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社會化媒體已經成為政府機構了解社情民意的主要窗口,也是公共話語的集散地以及網民參政議政的主要平臺。社會情緒作為社會成員的心理體現,對輿論具有一定的助推功能。反向社會情緒往往易引發負面輿論,已成為社會問題生成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社會化媒體傳播中正確疏導反向社會情緒,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 反向社會情緒 媒體融合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和數字化網絡的飛速發展,信息傳播途徑以及民眾交流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同時,社會化媒體的不斷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格局,甚至重塑了媒介生態。網民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以及傳播者。因而,部分網民的不滿、嘲諷、憤怒等負面情緒,一旦在媒體平臺不斷積聚,就有可能成為反向社會情緒的引爆點,繼而影響社會穩定。
社會化媒體傳播對社會情緒的影響
一是信息多源化易引發用戶心理共振。社會化媒體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信息多源化,即信息的種類多、來源渠道多。其用戶不僅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因此,平臺內容也變得海量、龐雜。因為社會化媒體傳播的內容多是和網民生活相貼近的熱點話題,比如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大眾的心理訴求,容易引發心理共鳴,獲得普遍關注。如前段時間發生的“陜西奔馳女車主維權風波”,微信、微博、短視頻等都對其進行了高強度傳播。從受眾心理來看,這類事件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高度關注,引發網友的轉發、評論,原因便在于其與大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從而引發了心理共振。
二是內容碎片化易削減情感能量。社會化媒體傳播的內容是碎片化的。一方面,網民觀察視角更為分散、信息來源更為多元、傳播文本更為零碎;另一方面,由于傳播個體的差異,網絡平臺比現實生活更能顯現意見的異質性。各種碎片化的意見相互碰撞,對與錯的界限變得模糊,人們因無法對海量信息作出正確篩選而變得焦慮和不安。高度的情感能量是一種對社會充滿自信與熱情的感受,而社交平臺中的碎片化內容一般對事實呈現得不夠完整,使網民對信息的關注集中在自己的利益與意見中,甚至通過一定的負面情緒來表達自己的不滿,從而削弱了情感能量的作用,助長了反向社會情緒的滋生。
三是傳播渠道網狀化易引發多級傳播。社會網絡的信息傳播是以每個社會成員為基礎,沿著成員間關系網絡的路徑擴散的。信息的傳播渠道類似于網狀,現實生活中的親戚、同事、同學等都是相關的關系節點。網民發出的信息可以作為一個節點,任何節點都有可能通過關系節點連接在一起。但傳播的力度取決于關系節點的數量以及關系節點的能力。無論是強連接還是弱連接,只要關系節點基數較大或者某些聯系對象在網絡社會中具有較高的關注度,信息的傳播力度就較大。
疏導反向社會情緒,需要全方位加強監管,培育和引導網絡意見領袖
隨著社會化媒體的迅猛發展,反向社會情緒已經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力量。當前,我國正處于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一時期,社會化媒體發展增速,輿論環境復雜多變,容易滋生反向社會情緒。對此,應進行積極疏導。
全方位加強政府監管力度。政府部門是整個社會運行與管理的中樞。因此,政府部門應積極疏導反向社會情緒,逐步提升領導力和公信力。首先,應建立完善的監督體系。可以利用大數據等技術對社會化媒體傳播中的負面情緒進行追蹤、攔截以及控制,把握控制社會情緒方向的主動權。對于一些已經存在的反向社會情緒,應主動出擊,采取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疏導。對于一些處在萌芽期的社會熱點事件以及突發事件,應第一時間對輿論及網民情緒進行監控。其次,應健全完善信息發布制度。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已經建立了政務新媒體平臺,但仍存在效率低下等問題,影響了信息發布的及時性與權威性,因此,未來應不斷健全完善信息發布制度。此外,在公共事件發生時,微博、微信、短視頻等也是政府發聲的重要平臺,因此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平臺。最后,應構建通暢的官民對話渠道。政府不僅要保障公民的知情權,還應搭建與公民對話的橋梁。社會化媒體平臺可以成為官民對話的主要場所,有利于政府及相關部門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訴求,了解社會輿論動向。
培育和引導網絡意見領袖。意見領袖是可以影響別人觀點、態度甚至行為的人群,一般具有穩定、強大的影響力和傳播力。新媒體時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掌控輿論、疏導反向社會情緒,就必須借力于網絡意見領袖。首先,通過網絡意見領袖搭建溝通平臺。可以在熱點事件以及突發事件還未轉變為輿論風波時,通過意見領袖發布可靠信息。其次,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正能量。網絡意見領袖因具有大膽的質疑精神以及對事件的分析、評論能力而具有較高的影響力,政府及相關部門應引導其發揮正能量。再次,可以培養官員意見領袖。當前,“微博問政”已經成為常態,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都已在微博、微信等平臺開設了官方賬號,以便在突發公共事件時控制輿情、掌握輿論、引導社會情緒。未來,應努力提升領導干部的媒介素養,鼓勵其利用“兩微”平臺聽取民意、積極發聲,為疏導反向社會情緒奠定基礎。
疏導反向社會情緒,需要構建有效的媒介互補機制,喚醒“全民記者”的責任意識
構建有效的媒介互補機制。碎片化是社會化媒體傳播的顯著特征,不僅阻礙了信息的有效傳達,也為反向社會情緒的滋生提供了溫床。對此,應將社會化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起來,實現媒介功能的互補。一方面,傳統媒體應增加深度報道,幫助民眾對信息進行辨識以及梳理,消除碎片化帶來的影響;另一方面,新媒體平臺應積極傳遞傳統媒體對新聞事實的報道,吸收傳統媒體對新聞事實的分析,引導民眾正確認識社會。此外,社會化媒體也可以通過富有親和力的語言、幽默風趣的表達方式,對社會熱點話題進行議程設置,避免反向社會情緒爆發。
喚醒“全民記者”的責任意識。從職業特征及社會功能等方面來看,“全民記者”與專業記者有著巨大的差異,但其在社交平臺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作為新媒體時代的衍生物,“全民記者”能夠為網民呈現一個立體、全面的景象。因此,應喚醒“全民記者”的責任意識。一方面,要喚醒“全民記者”的社會責任感。“全民記者”作為公民的一員,有義務和責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另一方面,要堅守信息的真實性。網絡雖然是虛擬的,但卻是群眾交流思想、傳遞信息的平臺,因此,必須要堅持真實性。虛假的信息不僅會影響人們對于事件的看法,也會影響人們對于生活的判斷,甚至會造成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全民記者”要求網民更具責任感,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只有這樣,才能把握好時代的脈搏,樹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社會化媒體傳播的特征賦予了網民較大的情緒表達空間,成為社情民意的“瞭望塔”,但反向社會情緒的存在給社會穩定以及社會治理帶來了障礙。因此,應在政府、網民以及媒介的共同作用下,采取積極措施,疏導反向社會情緒。
(作者為周口師范學院新聞與傳媒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河南省2017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社會化媒體的社會心態作用機制探究”(項目編號:2017CXW018)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俊秀:《社會心態理論:一種宏觀社會心理學范式》,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
②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責編/孫渴 美編/陳琳(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