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欄的話】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作為新時代經濟體制改革的行動綱領,《意見》對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全面部署。今天起,本報邀請有關專家對《意見》進行深入解讀,敬請關注。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決策部署;也為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發出了新的動員令。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經過近30年實踐,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呈現出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向推進的嶄新局面,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重大進展。相比過去,新時代的改革更加重視制度建設,特別是深層次的體制機制問題急需取得突破。改革對頂層設計的要求更高,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要求更強,建章立制、構建體系的任務更重。《意見》在研究制定過程中,注重理論和政策的創新,為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指針。
當前,我們面臨的是一個不斷創造新輝煌的時代,也是一個不斷應對重大風險挑戰的新時代。中國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經濟政治格局發生深刻的大變化、大調整,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挑戰,全球經濟陷入衰退已在所難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深刻變化,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經濟體制改革進入深水區,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在這種形勢下,《意見》的制定發布,宣示了中央推動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再出發的堅定決心。
發展無止境,改革亦無止境。當今世界,國家之間最根本的競爭,是制度的競爭。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最大的優勢,而制度的缺陷和短板也是國際競爭中最大的風險和隱患。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把目標導向的改革,也就是市場化改革的任務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用市場化改革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中的挑戰和難題,用改革釋放的紅利造就我國經濟新一輪持續健康高質量的發展,加快構建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
只有競爭公平,才能從根本上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保證不同的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在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關鍵在于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在資源配置中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自黨的十四大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健全完善,但是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仍然是市場體系還不健全,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市場決定要素配置的范圍有限,政府對微觀經濟干預過多,市場和社會發揮作用不夠等。
當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要充分尊重市場經濟一般規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一方面要求加快建立完善高標準的市場體系,在市場能夠高效配置資源的領域、在市場機制可以有效調節的事項上,讓企業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成為配置資源要素的主體。另一方面要繼續轉變政府職能,最大限度減少政府對市場資源的直接配置和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為實現這一目標,關鍵是在深化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堅持競爭中性的原則,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市場經濟的核心是公平競爭,只有競爭公平,才能從根本上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才能保證不同的市場主體平等獲取生產要素,推動要素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
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但是各項政策的出臺,都不應忽視和動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堅持以競爭政策為基礎來協調相關政策,應成為一個原則。當前,厘清政府和市場關系的一個重點熱點問題,是如何加強產業政策與競爭政策的協同。各項產業政策只有通過公平競爭審查,突出創新引領、創新驅動的導向,逐步建立普惠、公平的鼓勵創新政策體系,才能協同好與競爭政策的關系。增強政府維護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防止壟斷和其他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力度,是未來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途徑。
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
對各類所有制的經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與合法權益;通過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與改進
在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重點在于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現代產權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是提振市場信心、激發市場活力的基本保障。要健全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制度,包括國有產權制度、非公經濟產權保護制度、知識產權及各種新型產權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居民財產制度。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保障農民的集體產權權利;完善以管資本為主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產權管理制度;加強對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交易、保護等一系列活動的制度供給和保障,加快建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加強企業商業秘密保護;加強以公平為原則的產權保護力度,對各類所有制的經濟主體一視同仁,平等保護民營經濟產權與合法權益。
要素市場化配置是改革成敗的關鍵。其實質是通過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實現資源配置方式的優化與改進。要根據不同要素屬性、市場化程度差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實現要素價格市場決定、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一是推動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開放以來,土地作為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要素,其市場化程度相對滯后,政府對土地要素的行政干預較為嚴重。推動土地制度改革已成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和新的動力源。要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實現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嚴格界定土地征收中的公共利益用地范圍;深化產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推動不同產業用地類型合理轉換,探索增加混合產業用地供給;努力增強土地管理的靈活性,探索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二是完善勞動力要素市場化配置。在中國,雖然勞動力市場已經有了迅猛長足的發展,但戶籍、所有制等身份差異仍然是勞動力要素自由流動、市場化配置的制度障礙。要著力引導勞動力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進一步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完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在城市群內探索戶口通遷、居住證互認制度;改變公共資源按城市行政等級進行配置的方式,轉向根據實際服務和管理人口的規模進行配置;暢通企業、社會組織人員進入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渠道,為外籍高層次人才來華創新創業提供必要便利。三是優化資本要素市場化配置。資本市場在金融運行中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國資本市場亟待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助推器。要推動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股票發行注冊制改革,完善強制退市和主動退市制度,增強訴訟制度對投資者的保護作用;加快發展債券市場,穩步擴大債券市場規模,豐富債券市場品種,完善違約處置機制,探索實行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注冊管理制;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大中小合理分工的銀行機構體系,滿足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此外,還要加快培育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市場,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體系、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
完善市場經濟法治體系
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
在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強化法治保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推進市場的法治化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體系,是市場經濟高效、有序運行的重要保障,更是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任務。一要有法可依,完善經濟領域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加強對經濟發展各項事業的法律制度供給,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依法平等保護私有財產和公有財產,完善保障公平競爭市場的法治環境。按照包容審慎原則推進新經濟領域立法,完善社會信用法制建設,推動重大改革在法治保障下順利開展。二要依法用權,健全執法司法對市場經濟運行的保障機制。重點是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行政執法事項,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根據不同層級政府的事權和職能,優化配置執法力量。健全涉產權冤錯案件有效防范和常態化糾錯機制,及時有效糾正涉產權冤錯案件。三要依法履職,全面建立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機制。實行政府權責清單制度,健全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制度。加強對政府內部權力的制約,防止權力濫用。完善行政權力監督體制建設,實現對重點領域有效監督。加大對政府失信責任追究和政務誠信監測,提升政府守信意識和公信力。
(作者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