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源自數字技術,以電子商務、智能物流、在線教育、線上文化消費、遠程辦公和電子政務等為主要形式的無接觸經濟異軍突起。無接觸式經濟的本質是數字經濟,后疫情時代,人與人、人與物的近距離接觸將恢復常態,但是無接觸經濟作為經濟創新將持續存在,在我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結構的升級轉型、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進程中發揮作用。
【關鍵詞】無接觸經濟 數字技術 經濟創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線下生產消費活動停滯,線上場景加速替代線下場景,引爆了網絡購物、線上觀影、在線手游、視頻直播、在線教育、遠程辦公等無接觸經濟新模式。人與人之間通過“人—物—人”“人—網絡—人”等方式,盡可能地減少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物理接觸和空間接近。無接觸式經濟是依賴于數據和數字技術支撐起的在線經濟形態,數字產業是無接觸經濟的技術支撐,也是持續加力推進無接觸經濟發展的核心引擎。
無接觸經濟在我國持續發展的未來趨勢
無接觸經濟以海量數據的互聯和應用為核心,將數據資源融入產業創新和升級各個環節。未來無接觸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對企業價值鏈上下游的全要素做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使企業進化成一個數字平臺,在產品設計、生產、制造、營銷和品牌建設等環節全面數字化,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各種數據、模型和決策信息匯聚于平臺上,調用于線上,并與外部組織通過網絡協同達到互聯互通,以形成網絡化智能化生產經營模式。
“數字化+農業”構建無接觸的智慧農業生產經營體系
在數字經濟時代發展現代農業,不是僅僅將互聯網用于農產品的推廣銷售,發展農產品的電子商務,而是在“互聯網+”的整體背景下,在農產品的種子選取、耕種規劃、環境監測、種植和加工過程中融入大數據、物聯網和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形成集生產、質量控制、包裝、物流、營銷和品牌建設等為一體的智慧農業體系,包括農作物的智慧種植、農產品的智慧加工、農業產業鏈的智慧延伸、農村生態環境和社區的智慧管理,改變我國農業落后、單一和粗放發展狀況,鼓勵和扶持數字產業與農業深度融合,切實提高我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例如,運用物聯網傳感器監測農作物種植過程中溫度、濕度、空氣質量、土壤狀況、化肥及農藥含量等,建立智慧農業數據平臺,將上述信息經過云計算和大數據分析幫助農民智能決策,通過視頻音頻或其他可視化技術將種植建議及時反饋到農民的手機上,科學指導農民投入生產要素,提高生產效率和農產品質量。同時,幫助農戶預測生產經營風險,與智慧農業平臺上的信貸部門和保險機構合作,為農戶經營提供資金保障。
“數字化+制造業”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9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大關,標志著整個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面臨重大轉型,消費規模不斷擴大,居民消費需求追求個性化、多樣化和高品質化,消費升級亟待解決,制造業面臨壓力和挑戰。企業要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勝出,需要運用先進的數字信息技術,促進企業內部的人、財、物、服務以及與協作企業和用戶間的互聯互通、線上線下融合、協同合作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工業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的主戰場,我國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已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具備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70家,重點平臺平均連接的設備數量達到了69萬臺,已廣泛應用于石化、鋼鐵和機械等實體經濟行業。工業互聯網以企業為主要用戶,以生產經營活動為關鍵內容,利用數字技術對傳統制造業進行全方位和全鏈條的改造,推動企業業務重組,組織機構變革,實現大范圍的智能生產、柔性生產和精益生產,在企業產品設計、質量檢驗和市場預測等方面,推動企業創新和產業創新生態體系構建,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
“數字化+服務業”科技賦能無接觸服務業
疫情發生以來,旅游、線下娛樂等聚集性、接觸式文化服務行業受沖擊較大,但依托數字技術的文化服務業涌現新動能,流媒體視頻、在線教育、移動游戲、數字音樂和數字旅游等取得快速發展。數字科技促進文化服務創新,以VR游戲為例,由于目前其技術研發到達瓶頸,體驗感不佳以及游戲內容單調雷同等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隨著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5G)的成熟與應用,5G傳輸高速率、低時延、大容量的特點有助于推進文化產品生產方式的變革。伴隨5G技術的發展,未來像VR游戲這類交互性、沉浸式文化產品和服務質量應該會更加理想。
目前,網絡直播、短視頻等文化形式深受各年齡段受眾喜愛,如淘寶直播這樣的新業態已經幫助了一大批普通民眾提高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因短視頻而誕生的網紅城市刺激了文化旅游業的增長,同時提高了特色美食、名勝古跡、地域文化的國際知名度,帶動了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未來一個時期,由無接觸文化傳播引發的產業變革有形成新的產業鏈的趨勢。
“數字化+金融”數字貨幣引領未來科技金融發展
近些年來,出現了比特幣、以太幣、Libra、eSDR等數字貨幣形態,傳統的紙媒貨幣需要通過防偽技術加密,數字貨幣則需要電子密碼學的加密技術作支撐。互聯網支付迅猛發展,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成為大勢所趨,新冠肺炎國際流行使許多國家對數字貨幣的態度由消極轉向積極。2020年中國央行加快推進數字貨幣DC/EP研發進程,確定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等試點測試,意味著傳統金融業的重構。數字貨幣降低了紙幣和硬幣的發行流通成本,在保持現鈔屬性和價值特征的同時又能夠滿足便捷性和安全性的要求,有助于完善支付體系,提升支付清算效率,增強央行控制貨幣供給和流通的能力。央行實施數字貨幣標志著我國將逐步進入無現金社會,無接觸經濟得以進一步深度發展。央行數字貨幣創新性發行體系激勵商業銀行加大技術創新的力度,商業銀行的傳統金融業務形態將要發生轉變,銀行業務能力更加依賴于數字技術實力,未來掌握著高新技術、大數據庫和較強數據分析能力的大銀行將更有競爭優勢,整個金融設施、金融業態、商業形態等都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邁入真正的科技金融新時代。
無接觸經濟持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產業互聯網起步遠遠晚于消費互聯網,無接觸經濟的核心基礎是現代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化。工業企業的數字化和人工智能化已經歷了一段較長的時期,以阿里巴巴等為代表的電子商務企業迅速發展,但整體呈現的特點是偏消費端,還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平臺對消費端和制造端資源作出整合。目前很多企業數字化轉型還停留在自發的、零散的和碎片化的探索階段,總體上,我國數字經濟發展還很不平衡,一些地區和行業對數字經濟缺乏戰略謀劃,并且統籌推進工作力度不足,缺少前瞻性研究、系統性政策設計和統一規劃。在公共管理方面,一些政府部門之間數據共享難、協同效率低,數據的條塊分割嚴重,難以發揮海量數據的整體性協同效應,阻礙了無接觸經濟業態的持續發展。
人才也是無接觸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網絡安全、人工智能和數據分析等專業對無接觸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實踐證明,無接觸經濟的創新人才是理論基礎扎實、而且能夠充分融合技術創新、商業開發和數據管理的復合型跨界人才。一些科技型企業和科研單位在這方面既缺乏人才,又沒有長遠的培養計劃,對這個問題應當高度重視。
在無接觸經濟發展過程中,線上的問題往往和線下的問題交織在一起。網絡侵權、網絡詐騙和網絡犯罪等影響到經濟的良性運行,形成經濟治理的難點。無接觸經濟涉及的經濟主體數量多、違規行為多種多樣、業務方式更替迅速,事前審批和事中事后集中人力檢查的治理手段和屬地分割、條塊管理的監管體系明顯不適應上述局面。無接觸經濟的發展要求治理方式優化創新,也要求法律法規盡快跟進,對無接觸經濟主體平臺企業的權、責、利給出明確的界定,保證無接觸經濟的持續發展。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傳媒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鄭國華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于洪清 美編/李祥峰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