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全民健身需求被極大地激發,掀起了一場全民健身的熱潮。作為國家最基層的組織形式,社區有義務和責任為全民健身提供管理和服務響應。當前,我國社區健身發展存在中青年群體參與度不高、供需結構性失調以及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為此,社區應加強宣傳力度,充分激發居民的健身熱情;著力解決社區健身的供需矛盾;不斷提升服務能力,促進社區健身事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社區健身 供給側改革 治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碼】A
發展社區健身有利于全民健身戰略的順利實施,社區應當為全民健身提供更加優質的管理和服務
疫情使人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關注健康這個話題。根據“刺激—反應—響應”的基本邏輯,一場全民健身的熱潮很可能就此掀起,人們今后的健身需求如何滿足,以及如何引導、如何評估等問題被提上日程。
國家對全民健身十分重視,2014年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2016年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出臺發展全民健身的頂層方案,即《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從法律法規層面規定了全民健身的目標、要求、內容以及舉措。作為國家最基層的組織形式,社區有義務和責任為全民健身提供管理和服務響應。
社區健身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生活的具有一定文化和組織形態的社會成員所開展的體育活動。這里的“社區”有兩層含義:一是居民生活形態,即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生活的社會成員集體,是開展社區健身活動的主體;二是基層組織管理形態,如街道管委會或居委會等,不僅是國家管理體制的基層單位,也是社區健身活動開展的組織保障,其行為直接關系到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效果。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身心健康更為重視。受疫情影響,全民健身需求被極大地激發。《皇帝內經》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是守護健康的基本原則。社區是居民8小時工作外生活的主要環境,也是健身行為發生的常態空間,對居民健康行為的養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發展社區健身有利于人們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有利于防治未病、提高免疫力,有利于全民健身戰略的順利實施,有利于實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青年群體參與度不高、供需結構性失調、治理能力有待提高,是社區健身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第一,中青年群體參與度不高。當前,社區健身參與人群以老年人和青少年為主,形成兩頭高、中間低的“馬鞍形”結構,不利于全民健身戰略的順利實施。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中青年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健身鍛煉不足是主要原因。健身參與度不高的主觀因素是中青年的健身意識不強。由于工作壓力大、社會責任重,中青年即使有業余時間,也忙于各種應酬。健身參與度不高的客觀因素是社區健身設施不能與中青年的需求相匹配,如收費場所費用高昂且不靈活等,使得中青年群體逐漸喪失健身的興趣。
第二,供需結構性失調。一是健身設施總供給方面。雖然社區健身場所和設施建設已初具規模,據《中國群眾體育發展報告(2018)》,截至2017年底,我國體育場地已超過195.7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66平方米,但還不能完全滿足社區居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要。二是空間結構方面。目前,我國健身設施分布呈現東部多、市區多、院校多,而其他地方少的區域差序格局。東部地區經濟發達,健身場所和設施布局相對較多。靠近市區社區選址的體育館、球館等場所雖然價格較高但仍一票難求,而地處偏僻的一些場所門可羅雀,一部分為大型體育盛事專門建造的體育場所甚至于長期閉館。院校的體育設施占我國體育場地的60%以上,但其開放率不到30%,供需結構性失衡問題可窺一斑。三是健身器材設計和安裝方面。部分健身器材的設計和安裝不符合人體科學。比如,小區里常見的健身器材大多數為金屬制品,冬天摸上去冰冷,極少有人愿意使用。另外,它們往往被安裝在露天場所,日曬雨淋、銹跡斑斑,影響使用體驗。
第三,服務能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社區服務理念和服務意識不足,造成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不高。比如,宣傳工作不到位,不能刺激健身需求;盲目照搬健身項目,無法因地制宜;借力社會組織不足,難以精準對接居民健身需求(尤其是球類運動);等等。另一方面,缺少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形成社區健身發展的瓶頸。社區的工作人員在健身咨詢、技術講解、心理調適、緊急處置等方面無法為居民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發展社區健身,要充分激發居民健身熱情,解決社區健身的供需矛盾,提升服務能力
20世紀90年代,佩里·希克斯提出整體性治理模式,即立足公共利益,協調各種組織和機構,通過制度化途徑為社會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治理模式。實際上,這種模式解決的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結構性失調問題。基于這個邏輯,可以提出社區健身發展路徑。
加強宣傳,充分激發居民的健身熱情。第一,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向居民宣傳正確的健身理念,使其摒棄“無病就是健康”的錯誤理念,尤其要加強對中青年群體的健康引導,提倡“防治未病”。第二,加強對居民健身的科學指導,鼓勵居民根據自身情況開展合適的健身項目,以提高身體素質。第三,增強居民愛護社區健身設施的道德意識,使其養成自覺愛惜健身器材的良好習慣,確保更多的居民共享公共健身服務資源。第四,鼓勵居民形成良性的健康消費觀。當前,我國的體育產業高歌猛進,而消費總體上處在向享受型和發展型過渡的階段,容易導致健身消費盲目跟風。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需要加強宣傳引導。
加強健身供給側改革,解決社區健身的供需矛盾。第一,站在全局的高度統籌規劃社區健身活動項目的空間布局,堅持以資源集約化為基本原則,在掌握區域范圍內已有健身資源的前提下,增設健身場所和設施。第二,積極探索適合不同社區的健身方式,使社區健身因地制宜地差別化發展。同時,有序推進院校健身場所和閑置健身場所的開放,因地制宜地開發健身產品,滿足居民的健身需求。第三,尋求社會化健身資源供應合作,彌補現有健身資源的不足,滿足一部分居民的高質量健身需求。第四,不斷改進健身器材的材質和安裝方式,為居民提供富有人性化的硬件設施。
創新治理能力,提升服務能力,促進社區健身事業健康發展。首先,構建服務型社區。應建立和完善社區健身法律法規,鼓勵社區進行績效考核,健全獎懲機制,在制度上保障居民的健身權利。其次,借助社交媒體、預訂平臺等移動互聯網平臺和信息化技術,提供預約、使用中以及使用后服務,掌握健身場所的使用情況。最后,破除社區健身人力資源瓶頸,形成多方位的服務人才體系。可以聘請專業的社區健康指導員,構建社會組織或人員服務社區健身的“社區+市場”機制,提升社區健身造血機能,確保社區健身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作者為合肥工業大學體育部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薛云:《全民健身下的居住區體育健身場所的現狀與策略研究》,《安徽建筑》,2019年第10期。
②易劍東:《當前中國體育改革的批判性思考》,《體育學研究》,2018年第2期。
責編/刁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