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學校的重要生產力,決定了學校的教育品質和育人質量。新時代,我國中小學掀起了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浪潮,力求轉變以往的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養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式,讓學生核心素養真正落地,讓每一個生命都得到成長。那么,如何結合新課程所體現的核心價值,探索符合學校發展的課改之路?這是學校課程改革是否成功的關鍵,同時也是學校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是在首都“加大市級優質資源整合力度,構建北京新教育地圖”的教育背景下,豐臺區教委根據“內升外引”戰略,引進高校進行聯合辦學的第一批學校。自2013年成立以來,學校以“回歸本真,做純凈教育”為引領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個學校,一個時代”的辦學目標,積極構建“三元全息課程”體系,基于“尊重人的生命發展價值,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尊重教育學習科學”的育人價值,在遵循國家課程的基礎上有效整合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合理設置九年一貫的整體課程,著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提升,培養全面發展、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天地學子”。
頂層設計,尊重人的生命發展價值
作為學校教育理念與學生個體成長的連接點,課程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此,學校依據三元價值分類與全息認識論進行了頂層設計,以“三元全息課程”為支點,尊重人的生命發展價值,撬動學生核心素養落地。
首都師范大學副校長楊志成博士提出:“無論是人的價值結構還是教育的價值結構,其原點都是人的元價值,人通過教育實現了工具性價值和消費性價值,也就實現了人的生命價值。”按照楊博士的價值理論,學校依據人的價值分類層次(生命的價值、社會生產的價值、社會生活的價值)和教育價值分類(生產發展的價值、培養人的社會生產能力的價值、人的社會生活價值的實現價值)進行理論建構,從學生的終身發展目標出發,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基于教育價值理論的哲學回歸,“三元全息課程”致力于服務人的發展,注重課程開發的多元整合,構建穿越傳統邊界的開放性課程,專注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從而為課程與教學理論奠定基礎。
而“全息”源于1948年物理學的激光攝影技術,后來被廣泛遷移到各個領域并且賦予新的內容,基本含義為:點中有面、面中有點;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包含相同信息;部分包含整體全部信息。全息理論在社會學和教育學中也得到了經驗性的遷移和運用。核心素養的提出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從全息認識論來看,核心素養就是人的全面素養的基本全息單元,這也意味著這種素養的全息單元可以結構性復制到教育的任何一個環節或結構中。楊志成博士將全息原理遷移到人類的認識過程,構建的全息認識論也主要包括三個基本原理。一是人類認識的全息結構原理,二是人類認知的全息發展原理,三是人類認識的全息重演原理。
學生在“三元全息課程”中快樂成長
正是基于以上理論結構的系統認知,學校重點關注人的生命發展價值,積極探索與校情、學情、生情、師情相適應的獨具特色的“三元全息課程”體系,圍繞“個人與健康”“社會與人文”“自然與科學”三元領域提升學生的天地胸懷和家國情懷,以此打破學科壁壘,打通學段界限,穿越學科邊界,實現課程的融通與整合,建設一批精品校本課程,形成學校的育人合力。其中,“個人與健康”領域內涵:養成鍛煉習慣,掌握一些運動技能方法,懂得保健知識,形體健美;擁有陽光心態,意志堅定,積極樂觀。“社會與人文”領域內涵:領悟、傳承民族文化,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學識廣博,有民族情懷;敏于感受藝術世界,樂于參與藝術創造,情趣高雅;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具有維護人際和諧、合作交往的能力,富有國際視野和包容世界的胸懷,勇于擔當。“自然與科學”領域內涵:積極參與生活實踐,樂于探索科學問題,能夠收集處理信息、設法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夠運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創新開拓等多種能力參與學習、生活和自然探索;尊重科學,求真務實,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為了便于理解與評價,學校秉承北京教育學院“頂天立地”的辦院精神,提出的育人核心目標“具有天地胸懷和家國情懷的天地學子”進一步細化為 “九大學子”,對應“三元全息課程”領域:健體學子、陽光學子、敬業學子;博識學子、樂群學子、文藝學子;求真學子、創新學子、巧手學子。對于學校教師,對應三元領域,提出“為人之師”的九大修養,文化修為:儒雅之師、活力之師、仁愛之師;學術素養:智慧之師、博學之師、通達之師;專業技能:求是之師、創新之師、謹修之師。另外,面向學生未來,學校 “三元全息課程”打通“一橫一縱一環”的立體道路。一是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必修、校本選修課程有機貫通,以系統化、專業化的方式整體推進,提供適合學生發展的、可選擇的拓展性課程和研究性課程,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形成橫向貫通。二是依據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點,按照知識內在邏輯順序,讓課程內容合理、科學地產生關聯,實現中學、小學學段間同一領域建立縱向貫通。三是在三元交叉領域實現四個融通,即學科間越界融通、課程與生活融通、學段與學段融通、學校與家庭融通。
在“三元全息課程”目標總領下,學校確定了包含課程領域、核心素養、課程目標、課程編號、課程功能、課程資源、課程實施方式的九年一貫制課程結構。在課程設置上,著眼于學生全面發展,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一脈相承,通過基礎類、拓展類和綜合類課程層層遞進,尊重認知規律和成長規律。根據課程領域,增加體育、科學、閱讀、實踐創新等課程所占比重,補充大量選修課程,人人參加社團活動。語文、數學、外語、道德與法治、科學學科等課程集中安排在上午進行,為學生創造更多自主探究的時間與空間。同時整合上課時間,將學生在校學習時間劃分為不同時段,根據學科特點,安排每天一節20分鐘微課(經典誦讀+益智課),5節35分鐘小課,2節60分鐘大課,靈動安排,讓每名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共享生命成長。
課程改革應該為每個生命成長搭建平臺,讓每個生命都得到尊重和體現價值。學校建構“三元全息課程”的頂層設計所遵循的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生命發展價值,讓每個生命都體驗到快樂與精彩。
一以貫之,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
課程教學改革在科學規范的頂層設計引領下,關鍵在于課堂實施,在于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學校著重從“三元全息課程”建構走向“全息課堂教學”落實,全息課堂、全息課程、全息教學、全息教師等概念均可一以貫之,使每一節課都能體現學校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的全部信息,能夠體現所在學科的核心素養和整體學科邏輯,從而能夠通過每一節課撬動學生的學科思維、學科情感和認知發展,助力學生終生發展,實現全面持續的育人目標。
在此過程中,學校全息課堂教學策略構建了全息課堂的三大原理:全息課堂結構原理、全息課堂發展原理、全息課程重演原理。其中,“全息課堂的結構原理”,強調每一節課都需要有整體的信息,蘊含學科的核心素養、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因而全息課堂,首先關注整體,備課最小的不是課時,是單元。圍繞單元核心,通過一至兩個小的全息元,撬動學生全面發展的能力。“全息課堂發展原理”,是把每節課都當成是一個種子,本身具備了全部素養的時候,學生就具有了長成大樹的條件。“全息課程重演原理”,重演了認知學科核心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與過程。全息教學是尊重教育、尊重教學規律、尊重學生發展規律的教學,教師抓住學科中的核心元素,給予學生更多自主學習時間和充足的學習時間,讓學生體會知識產生的過程,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更好的理解、決策,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遷移應用知識。
以三元全息的三大原理為出發點,在“個人與健康”“社會與人文”“自然與科學”三個領域內,將課程內容進行整合、設計,并將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有效結合起來,建構“課程群”以提高教學效果。課程群建設是一個課程融合與分解的過程。在這整個過程中,融合是為了打破教學資源的壁壘,刪除重復、過時的內容,增加新的有利于提高學生競爭力、提高教學質量、顯示辦學特色的新內容。通過建設新課程群,更新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切合社會需要,符合人才培養目標,體現學校辦學特色。另外,學校在跨領域課程群建構方面,關注教育與學生生命發展的關系,幫助學生認識生活的意義,助力生命的拔節。在超領域課程建構方面,學校基于課程,又超越于課程。面向未來,學生需要真正的開放、不受時空限制的超學科課程,這是一種富有問題驅動的探究合作、自主的、真實的學習。
在“三元全息課程”實施路徑上,學校緊緊圍繞三大領域實施科學有效的操作策略。在“個人與健康”領域,學校為了培養健體學子,在課堂上堅守“貫通培養,越界整合”的原則,堅持學科與特長的結合,必修與選修的貫通,學科與學科的整合,校內與校外的交接,開設了韻律舞蹈課、體能課、羽毛球課、網球課等小學體育特色課程,還有趣味健身操、雙截棍、體育舞蹈、有氧舞蹈、瑜伽、乒乓球、羽毛球、籃球以及健康密碼課、排球、足球、網球、武術、跆拳道、舞蹈、空竹、圍棋、橋牌、行進旗隊等選修課,提升了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技能。尤其是,學校綜合課已成為學校的特色課程,體育學科與語文課、外語課、地理課、生物課等學科進行知識的跨界整合,學生綜合素養得以提升。如,初中開設西班牙語課,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進行西班牙民族舞蹈學習以及擊劍運動體驗。另外,學校以“融入文化,張揚個性”為追求,通過“兩操一晨練”以及每年兩次全校運動會等體育活動,形成人人參與、全員運動的良好局面。學校在課后堅持“作業干預,運動延續”的理念,精心為學生設計體育作業,通過照片、填寫運動記錄等多種形式,展示學生假期體育運動情況。同時,學校為了培養陽光學子,自主開發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課程——“愛商課程”,將課程結構設置為愛自己、愛他人和愛生命三大領域,包括主題課、活動課和電影課三種課程形式。主題課圍繞三大領域,每個領域設置三次連續的主題課,如愛自己的典型課例為《我的優點》《我的缺點》《我的特點》。除此之外,學校心理工作室每學年之初都會對小學一年級和初一新生進行心理篩查,撰寫心理測評報告并反饋給學校。針對校園欺凌問題,學校心理課程工作組還對4-6年級學生設計了一份校園欺凌問卷,對學校的校園欺凌情況進行調查,提出有效的改進建議。每學期,家長學校都會聘請專家為家長普及心理知識,和家長一起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學校還建有心理沙盤室,發布電子版的咨詢預約通知,定時開放,接待咨詢學生。
在“社會與人文”領域,學校注重博識學子、文藝學子、樂群學子的培養,強調人文底蘊和責任擔當。其中,學校藝術課程融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多種藝術門類為一體,具有鮮明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學校文藝學子的培養路徑:以國家課程為基礎,以校本課程為載體,以藝術專業主題活動為引領,實現學生藝術素養的提升。我們讓不同層次學生都能得到全面優質發展,讓每個孩子具有一定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擁有自己的表現舞臺,發揮專長,建立自信。學校先后成立“三原色”工作室、漢字與書法、打擊之樂等6個藝術社團,這些社團對于那些既有濃厚興趣,又有一定特長的學生有著很強的吸引力,讓學生感受成長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校堅持開展十個“一”活動,每周一部電影、一次英語戲劇表演,每月一次藝術講座、一次藝術體驗,每學期一場文藝演出、一次文藝學子評選,每學年一次師生書畫展、一次藝術活動月、一次班級合唱比賽、一幅繪畫長卷(全校學生繪制)。同時組織學生參加豐臺區少年宮十項技能大賽、豐臺區藝術節、北京市藝術節等各類比賽,涵蓋舞蹈、聲樂、戲曲、朗誦、書法、繪畫、剪紙等14個項目,每學年還為學生出版繪畫集《童心天夢》,收藏學生原創書法、繪畫作品。
在“自然與科學領域”,學校主要培養求真學子、創新學子和巧手學子,指向理性思維、批判質疑、勇于探究的科學精神和勞動意識、問題解決、技術運用的實踐創新。在具體教育實踐中,學校抓住各種時機營造濃厚氛圍,積極主動與科技館、博物館建立長期聯系,使其成為學校科技教育基地。同時建立生態園,在動手觀察、喂養、栽種的過程中了解生物與自然。學校還引入恐龍星球科技課程、設計思維課程,開發益智思維課程與巧手制作課程,在實踐體驗中獲得發展。學校設計整合課程,利用藝術與科學、文學與科學、生活與科學之間的全息思想開展教學活動,多形式、多渠道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每年一次科技節活動為契機,學校開展了自然筆記、航模比賽、科技嘉年華、紅領巾相約科技夢等課程延伸系列活動,積極參加豐臺區及東高地科技館組織的各種活動,成績顯著。為了更好地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關注教育與學生生命發展的關系,學校把促進生存能力的提高和人的生命發展作為教育關注的第一價值,在不同年級開設了勞動課程,小學低年級學生每人都在班級有勞動崗位,中小學年級學生每人都在班級和走廊認領勞動任務,小學高年級學生都在班級和校園有服務崗位,初中學生都在班級和社區有服務責任片區。種植蘊含勞動,學校以種植課程為切入點,讓小學生在學校校園內種植農作物,初中學生在社區種植中草藥。我們結合學校每年的“豐收節”,讓師生共同品嘗勞動果實,享受成長的快樂。
“一以貫之,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這是三元全息理論下的課程——個人與健康、自然與科學、社會與人文,尊重生命的成長規律,認識生活的意義,實現生命的價值,是關注學生核心素養的根本訴求。
馳而不息,尊重教育學習科學
古人云:“為之須恒,不恒則不成。”在課程開發上,學校持之以恒,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才有今天學校課程資源豐富而兼具教育學習科學內涵。正是如此,學校建構的“三元全息課程”體系尊重教育規律,尊重學習科學,經過七年堅持不懈的探索與實踐,現已初步顯現育人成效——2015年,學校被評為豐臺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優質校”,2016年學校被評選為“京城百所特色校”“京城最具幸福感領軍中學”;2017年學校獲得豐臺區中考優質校和豐臺教育突出貢獻獎,成為豐臺區盧溝橋教育集群牽頭校;2018年,學校榮獲“北京市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學校”和“豐臺區中考優質校”;2019年學校被評為北京市中小學教師教育基地、國家級奧林匹克示范學校……已然成為一所現代優質品牌學校。
開發和學校與之相適應的特色課程,必須挖掘各種教育資源為課程服務。一直以來,學校充分挖掘社會資源,開發課程基地,創建課程實驗室。學校與社區聯手,借助社區資源開展農耕課程;與圖書館聯袂,開發圖書館課程。學校教師團隊是校本課程資源的重要力量,學校開發的《中華傳統文化》校本教材和繪本課程、情商課程,都是基于教師自身智慧創造的課程;學校理事會、社區以及家長資源是不可或缺的伙伴力量;校外機構人員與課程的引進使課程的開發變得更加豐富。我們家長學校的菜單式培訓課程和家長講堂(進班上課)已成為學校的品牌課程,實現了家長資源、家校合作的雙贏局面。同時,為了課程順利推進,學校設置學術指導委員會,對學校課程、學校課堂進行診斷、指導、評價,提出設置、開發、實施建議,促進了課程科學深入開展。學校管理組織形成一整套緊密聯系、相互協調的課程治理體系,非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既相對分離,又相互促進,實現了學校課程生態系統一體化,形成了育人合力,是久久為功的堅強后盾,從而構建了新時代教育智慧的新生態。
課程改革的關鍵在于撬動核心素養落地。多年來,學校聚焦核心素養,以“三元全息課程”為支點,實現了師生素養的有力提升。教師是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是課程的領導者和執行者,教師課程領導力是學校課程建設和課程實踐的核心要素。學校的“三元全息課程”體系的建設過程就是對教師課程領導力的一種培養,隨著課程的建設,教師的課程意識越來越強,關注學科知識的整合,關注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過程,重視隱性課程的作用。教師意識到學校所有的事情都是課程的范疇,意識到教育的所有環節都應該遵循教育規律,尊重學生的發展。現在,教師不再僅僅是教材的執行者,逐漸成為課程的開發者和領導者。教學中強調呈現真實問題情境,同時特別考慮學生思維梯度,遵循知識建構的規律,幫助學生提升從了解、理解再到應用知識的水平。學校的一些特色課程都是老師們在三元全息課程體系的指導下,獨立或協作開發的,并且成為了學生們喜歡的課程。“三元全息課程”的豐富性、層次性、綜合性使學生的發展更加多元,讓每個學生的特長都得以展現、發展和認可。
立足新時代,全息育未來。北京教育學院以“聚焦教育實踐”為著力點,遵循教育的價值回歸,遵循人成長的規律,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為學校設計“三元全息課程”,有力地推動了學校課程的開發與建設,讓師生共享生命成長。隨著信息時代互聯網的發展,知識的平等性帶來課程與教學的平等性,未來教師將逐步從主導課程走向與學生共同開發和實施課程,師生成為平等的學習共同體。在深化課程改革和落實立德樹人的新時代,我們面向未來教育的變革,在推進新課程改革中,以馳而不息的信念創新走向未來的課程,努力為探索新時代教育走向未來做出貢獻。
(作者分別為北京教育學院附屬豐臺實驗學校校長、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