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需要深入盤點、科學整理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彰顯的治理智慧,促使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同時,通過構建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在新一輪發展的重點領域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提高治理現代化水平和能力,從而推動經濟社會不斷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關鍵詞:經濟高質量發展 治理現代化 疫情防控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各國都是一次大考,與此同時,也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如何全面總結疫情防控中的經驗和教訓,疫情后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哪些重點和難點,未來實現高質量發展需要完成哪些新任務新目標,這些都是當下需要認真思考、提早謀劃部署的問題。
提供堅強制度保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全國上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總要求,全面開展疫情防控工作。短時間內匯集各方力量和醫用物資支援湖北地區,充分彰顯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統籌兼顧防疫斗爭與經濟社會發展,從制度維度錨定發展航向,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一是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突出基礎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改革舉措,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二是繼續加大政策調節力度,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適時預調微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質量,創造適應當前新需求的有效供給,為經濟復蘇增添內生發展動力。三是明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一方面,推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城鄉協調發展,推進共同繁榮;另一方面,支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推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
構建新時代動力源泉
當前,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但要從根本上控制新冠肺炎疫情,必須加快研發疫苗,這充分說明了科學防治和科學防控的重要性。實際上,科學防治和科學防控的過程也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過程。
其中,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僅對于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意義重大,而且有助于創新型國家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時,更多掌握科技發展的主動權,也是我們應對當前復雜多變國際形勢和風險挑戰的有力保證。為此,一是要優化和強化技術創新體系頂層設計,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明確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社會組織等創新主體在創新鏈條不同環節的功能定位,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激發各類主體創新的激情和活力。二是要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全面落實創新人才激勵扶持政策,加大“柔性用才、項目引才”力度,構建良好的人才發展生態,真正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三是要將新興數字技術作為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創新工具,通過大數據揭示傳統技術方式難以展現的關聯關系,建立用數據說話、用數據決策、用數據管理的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治理模式,從而更科學高效地處理經濟社會面臨的各種復雜問題。
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兼具活力與效率的經濟體制。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生存能力和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微企業受到的影響更大。下一步,應繼續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持續推進市場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
一是盡力破除制約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尤其是要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和中小微企業加大信貸支持力度,降低企業綜合融資成本;同時,通過鼓勵競爭和弘揚企業家精神,積極引導民營企業提升管理和生產效率,實現現代化企業轉型。
二是加快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積極探索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市場化新變革。按照近期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為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三是從治理現代化角度出發,不斷優化市場制度環境,加快完善現代產權制度,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建立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提供制度保障。
探索現代產業體系和產業能力全面提升的新路徑
此次疫情防控中,宅家防疫的行為方式推動生產生活向智能化、線上化發展,在線教育、在線辦公、在線文娛、在線醫療等線上產業爆紅。據工信部消息,疫情期間我國互聯網流量較去年底增長超過50%,個別地區增長達70%。線上經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疫情對產業發展的短期負面影響,也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和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新思路。
為此,一是要因勢利導,乘勢而上,培育發展新經濟和新興產業,著力推進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產業、新基建的發展,帶動全產業鏈優化升級,加快構建以數字經濟為主導、以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為手段的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二是要積極彌補我國產業鏈不完整、協同創新少的短板,加大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制造業從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中高端制造、市場營銷等價值鏈高端環節延伸。三是要著力構建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現代產業體系,推動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的政策創新,使綠色、生態成為產業附加值的組成部分。
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海關總署4月14日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同比下降6.4%。疫情沖擊導致一二月份出現70.9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而去年同期則是順差414.5億美元。雖然四月份進出口總值降幅明顯收窄,但受疫情全球擴散的影響,外需疲弱,外貿將較長期面臨巨大挑戰,不容樂觀。加之金融危機風險上升,國際經貿規則加快變革,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外部環境更趨嚴峻、復雜、多變。
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就要推動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建設更高水平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一是順應國際市場的重大變化和國內消費結構升級的迫切要求,實現內外市場高度聯通、要素自由流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二是優化對外開放區域發展布局,不斷擴大自由貿易區、自由貿易港覆蓋范圍,加快形成立足周邊、輻射“一帶一路”、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三是促進對接國際規則與深化體制改革有機結合,以開放倒逼改革機制,在國際經貿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方面加強開放合作,形成與國際規則相銜接的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創新變革動力。
【本文作者為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教授;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資源管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張欣欣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盛朝迅:《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重要路徑》,《人民周刊》,2019年第7期。
責編:羅 婷 / 司文君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