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在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發揮市場因素對企業資源配置的調節作用。新一輪的混合所有制改革須重點解決企業向經濟型治理結構轉變的問題,而科學配置控制權是增強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效的先決條件,唯有明確不同權利主體的職責,才能更好地優化組織結構,在良好的競爭環境中推動企業健康發展。
【關鍵詞】混合所有制改革 控制權 異質性股東 股權制衡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義在于推進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性作用的發揮,進而推動中國未來經濟的增長。然而,現階段混合所有制改革仍處于探索和試驗階段,改革的成效尚未顯現。困擾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何增強異質性股東參與企業管理的能力?社會資本參與混改的動力和意愿如何提升?國資管理者如何權衡控制權把控或放棄的利弊?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正確理解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控制權問題。
新一輪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趨向、問題及原因簡析
混合所有制改革包括“混”和“改”兩部分,“混”強調通過國有資本與其他各類資本的混合,優化企業股權結構,促進資本的積極流動;“改”強調讓企業真正成為獨立市場主體,借助股權結構優化促進企業治理結構的改善,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又可細分為控制權改革和所有權改革兩種形式。針對股權和控制權非對等問題,須建立基于“同股同權”原則的新控制權安排模式;“一股一票”與現實是相偏離的,須建立基于股東異質性的投票權;股權和控制權實際上屬于兩種獨立的工具,且控制權除了受股權影響外,還受諸多內外部因素的影響。
混合所有制改革面臨以下主要問題:其一,混合所有制改革預期目標沒有達成,企業決策和經營層面未發生根本變化。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受制度等因素的影響,雖然經歷了控制權的博弈,但原有的所有制經營管理特點依然有所保留,由于不能有效解決社會資本投資和市場資源合理配置問題,企業依然面臨非理性投資和過度投資的威脅。同時,由于國企和民企之間的權責利不明晰,“三會一層”的治理結構最終也會限制各自作用的發揮。其二,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非國有資本與國有資本地位不平等。一股獨大的股權結構損傷了社會資本涌入的熱情,政策優勢構成對民營企業利益的侵占。由于缺少法律支撐,混合所有制改革競爭機制不健全,致使社會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意愿和動力不強。其三,在混合所有制改革過程中存在控制權爭奪現象。例如,國資方希望自身利益不被侵占,并能夠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投資者希望獲得投資收益;企業經理人追求工作穩定、薪資和職位上升。不同的利益訴求加劇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矛盾。
上述問題一方面由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涉及的利益糾葛紛繁復雜,另一方面企業控制權配置不科學也延緩了改革進程。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同于私有化改革,其對于國資私有的擔憂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改革的步伐與成效。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國有企業發展的突破口,其核心要義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與之相應的,正在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業不僅要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和制度,也要在資本運行效率方面下功夫。有異于私有化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目的是為企業注入活力,增強國有企業的控制力,其根本目標仍然是鞏固公有制地位。在國資公有和私有的博弈中,難以平衡好國有企業控制權的問題,改革效果一度受到限制。
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先決條件——解決好控制權問題
國有企業股權兼具集中和分散的特征,鑒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特殊性,須進一步厘清控制權問題,明晰各責任主體的權責利。混合所有制改革要達到納什均衡,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參與混改的民營資本收益要高于其他投資收益;二是國有資本與民間資本之間的相融與共贏。其中,第一個條件比較容易實現,第二個條件是困擾現階段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問題,為此,從制度安排的角度來講,應借助企業控制權來平衡雙方的權力。
一是注重控制權配置激勵性與約束性相統一。一方面,激發企業經營層的能動性,賦予經理層充分的經營決策權,搭建股東與經理層“利潤共享”模式。此做法的益處在于:一是有助于激發經理層參與企業管理和決策的積極性,提升企業的風險分擔能力;二是防止出現經理層的機會主義行為,保障企業利益的維護和健康持續發展。另一方面,形成對經理層自主權的有效約束。科學配置控制權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企業治理環境與氛圍,在鼓勵賦予經理層決策權的同時,也要盡量避免經理人具有高度自主權。科學的約束機制實際上也是釋放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個關鍵要素,在具體做法上,可將市場化機制滲透到經理人的考核、薪酬、聘任等環節,以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現代企業制度實現經理人作用最大化。此外,激勵與約束機制的構建還需考慮的因素是,既要有助于發揮這一做法的積極作用,也要防止激勵和約束機制帶來的負面影響。例如,經理人的決策權偏弱,可能會影響其工作積極性。基于此,控制權分配要視經理人的努力程度和業績而定,既要激發其積極性也要避免控制權被濫用。
二是科學分析企業類型因素。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控制權問題,需從頂層進行設計,依據現有的國有企業類型實施不同的股權安排,如具有公益性質或競爭性質的企業,其在股權和控制權分配上也應體現出差異。在國有企業改革過程中,既需要考慮國有資本,也需要給予非公有資本一定的話語權,營造更為公平的競爭環境。國有企業在新的競爭環境下,為激發企業活力,在市場經濟環境中謀得核心競爭力,需通過合理配置控制權和經營權來提升企業的發展與創新能力。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企業,應重塑內部所有權架構和治理結構,明確不同崗位等權利主體的職責與權利,通過建立健全考核、監督、引進與退出機制,優化企業內部環境,提升改革后企業的治理能力與水平。只有在改革過程中營造公平的競爭環境,構建更為完善的競爭機制,實現去行政化管理,混合所有制改革才能取得成效,使國有資本和非國有資本形成合力推動企業發展。
三是形成股權制衡格局。首先是把握好股權制衡度與企業發展的關系。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面臨的一個難題就是政企分離,為有效解決控制權問題,需要構建更為完善的企業治理和監督機制,實現股權制衡,避免出現“一股獨大”的局面。一方面是降低國有股權的集中度,同時增加非國有股權在企業決策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另一方面是科學利用股權制衡效用,增加企業代理成本,降低企業經營績效。其次是把握好股權混合度與企業發展的關系。具有不同股權性質的投資融合是混合所有制的一個重要特征,不同程度的異質性股東混合度,其對股東的控制權影響存在差異。只有股東之間的混合度保持在合適區間,才能形成股東之間的有效制衡,雙方的控制權達到均衡的狀態,利于企業投資和持續發展。
總之,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企業應更具有激勵性、競爭性和創新性,為實現這一目標,須解決混合所有制改革進程中面臨的“企業經營決策權歸誰所有”“非國有資本的作用如何發揮”“企業控制權過度爭奪”等現實問題。而這些問題解決的關鍵是科學配置控制權,形成國有資本與非國有資本之間的制衡關系,發揮異質性股東、職業經理人等主體在企業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作者為北京交通大學博士研究生,新疆財經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李海英、李雙海、畢曉方:《雙重股權結構下的中小投資者利益保護——基于Facebook收購WhatsApp的案例研究》,《中國工業經濟》,2017年第1期。
②狄靈瑜、步丹璐:《官員交流與國有企業控制權的合理轉讓》,《當代財經》,2019年第7期。
③楊松令、孫大衛:《如何讓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更科學高效》,《人民論壇》,2018年第12期。
責編/韓拓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