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發展數字經濟 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深入學習《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
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當前,各國對數字技術與數字經濟的認識愈來愈深刻,各主要經濟體都在發力新基建,爭取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掌握主動權。從國際競爭來看,推進新基建是中國在數字經濟時代躋身科技強國的必要之舉。從自身發展來看,短期內新基建正在成為我國穩投資和穩增長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新基建投資,可以作為短期經濟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政策工具,從中長期來看,新基建通過賦能傳統產業、形成新經濟增長點,有利于推進經濟持續高質量發展。以5G建設為例,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近期,我國每周平均新開通的基站超過1.5萬個,截至6月底,3家基礎電信企業在全國已建設開通的5G基站超過40萬個。5G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大力推進5G建設,短期內有助于通過穩投資來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增長下行壓力,中長期則能夠通過5G應用創新,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
加大投資,夯實新基建的產業基礎。與傳統基建不同,新基建涉及更多的市場主體,能夠融合更多的商業項目,可以帶動更多的新興產業投資,需要相對完善的產業生態支撐。當前,我國在5G、大數據、人工智能、高速鐵路等領域的頭部企業,已具備相當的國際競爭力,豐富的產業應用場景和極大規模的終端消費市場,為持續實現產業技術突破創造了條件。新技術應用場景中的海量數據和實踐經驗,將促進算法的更新迭代和技術路線的優化,繼而創造新的智能應用場景。通過加大新基建投資,有助于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位置,將“世界工廠”的場景優勢和體系優勢轉化為技術優勢。當然,還應該看到,我國在基礎研究、芯片等基礎技術方面仍存在明顯薄弱環節,通過新基建投資釋放經濟增長動力的同時,也有助于改善創新體系方面的一些短板。
賦能傳統制造業,推動產業智能化轉型。通過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對供給側和需求側進行雙向產業賦能,能夠加快實現傳統產業的智能化、數字化轉型升級。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國際經濟面臨衰退風險的背景下,以新基建為支撐的智能工廠、智慧物流等,能夠有效降低企業的長期生產運營成本,提高作業的精細化程度,減少操作人員的空間聚集。當前,消費需求和消費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云端經濟形態漸成氣候,無接觸服務、獨處消費日益受到青睞,唯有精準、高效捕捉市場需求,企業才能適應新的市場競爭。通過增加大數據基礎設施和云基礎設施領域的投資,一方面,能夠打造基于更優AI算力的芯—端—云生態系統,適應人們不斷追求更好體驗、更高性價比、更智能化生活的潛在需求;另一方面,通過AI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提升產品智能化水平,還可以引導未來的消費形態。
精準對接區域發展戰略,助力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結合區域發展定位和區域發展戰略,找準新基建的優先投資領域,發展數字經濟,有助于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升級,并在一定程度上消弭區域發展鴻溝,減小區域發展差距。為此,需要進一步發揮區域中心城市在創新資源集聚方面的優勢,增加中西部地區在工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網絡中頂級節點的數量,助推后發區域由傳統經濟發展洼地向新經濟發展高地躍遷。要緊密結合京津冀一體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泛珠三角合作等區域發展戰略,以及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等功能性區域發展平臺,找準投資優先領域,謀劃區域數據中心、智慧交通等基礎設施布局,推廣智慧城市建設,推動區域城市形態轉型和經濟轉型升級。
補齊創新基礎設施短板,優化自主創新生態體系。創新基礎設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新基建是數字時代創新基礎設施的重要內容。打造基于政務云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著力提升中小企業創新服務水平,積極探索基于區塊鏈的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跨境支付平臺等新基礎設施,積極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項目落實,將有力地支撐產業集群和產業鏈創新水平的提升。為此,應重視提升科研基礎設施數字化水平,加快科研大數據平臺建設,支持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建聯合創新實驗室。鼓勵通信設備企業和互聯網企業組成開源社區,驅動操作系統等加速國產化,形成市場驅動的自主芯片產業生態,為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底層技術標準和技術路線競爭提供生態支撐。
打造政企協同推進模式。在一般公共預算支出以外,積極拓寬社會化、市場化投融資渠道,可以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和產業引導基金的投資導向作用,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對于工業互聯網、大數據、5G、人工智能等輕資產項目,要進一步完善信貸政策,降低企業債門檻,為不同項目匹配差異化融資模式。要及時調整中央與地方事權、財權關系,協調新基建投資過程中政府規劃與項目商業化運作的關系,在保證地方決策彈性的同時,盡早規劃信用體系、審計、質監、醫療等領域“全國一張網”,通過標準協調,為全國數據融合共享做好架構準備,保障新基建網絡的集約高效、安全可靠。要建立政府和市場有效銜接的產業協調機制,促進行業管理者、新基建供應方和應用方及終端消費者的多方協同,在技術標準推動、商業項目對接、技術聯合攻關、創新平臺共享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提升國際合作交流水平。新基建作為全球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基礎技術和支撐技術高度復雜,大規模應用高度依賴于產業生態的形成,任何國家和企業都不可能壟斷技術標準和技術專利,唯有通過全球合作才能推動產業落地。在新基建領域,不同國家優勢各異。在當前形勢下,需增強政治互信,促進國際合作,培育支持若干具有示范性、引領性和標志性的合作項目,比如,加強中日韓大數據應用、物聯網、5G等方面的合作;發揮亞投行、絲路基金作用,促進“一帶一路”國家的互聯互通、共享共贏。
(作者:劉建麗,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