層黨組織要充分釋放黨建“+”作用,將助力脫貧攻堅的黨建力量和優勢集聚在“家門口”,助力產業發展、發揮組織優勢、強化黨員服務,筑牢穩就業“壓艙石”,“+”出脫貧攻堅合力量,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真正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黨建“+”動能,資源稟賦聚特色,暢通產業發展“大動脈”。不同地域在氣候、環境上的差異,呈現出各具特色的先天資源優勢,這種顯著優勢是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優勢,被稱為資源稟賦。“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要在順應天性的基礎上走好產業的特色發展道路。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是產業發展“有特色”的前提,是振興鄉村產業的重要著力點,也是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穩定支撐面,形如產業發展的“大動脈”,產業發展的生命力和新動能都源于此處。暢通這條“大動脈”,要充分釋放黨建“+”動能,堅持因地制宜,立足實際精準把握,打好產業發展“特色牌”,從產業調整到示范基地,從實踐探索到做大做強,從零敲碎打到集約管理,不斷拓展和延伸產業資源優勢,形成連片的產業鏈、產業帶和產業網,使地區資源稟賦得到充分發揮,發展活力得到充分釋放,走出一條生態優、產業旺的鮮明路子,避免千篇一律的產業同構化以及發展模式的“水土不服”,在差異化發展中打造產業發展“活招牌”,厚植特色產業基礎,增強農業產業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帶領貧困群眾在“家門口”就業,端牢致富的“金飯碗”。
黨建“+”抓手,雙向發力強保障,暢通村級經濟“大循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扶貧開發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基層黨組織要發揮脫貧攻堅戰斗堡壘作用,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發展村集體經濟,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政策上,可以采取“村集體+黨員+貧困戶”扶貧項目、“黨組織+農村淘寶+精準扶貧”銷售模式、“支部+專業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等“黨建+”組合拳,調動貧困戶的參與積極性,推動脫貧攻堅出成效;資金上,積極探索“資產盤活、資源開發、投資經營、服務創收、掛鉤幫扶”這五種經濟發展模式,因村制宜謀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評選村集體經濟發展先進村,以“以獎代補”的形式扶持村級經濟發展,暢通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大循環”,打造當地“帶不走的產業”,提高村級組織為民服務能力,帶動貧困群眾致富增收。
黨建“+”服務,多措并舉促履職,暢通黨員代辦“大網絡”。廣大黨員干部是脫貧攻堅戰中的“主力軍”,要時刻牢記服務宗旨,在扶貧實踐中充分發揮先鋒作用,在“學做改促”中提升服務水平,不斷學習創新服務為民方式,全面了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和就業需求,打造群眾“家門口”的就業聯動服務模式;做好服務平臺,做強工作機制,搭建以群眾滿意度為導向的惠民服務載體,在各村(居、社區)全面建立村級微信工作群,推行村級微信公眾號,為貧困群眾反映訴求提供便捷通道,實行“網格聯群,黨員代辦”的工作機制來進行民意收集和民情處理;轉變服務模式,從“群眾上門”到“主動幫辦”,以走家串戶、現場辦公等形式,將鄉村便民服務向基層群眾延伸,提升黨員干部服務群眾的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服務群眾長效機制;通過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促擔當,把脫貧成效納入各級黨組織年度黨建考核和民主評議黨員的重要內容,激勵黨組織把黨建工作融入扶貧攻堅的各方面和全過程、黨員履職盡責的重中之重,激發服務群眾的持久活力。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是群眾脫貧致富的“保障網”,是脫貧攻堅的“穩壓器”,更是老百姓心中“穩穩的幸福”,解決好就業問題無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要讓這份“幸福”托得牢、穩得住,就要堅持黨建引領,激活就業扶貧“造血”功能,統籌推進扶貧工作,形成穩定脫貧和鄉村振興的長效機制,“+”出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作者:郭素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