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處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交匯的特殊時期,多數剛脫貧的農村,產業發展基礎不夠牢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仍有較大缺口,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還比較薄弱。各級黨組織要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系群眾優勢,做好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融合文章”,補牢產業發展基礎,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大力弘揚鄉風文明,夯實基層治理能力,加快形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相互支撐、相互配合、有機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開創鄉村振興新局面,跑出脫貧攻堅“加速度”。
促進產業減貧及升級,厚植發展優勢。“鄉村要振興,產業是支撐。”產業發展是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基層黨組織要切實發揮帶動作用,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推行“支部+”企業、“支部+”合作社、“支部+”電商等發展模式,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推進“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發展模式和“種植養殖+深加工+流通”全產業鏈發展,大力發展茶葉、花卉、水果、蔬菜、中藥材等產業,加快形成“產地生態、產品綠色、產業融合、產出高效”的現代農業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
堅持綠色減貧及發展,改善人居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生態宜居”是生態建設的重點,空氣潔凈、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生態環境是群眾的安居夢想。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融合,關鍵在于堅持綠色減貧的理念,以綠色發展引領鄉村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加強黨組織對村莊建設的領導,做好統籌協調,科學編制建設規劃,避免抓發展與抓環境治理“兩張皮”現象。聚焦農村“整潔、美麗、和諧、宜居”的目標,大力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境整治,積極推進農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的綠色化、生態化,培育“美麗經濟”,建設鄉村田園綜合體、村落風景區、旅游風情小鎮,打造美麗村莊、美麗庭院、美麗田園,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
推動文化減貧及振興,涵養鄉風文明。“萬民鄉風,旦暮利之。”鄉風是維系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紐帶,文明鄉風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也是脫貧攻堅的文化動能。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揮思想引領作用,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將文化長廊、歷史陳列館等有機融合,深入發掘鄉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加大對古鎮、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跡、農業遺跡等優秀農耕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打造鄉土的、健康的、休閑的、歷史的鄉村,做好“文化+ 旅游”“文化+ 市場”“文化+ 產品”等產業,保持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和創新力。充分發揮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的陣地功能,深入抓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宣傳普及文明禮儀、道德法治,組織優秀黨員、文明家庭等評比,使文明有禮、崇德向善成為農民群眾的行動自覺,引導村民推進移風易俗、改進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
促進組織銜接及強化,夯實發展根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實現鄉村治理有效,是國家有效治理的基石,也是脫貧攻堅的基石。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必須強化黨組織在鄉村治理中的領導作用。要做好“五級書記抓扶貧”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利用駐村干部振興、第一書記振興、對口幫扶振興等方式,提升鄉村治理的領導能力。要選好配強農村黨組織書記,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促進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堅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嚴打農村黑惡勢力,整治違法犯罪活動,建設法治鄉村、平安鄉村,確保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和諧有序。加大在優秀青年農民、返鄉科技人才等人群中發展黨員力度,不斷提高發展黨員質量、優化黨員結構,吸引更多在外創業人士、退伍軍人回鄉創新創業,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幫助村民既“富口袋”又“富腦袋”,不斷拓寬脫貧致富渠道。(作者:陳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