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中央基于國內發展形勢、把握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科學判斷和重要戰略選擇。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要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
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首次提出“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討論時再次強調,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這是中央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新變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新趨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挑戰,及時提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為我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指明了方向,是今后一個時期做好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重要遵循。
應對國內外復雜形勢的戰略部署
從“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到“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反映了中央對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社會帶來的影響的認識不斷深化。疫情暴發初期,我們被迫停工停產,大多數產業鏈基本停擺,外貿企業有訂單但發不了貨,全球供應鏈出現斷供,為此,中央提出要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隨后,我國疫情得到控制,國內產業鏈供應鏈逐步恢復,但大量外貿訂單卻因海外疫情蔓延被取消或推遲,外貿企業有貨但沒訂單,外貿供應鏈再次斷裂。根據新情況新問題,中央不失時機地提出,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體現了中央因勢而變的務實之舉和與時俱進的戰略思維,具有很強的實效性和指導性。
從國內看,內外需低迷凸顯暢通國內循環的緊迫性。進入5月份以來,我國供給側的復工復產比例已經很高,但受居民消費趨于謹慎和企業投資更加保守的影響,需求恢復不及預期,需求約束取代產業鏈供應鏈梗阻成為制約國內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同時,海外疫情仍然蔓延,大量國外企業仍在停產或半停產,我國大量出口訂單被取消或推遲,剛剛復工復產的外貿企業再次陷入停產、裁員、放假、減薪的困境,加上2018年以來中美經貿摩擦的影響,外貿業遭遇“屋漏偏逢連夜雨”。即使疫情過后,一些國家市場的需求也難言樂觀。面對國內消費不足和出口受阻,迫切需要擴大國內需求,暢通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國內循環,確保企業復工復產后產品銷得出,推動我國經濟加快回歸正軌。
從全球看,維護和參與國際循環彰顯中國大國擔當。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隨著歐美國家陸續重啟經濟,我國作為“世界工廠”和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一環,保持外貿產業鏈供應鏈特別是醫療和個人防護物資供應鏈循環暢通,對協助其他國家抗擊疫情和主要經濟體恢復生產生活至關重要。同時,中國作為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貿易伙伴,維護好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和經濟循環,對世界經濟重啟和恢復具有助推器作用。
雙循環戰略的核心要義
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是辯證統一關系,它們之間既有相互替代的一面,也有互相補充的一面。雙循環戰略體現了辯證思維,包含四個方面含義。
第一,我國的經濟循環不是單一的國內或國際循環,而是國內國際雙循環。兩個循環不是相互隔離、彼此獨立的,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交融、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猶如兩個緊緊咬合的齒輪。一方面,國內循環要深度融入國際循環當中,但又能夠保持一定的獨立性;另一方面,國際循環包含國內循環,為國內循環向更高水平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
第二,這個雙循環以國內循環為主。因為受近年來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中美經貿摩擦升級、部分產業外遷,以及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世界經濟衰退等多重因素影響,我國進一步擴大出口的難度越來越大,必須以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多依靠構建完善的內需體系、形成國內循環來穩定我國經濟增長。
第三,產業鏈和供應鏈是構建雙循環的核心。脫離產業鏈供應鏈來談雙循環,就如同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它們是鏈接雙循環的紐帶,是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
第四,雙循環兼顧效率和安全。通過參與國際循環,我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發揮我國最完整的工業體系和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競爭力,分享全球化紅利;同時,如果有了國內循環,當國際循環出現風險時,我國經濟也能夠安全運行,從而提高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穩定性和安全性。
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需綜合發力
構建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一個系統工程,既涉及國內也涉及國際,既包括供給側也包括需求側,需做好整體謀劃和統籌安排。
一是全力維護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沒有全球化和多邊貿易體制就沒有雙循環。從長期看,全球化不可逆轉,但世界需要新的全球化。我國要積極參與WTO改革,推動構建新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要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加快完成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中日韓自貿區談判等,積極推進中歐投資協定談判,以區域經貿協定促進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開放合作和雙循環格局的構建。
二是著力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14億人口的內需潛力,需要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一方面,要著力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別是加大對中低收入群體的就業支持和收入補貼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穩定居民和企業預期,打通制約居民消費和企業投資的痛點堵點,推動消費盡快恢復和有效投資加快釋放,暢通國內循環。另一方面,要積極擴大優質商品和服務進口,滿足國民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并通過發揮超大規模市場作用為遭受重創的世界經濟創造有效需求,讓更多國家分享“中國機遇”,形成國際循環。
三是全面擴大高水平開放。推動形成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需要高水平的開放政策措施。盡管我國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但與世界主要經濟體相比,我國開放程度仍然偏低,這與我國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和第二大外資流入國的地位不相匹配。要以實施《外商投資法》為契機,認真落實外商投資企業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既開大門也要開小門,既讓準入也讓準營,使外資企業成為鏈接雙循環的紐帶和推動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力量。
四是高質量建設雙循環平臺載體。自貿試驗區、自由貿易港、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保稅區等既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也是構建雙循環格局的重要平臺。要對標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積極推進高水平開放,探索以制度型開放為引領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和制度體系,使這些區域成為推動雙循環戰略的主要陣地。
五是打造合作共贏的產業鏈供應鏈。把握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重構的趨勢,順勢而為,因“鏈”施策,多維度構建合作緊密的產業鏈供應鏈網絡。一是抓住國內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東盟等周邊國家轉移的機遇,推動國內企業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產業鏈兩端升級,并向東盟國家提供原料、設備、技術,構建“中國—東盟”勞動密集型產業鏈。二是加強與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的合作,構建以電子信息為主的東亞高技術產業鏈。三是發揮我國鋼鐵、有色、石化、機械等重化工業的性價比優勢,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產能合作,利用沿線國家資源和市場,構建資本密集型產業鏈。四是支持中西部地區精準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大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環境容量等政策傾斜力度,打造成本洼地,培育一批新興的制造業基地,構建“東部設計—中西部加工”產業鏈。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系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成本調查中心主任、研究員 黃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