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智慧農業是建設現代農業和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方向。深刻理解智慧農業,明晰智慧農業發展內涵,破除智慧農業發展障礙,進而科學設計智慧農業發展策略,對加快農業發展轉型升級和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關鍵詞:智慧農業 發展障礙 路徑與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等多重價值功能。智慧農業則是依托于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和設備,對農業全產業鏈進行智能化、精準化的管理與控制,是一種更為高級高效和系統化的農業生產形式,主要體現為:農業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操作、農業管理過程的智能化控制、農產品物流運輸的系統化管理和農產品銷售的電子化交易等。可以說,智慧農業是農業中的智慧經濟。
近年來,黨中央多次就智慧農業發展問題作出部署安排,深刻揭示了發展智慧農業對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性。一方面,智慧農業的發展能夠顯著提升我國農業的科技含量,依托信息時代的技術優勢,大幅提升農業生產經營效率,從而改變我國傳統農業和小農生產的落后局面;另一方面,通過智慧技術工具的應用,實現化肥、農藥等要素投入的精準化和靶向化,由此減少投入成本和降低污染排放,實現農業產出的高效率和產品的高質量,最終促使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最大化。
智慧農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分散細碎和土地生產經營規模的狹小
土地是農業生產活動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開展智慧農業生產的基本前提。基于我國農業家庭經營的制度安排,在農地產權的分配方面采用了均分制的辦法,即根據土壤肥力、距離遠近和灌溉條件等,按照家庭人口數量進行分配。這種分配方式,一方面造成了單位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農地規模極為有限,另一方面造成了土地細碎化的問題,即同一農戶經營著不相連的多個地塊。在這種情況下,需要推進農地的流轉與集中,實現土地的適度規模集中,為現代設施設備運用創造便利條件。
然而長期以來,構建規模化的農地經營格局卻并未取得明顯成效,延緩與阻礙了智慧農業的發展進程。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農戶普遍將保有土地經營權視為抵御務工風險的最后屏障,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大、就業機會縮減的情形下,農戶更傾向于掌握土地承包經營權;二是家庭剩余勞動力能夠通過小規模的農業活動獲得“勞有所獲”的價值感,以及滿足部分家庭農產品的消費需求;三是即便農戶家庭實現完全的城鎮化轉移,傳統的鄉土情結也可能使其寧可棄耕拋荒,也不傾向于通過農地交易市場轉出土地承包權。
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使高素質人才缺乏
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快速推進的工業化進程,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非農轉移。而轉移的勞動力多以青壯年人口為主,致使農村原有的人口結構、家庭分工模式發生改變,由此形成了對智慧農業等先進農業生產理念引入和現代信息裝備技術運用的阻礙。具體表現為:一方面,因為大部分留守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進行農業生產主要依靠傳統的生產經驗傳承,所以對農業生產的新理念和新技術接受程度較低;另一方面,留守勞動力的農業經營目標發生異化,其追求的不再是產出最大化和收益最大化,而是勞動價值感和田園生活幸福感,因而其對新理念和新技術的客觀需求也相對減弱。更為重要的是,智慧農業屬于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發展智慧農業不僅是技術采納問題,還需要實時關注市場信息、對農業生產新技術咨詢,掌握和熟悉各種現代化、智能化的機械裝備等操作技能,以及對經營銷售過程做到數據分析和精準控制等。因此,智慧農業的發展需要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熟悉尖端智能設備操作和精通農業信息化的高素質人才。而這類人才即便是在條件較好的城市中都較為稀缺,在工作與生活環境相對較差的農村地區,則更是鳳毛麟角。
巨大投入需求下的資金資本短缺
智慧農業的發展往往需要大量的現代信息技術和高科技智能化設施裝備予以支撐,而這類設施裝備,不僅面臨著較高購置成本所帶來的資本需求,而且也面臨著長期維護所造成的投入門檻。盡管國家采取了農機補貼的相關政策,但多適用于一般性的農機裝備。在農戶層面,智慧農業發展需要應對的不僅有農戶傳統生產行為慣性的阻礙,還有生產要素投入不足的制約。即使是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層面上,智慧農業發展要求的也不僅是獨立經營主體的資本注入,而是多主體、全鏈條的協同投資,以充分發揮其互聯互通的效率價值,這就會產生高昂的交易成本與較大的交易風險等問題。在政府層面,智慧農業發展需要的也不單純是一次性的資本注入,而是長期性的資本投入,特別是在考慮到設備易損性和專用性問題的情況下,后期保養維護的資本需求更為龐大,由此若以政府主導來促進智慧農業的發展,也會對政府財政帶來巨大壓力。
推進智慧農業健康發展的基本策略
加快推進土地流轉和高水平農田建設
由于小規模、細碎化的農地經營格局無法滿足智慧農業發展的農地經營規模門檻要求,所以需要合理的土地置換和推進高水平的農田建設。具體的策略包括:其一,鼓勵農戶之間的土地置換,以實現各個農戶家庭內部的連片經營;其二,支持農戶連片種植,不同農戶的一致化種養決策可以在保持土地經營權不變的前提下,實現農戶間的自發聯合以及規模經濟性;其三,強化基層政府的農地管理職能,在村組層面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以整組甚至整村的形式整合和配置土地資源,借助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本實力,科學制定農地的種養規劃,促使各方主體聯合經營,實現利益共享,構建智慧農業發展的群體合力。
培育培養高素質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
考慮到農村剩余勞動力難以契合智慧農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方面的較高要求,這就需要著力打造職業化、高素質的農業農村人才隊伍。具體的策略包括:其一,建立農民職業培訓學校,同注重理論素養培養的農業類院校不同,農民職業培訓學校扎根縣鄉,旨在培養掌握扎實專業務農技能的“實干型”人才;其二,建立農民的職業發展通道,特別是職級晉升通道,這不僅有助于不同技術等級的人才形成明確的“傳幫帶”鏈條,而且有助于激勵農民參與到農業發展新理念、新技術的學習和運用之中;其三,發掘和培養農業企業家,在這些致富帶頭人的影響下,引導小規模農戶采納智慧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技術。
大力推進和發展專業化的社會服務
現實背景下,不管是小規模農戶,還是旨在進行規模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又或者是政府相關部門,均難以成為智慧農業發展的資本投資主體。這就需要另辟蹊徑,充分發展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組織。專業化的農業服務組織在提供服務過程中,有望通過農戶的連片種植來獲得服務提供的規模經濟性,從而成為支撐智慧農業發展的市場主體。伴隨農業社會化服務市場的逐漸成熟,激烈的市場競爭可能會對各類服務經營組織在采納智慧農業發展方面的相關策略形成激勵作用,以提高服務效率并降低服務成本。與此同時,服務經營組織可能涉及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因而在協同不同生產環節方面所需要的成本會大大降低。具體策略包括:其一,鼓勵農戶的連片種植,為服務規模經營形成充分的市場需求,以刺激服務經營主體進入市場提供服務;其二,給予適當的補貼,扶植專業化的農業服務供應商積極配備智慧農業的設施裝備,著力提高自身的服務能力。
【本文作者分別為華中農業大學湖北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二級教授,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基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農業自然資源高效利用研究”(項目編號:20AZD091)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宋偉、吳限:《大數據助推智慧農業發展》,《人民論壇》,2019年第12期。
責編:司文君 / 賀勝蘭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