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讀書 > 正文

新媒體時代的文學讀寫

在新媒體深度融入當下生活的今天,每每談及它對文學和文化生活的影響,許多人總不免下意識地產生錯覺——比如把新媒體從形態(tài)和功能上視作鐵板一塊的整體,進而也把我們面對新媒體的因應調適之道,設想成幾個固定的招數(shù)。

這樣的錯覺,源于對新媒體發(fā)展來路的漠視或淡忘。梳理這一過程及其對文學閱讀與寫作的影響,有利于我們深入把握新媒體時代文學讀寫的狀況,更切實地找準文學在當下生活中的定位。

個性表達與類型化集聚并存

新媒體介入文學讀寫,始于上世紀末互聯(lián)網初興之際,其典型表現(xiàn)是門戶網站設立文化讀書類的專題頻道和BBS社區(qū)論壇,緊隨其后問世的博客也開始大量承載文學內容。由此,文學讀寫開始向印刷紙媒之外的數(shù)字虛擬空間加速延伸,文學文本的寫作者、閱讀者和傳播者之間的即時互動也更加便捷。直到今天,擴展存儲、傳播空間,提升多邊互動體驗,仍是新媒體與文學讀寫的連接不斷深化的基本趨勢。

1999年11月,漢語世界第一部網絡小說實體書《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出版。當時幾乎沒有人能從這個看似偶然的事件中,料想到我們慣熟的文學生活樣態(tài)和讀寫方式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1997年至1998年,搜狐、網易、新浪三大中文門戶網站及其BBS社區(qū)論壇相繼創(chuàng)立,為文學作品和文學信息的傳播與存儲,開辟了一片前所未有的網絡飛地。

這時,以互聯(lián)網和數(shù)字化為基礎的新媒體尚處于充分成熟之前的發(fā)育階段,對文學的影響還停留在局部層次和量變階段。但是,新媒體對傳統(tǒng)文學生活空間升維擴容的第一重影響,就此落地顯效,并持續(xù)強化。

2000年引入中國、2004年至2005年間實現(xiàn)多門戶布局和本土化推廣的博客,突破了紙質出版的制約,每一個寫作者擁有了即時傳播自己作品的便利。此后兩三年,通過發(fā)布散文式的博客日志來展示個人文學愛好成為潮流。恰在這一時期,“榕樹下”等早期網絡文學門戶網站,在技術架構和使用功能上全面超越個人主頁和BBS,建立起網絡文學門戶網站的標準形態(tài),并實現(xiàn)了第一輪的商業(yè)盈利和市場轉化。

隨后,原本集納小說、散文、詩歌等多種體裁作品,兼容精英和大眾、高雅和通俗多種風格的網絡文學門戶網站,逐漸收縮范圍,削減和排斥不利于凝聚高人氣的文類,轉向主推高度類型化的長篇通俗小說。這背后最直接的緣由在于網絡文學網站所關聯(lián)的作者和讀者,在市場作用下,變身為依托量化生產和規(guī)?;盏木W站用戶和行業(yè)客戶。過多的文類、風格和相對高冷的個性表達,成了提升量化效能、擴大平臺規(guī)模的障礙。博客興起帶來的個性化在線寫作熱潮,與網絡文學門戶網站的市場化和商業(yè)化洪流就這樣同步涌動、混雜并行,把“新媒體+文學”的進程導向縱深。

微書寫沖擊書面語修辭傳統(tǒng)

網站開辟的文學讀寫飛地,一度被形容為“無遠弗屆”。博客確立起的個性話語空間,讓人們感受到推崇個性的傳統(tǒng)文學余韻;網絡小說的產業(yè)化潮流和微博的新興,又沿著不同方向,將差異化的文學讀寫模式,細分給了不同的垂直用戶群。文學讀寫在遠觀仿佛無遠弗屆的網絡空間里,隨之呈現(xiàn)出阡陌縱橫、村落星散的近距景觀。

個性化的博客寫作在短暫盛行之后猝然陷于低落,程式化的網絡小說寫作卻一路行情高漲,支撐起氣勢沖天的一個新興文化產業(yè)。從中我們發(fā)現(xiàn),新媒體可以同步同等地給文學人口群落,施加分眾和聚眾兩種作用。前者造成了博客寫作態(tài)勢的驟起驟落,后者促進了網絡小說的市場化和產業(yè)化。反過來也可以說,同樣的用戶群,會到博客讀寫中去感受和凸顯個性差異,也會到網絡小說的讀與寫中去尋求認知公約數(shù)、構筑精神同溫層。而這,正是新媒體帶給傳統(tǒng)文學生活方式的第二波沖擊和第二種影響。

2006年在國外起步、2007年在國內啟動運營的微博,起先一度被當作博客的縮微版,其基本功能也很像衍生自博客。但更加突出的人際互動特點、更加強化的社交密度與時效性,很快使微博甩掉博客,沖到了新媒體隊列前端。

微博密織個人社交紐帶,提高人際互動頻率,不斷延伸用戶的信息感知和信息集散邊界,最終把自己的功能推進到擴充用戶生存體驗、構建用戶虛擬人格和虛擬主體意識的新高度。

伴隨微博的流行,一種可以覆蓋全天24小時和對應日常生活各層面的微書寫和微話語方式蔓延開來,并且沖擊了在博客里還能普遍存留的那種比較板正、比較貼近經典文學文本修辭的書面話語體例。這股風尚中,潛藏了當代城市社會的流行話語和流行修辭。一種針對積淀在經典文學文本中的書面話語和書面修辭傳統(tǒng)的反抗沖動和消解企圖,像某種集體無意識似的擴散到億萬微博用戶的使用習慣中。為一條微博信息的發(fā)布和屏顯設定字符和字數(shù)限制的技術性規(guī)范,就其近10年的影響來講,也大有催生微書寫和淺閱讀習慣、抑制精致修辭和深度閱讀傳統(tǒng)的效果。

虛實世界間找尋文學坐標

2011年1月,微信的橫空出世,代表了新媒體挺進中國社會生活腹地的嶄新一步。兩年間積聚活躍用戶逾兩億,不到9年已達到月活躍用戶超過11億的驚人規(guī)模。微信日新月異的發(fā)展勢頭,建立在以往新媒體形式的基礎之上。從門戶網站的社區(qū)論壇,到個性化和文藝范兒的博客,再到建構社交達人想象和網絡化生存主體的微博,以至貫穿在新媒體過往發(fā)展歷程各節(jié)點之間的個人主頁、電子郵箱和QQ等站點或軟件工具,到微信這里,幾乎百川歸海般地合為一體了。2013年3月,微信增設的朋友圈和支付功能,更進一步融通虛擬生活與現(xiàn)實生活的邊界,讓每一個微信用戶可以在現(xiàn)實和網絡兩界隨時轉換、互為奧援。

在微信助力下,互聯(lián)網時代的每一個人,都可以輕易地感受到自己在現(xiàn)實生活情境之外似乎擁有了一份虛擬生活。盡管這種感覺是依靠互聯(lián)網數(shù)據(jù)流傳遞來的海量信息支撐起來的,但在實際的個人生存體驗和身心感受中,虛擬生活的比重和虛擬主體的力量,已經越來越明顯地壓倒了本該與之均衡對稱的現(xiàn)實中的另一半。

對于包括小說、散文和詩歌等各種經典文學體裁在內的整個文學讀寫傳統(tǒng),以上情形都是一種尷尬的威脅。自古以來,文學乃至一切藝術樣式,不也正是為了激發(fā)和營造一種虛擬情境中的第二重主體和第二重生活體驗?新媒體時代全民全天候的雙重角色交互變換、滲透、影響,實質上正與文學藝術帶給一代代作者和讀者的心理反應、思想感觸和精神浸染同調共感,如出一轍。

無論是BBS、博客,還是微博、微信,都首先是社會公共媒介,而非專門的文學平臺。不過,新媒體20年來的發(fā)展,既刷新了社會生活表象,也改變了社會心理構造。其間重要一環(huán),就是對文學傳統(tǒng)的不斷吸收、消費和重構,文學已越來越多地被用作幫助新媒體發(fā)生某種“化學”反應的催化劑或添加劑。

在從印刷紙媒、視聽音像向網絡自媒體和智能融媒連番飛躍的20年中,新媒體不同階段形態(tài)、不同平臺功能的聚眾和分眾效應,層層疊加,錯綜交織;帶動風向的同質化信息流時時涌動,急于認同、依附、歸化某一群體的心態(tài),也似乎正要湮沒以往時代在文學讀寫中備受珍視的個性追求和個體價值。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或許這恰好是一個文學傳統(tǒng)被急切召喚的時刻。在長時距的歷史視野中,在社會精神肌理中,向來蓄積和萌動著最強勁的文學力量。

作者:李林榮,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王爽]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