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優秀文藝作品,反映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文藝精品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涵養文化自信的載體和形塑文化自信的抓手。文藝精品創作生產,要堅持人民性,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要弘揚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文藝工作者要靜下心來,努力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作品。
【關鍵詞】文藝精品 文化自信 人民性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推進文藝繁榮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創作生產出無愧于歷史、時代和人民,融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于一體的優秀作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精深、精湛、精良”既是對文藝精品的質量要求,也是文藝精品作為典范應有的高度和境界。文藝精品承擔著謳歌偉大時代和傳承民族精神的重任,反映著國家的文化創造能力和水平。促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對于筑基文藝高峰,增進文化認同,進一步提升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文藝精品在提升文化自信中的重要作用
文藝精品是筑牢文化自信的基石。文藝發展傳承著人類文明的精神血脈,展現著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擔負著為民族培根鑄魂的重要作用。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文學呈現出日新月異的面貌,精英文學、大眾文學、網絡文學相互融合,電影、電視、音樂、舞蹈、美術、民間文藝等各個領域百花齊放,異彩紛呈。文藝發展的輝煌成就因其具有的藝術魅力廣泛流傳,源源不斷地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凸顯著民族的文化厚度和思想深度,提升了中華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文藝精品是涵養文化自信的載體。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民族賴以生存的支柱和靈魂。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傳統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與自覺服膺。文藝作品作為文化的窗口和結晶,承載著獨特的審美意蘊和價值功能,好的文藝作品反映了時代要求和人民心聲,是樹立文化自信的基本前提和涵養文化自信的現實載體。
文藝精品是形塑文化自信的抓手。作為一個民族文藝經典化的重要標尺,文藝精品以其對人的思想和精神的淬煉寄托著人的審美理想和愿望,反映著國家波瀾壯闊的歷史征程,對于文化的形象化推廣與審美化輻射具有重要意義。優秀的文藝作品,創作者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強烈的精品意識,立足于時代特色,自覺踐行藝術規律,其創作出來的作品要深深地根植于中華傳統文化中,熔鑄于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增強人們的精神力量。
當前文藝精品創作面臨的現實困境
一是價值消弭的庸俗化。偉大的時代需要偉大的作品。當前文藝市場活躍,各類出版物、影視劇、曲藝節目、網絡作品每年數量倍增,但真正為受眾所認可的優秀作品較少,“有高原缺高峰”現象依然存在。一些文藝工作者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迷失方向,有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和浮躁情緒,不追求藝術深層次的價值內涵。
二是感官放縱的娛樂化。一些文藝作品被娛樂裹挾,缺乏歷史深度和感人細節,且大有“你方唱罷我登場”之勢,呈現“泛娛樂化”傾向。比如,有的曲藝節目打著文化旗號,片面強調獵奇、滑稽和笑料,追求感官“笑”果,“包袱不夠,倫理來湊”;還有的影視劇曲解事實,渲染各種追求奢侈品的“高富帥”“白富美”形象,甚至將歷史加以娛樂化想象,博取“愚樂”效應。
三是市場主導的商業化。近年來,一些文藝創作者一味地迎合市場,創作過程如同產品制作,凸顯了“資本推手”,推動著文學的產業鏈進程。這個時候,作家寫作不再為文學本身,不再為心靈謳歌和時代留痕,而是迎合市場主導的商業大潮,將作品當成追逐利益的“搖錢樹”,成為一名類似機械化生產的專職寫手。一些文學作品背負著沉甸甸的金錢和資本,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在商業化道路上漸行漸遠。
加強文藝精品創作的實踐路徑
堅持人民性,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人民性始終是文藝發展繁榮的源頭活水,是文藝的永恒生命。文藝生產的庸俗化、娛樂化和商業化背后,其實是對人民情懷的缺失。文藝精品創作必須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書寫“人民的文藝”,凸顯人民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不僅意味著人民需要文藝,也意味著文藝需要人民,即創作者要始終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人民當主角,展現普通勞動者的奮斗狀態。堅持人民性,要求文藝工作者善于從生活中發掘普通人的所思所想所盼和笑點淚點痛點,使鮮活的故事真正融入人民心坎里,從人民的偉大實踐中實現對美的捕捉、發現和創造。同時,在題材、語言、技巧和手法上大膽探索,出新出彩,多創作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作品,增強文藝精品的吸引力、感染力。
弘揚民族精神,講好中國故事。一是豐富中國故事內涵。文藝工作者既要記錄英雄的壯舉,又要謳歌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既要腳踩大地,突出故事的地域性,又要放眼世界,彰顯中國故事的開放意識和人類情懷;既要展現中國故事的整體風貌,又要挖掘故事的精神內核,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二是創新表達方式。講好中國故事,既要考慮故事本身的特點,又要考慮接受者的理解能力。要立足接受者的需求,采用多元化敘事技巧,把“想講”和“想聽”結合起來,深入淺出,將現實素材轉化為生動的故事情節和易于理解的內容,讓文藝作品能夠更好地記錄精彩故事、展現精神風貌。
突出地方特色,打造精品力作。一是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打造文化創意品牌。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散布于民間的文學、音樂、戲曲、舞蹈、民俗、雜技、手工藝等。地方文藝部門和創作者可以對極具地域文化特質和民俗風情的題材內容、藝術形式進行符號化包裝,形成獨具特色的地方創意品牌,促進文化事業繁榮發展。二是走市場化道路,推動本土文藝求新求異。文藝工作者要面向社會,將本土故事與市場定位有機融合,創作生產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作品。當然,文藝的永恒價值是追求真善美,文藝精品創作要將服務人民的“立場”與“市場”、群眾“叫好”與“叫座”相結合,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發揮引領性,完善精品創作機制。一是價值引導機制。在大力倡導文藝生產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的當下,相關部門要引導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把藝術理想融入黨和人民事業之中,做到“胸中有大義、心里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以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服務人民,形成價值共振,推動文藝由“高原”邁向“高峰”,振奮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自信。二是政策激勵機制。相關部門可制定文藝精品創作激勵扶持政策,出臺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扶持獎勵辦法、文藝精品創作生產團隊獎勵辦法;加大本土文藝創作扶持力度,積極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本土文藝創作生產;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培育德藝雙馨的文藝人才隊伍,完善人才隊伍評價機制。三是資金保障機制。相關部門可加大文藝精品創作生產的資金投入,確保重點創作項目投入,同時可建立優秀作品生產基地,設立地方文學獎,為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提供保障,提升文藝精品創作生產水平。
(作者為鹽城工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
【注: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西方馬克思主義藝術生產論與當代文藝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7ZWB003)和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文學存在、意識形態與藝術生產”(項目編號:18FZW056)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艾斐:《文藝精品是實現文化自信的平臺與基石》,《先鋒隊》,2017年第7期。
②羅瑞寧:《文化自信、藝術繁榮與文藝評論——兼談中國文藝評論建設問題》,《廣西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8年第1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