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中國經濟為什么行

核心提示: 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外部市場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和經濟轉型任務艱巨兩大重要挑戰同時并存的局面,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發展局面,經濟增長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潛力,這離不開中國雄厚的經濟基礎、不斷深化改革的內生動力以及強大的創新活力和不斷提升的對外開放水平。

【摘要】2019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外部市場不確定性顯著增強和經濟轉型任務艱巨兩大重要挑戰同時并存的局面,能夠取得良好的經濟發展局面,經濟增長展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潛力,這離不開中國雄厚的經濟基礎、不斷深化改革的內生動力以及強大的創新活力和不斷提升的對外開放水平。

【關鍵詞】經濟  韌性  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經濟穩中向好態勢不斷夯實

2018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經濟增長的低迷趨勢和不確定性有增無減,進入新常態的中國經濟同樣面臨經濟增長態勢放緩、投資回報率和效率持續下降以及民營經濟投資信心不足等諸多方面挑戰。特別是進入2019年以來,伴隨中美貿易摩擦的升級和談判過程的波折,中美經貿關系進入了全新的轉折期,中國經濟增長開始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和諸多外部挑戰。

在此情形下,中國經濟增長不僅沒有出現顯著的下滑,經濟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結構優化的趨勢還進一步凸顯,消費增長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大約為21.3萬億元,同比增長6.4%,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帶動的貢獻率達到65.1%,消費增長拉動經濟增長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鞏固和增強。2019年一季度網絡零售額達到2.24萬億元,同比增長15.3%;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額同比增長超過40%;2019年“五一”假日期間全國國內旅游接待總人數1.95億人次,按可比口徑增長13.7%,實現旅游收入1176.7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16.1%。在消費增長成為經濟增長主要引擎的同時,投資和出口繼續保持了穩定增長的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穩步回升,同比增長6.3%,較2018年同期增長0.4個百分點,投資穩的趨勢顯現;盡管出口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但出口總體保持穩中有進的勢頭并沒有改變。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宣布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的背景下,中國成為唯一被上調2019年增長預期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經濟將繼續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之一。

雄厚經濟基礎、不斷深化改革的內生動力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可靠保障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來自良好的基本面、雄厚的經濟基礎以及有效抵御各類風險的制度保障。經過改革開放40余年的高速發展,中國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人均國民收入得到數十倍的提升,將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低收入國家全面帶入了中高收入國家行列,超過7億人口擺脫貧困,4億人口成為中等收入群體,這也使得當下消費需求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最為重要的基礎和力量;通過深度融入全球化生產體系,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不僅使中國對外貿易總規模躍居全球首位,貿易競爭優勢顯著增強,更建立了全世界最為完善的產業體系,構建了與世界各國廣泛合作的高中低端全方位生產鏈體系,塑造了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持續的經濟增長極大地改善了中國的基礎設施狀況,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外部經濟效應,為世界各國企業在華營商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市場經濟和規模優勢得以充分的展現;將大量的發展成果轉化為人力資本投資和科技創新投入,超過1.7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成為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科技創新活動日益頻繁,成為帶動全要素生產率和實現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力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架構日益成熟,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得以充分展示,進一步增強了經濟發展的凝聚力、抗壓力和耐力,為抵御外部經濟風險提供了高效、靈活可行的應對機制。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來自不斷深化改革的內生動力。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和巨大成就來自于堅定不移的市場經濟改革,無論是20世紀90年代的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還是進入新常態以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都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放在優先位置。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經過近20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出現了經濟增長質量不高、效益較低、低端產能過剩、缺乏核心技術能力、企業債務負擔嚴重、生態環境惡化等一系列結構性矛盾,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阻礙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體制性障礙,是實現中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關鍵措施。2015年開始實施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通過供給層面的結構性改革帶動要素優化配置,激發企業創新活力和技術升級步伐,推動經濟增長方式從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過去三年多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核心內容對經濟增長方式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通過淘汰落后產能,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了較為明顯的提升;房地產去庫存總體效果明顯,一些低質低效企業加速退出市場,企業杠桿率增長勢頭得到有效遏制;一系列減稅降費措施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激發企業創新活力的具體措施得到落實;粗放型產業發展得到了有效遏制,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進入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發力,一系列深化改革的具體措施得以實施和落地,通過大幅降低企業稅收和個人所得稅,拆除高速收費站,繼續降低電信資費,簡化行政審批環節等諸多措施進一步降低微觀主體運營費用,深化金融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給予民營經濟更多扶持政策,旨在營造更加良好的商業環境,強化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

強大的創新活力、不斷提升的對外開放水平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來自于創新活力不斷增強,以及新實體經濟不斷發展的巨大潛力。黨的十九大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明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三步走”戰略,這對我國科技創新加快實現趕超跨越提出了新的目標要求。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在2013年超過美國,并連續5年穩居世界第一位。目前,我國研發經費年投入比重連續5年增長率超過20%,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經過多年的艱苦拼搏和不斷積累,我國科技產出水平實現較大跨越,科學論文數量和被引用量迅速擴大,專利申請數量和質量同步提升,知識產權產出、保護和運用能力得到長足發展,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等領域實現多領域突破。5年來,中國同樣在產業創新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量投入研發經費、不斷提升產業價值鏈、提高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有力地推動了創新經濟的發展,擁有了一系列成功的自主品牌,在家電、電子通信、互聯網等行業涌現了一批從事高技術含量的創新型企業,為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增長提供了重要的推動力。

在創新和科技活動日益頻繁的同時,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工業物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在中國更是得到了跨越式的飛速發展,對于推動中國經濟快速向高質量增長階段邁進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0多年來,這些新經濟快速發展對于促進我國生產要素合理配置、提升消費者福利、打破地區分割和市場壟斷、強化市場競爭、激發企業創新活力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年)》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占GDP比重高達34.8%,中國在移動互聯網上的發展水平遠超歐美,產業互聯網已成為各行各業提高生產力水平、促進消費需求轉型升級、增加就業機會的重要載體。

與此同時,網絡消費市場供需兩端“雙升級”正成為行業增長的新一輪驅動力。在供給側,線上線下資源加速整合,社交電商、品質電商等新模式不斷豐富消費場景,帶動零售業轉型升級;在需求側,消費升級趨勢保持不變,消費分層特征日漸凸顯,進一步推動了市場的多元化。同時,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也在不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不僅如此,數字化基礎服務領域成為就業增長的重要領域;大量“傳統產業+數字化”的跨界商機應運而生;同時,數字技術帶動新的商業模式,從而激活新領域就業。目前在中國就業市場求職需求量最大的十大行業中,互聯網/電子商務、計算機軟件、IT服務這些數字經濟產業占據三席。

中國經濟增長的韌性來自于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升對外開放水平的堅定信心。中國是全球化進程的主要受益者,也是維護全球化深入發展、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主要踐行者。在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再次推出一系列重大對外開放舉措,更廣領域擴大外資市場準入、更大力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國際合作、更大規模增加商品和服務進口、更加有效實施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更加重視對外開放政策貫徹落實。盡管2019年以來中美貿易摩擦不斷,關稅增加對中美兩國的經貿增長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但2019年前4個月,我國對歐盟、東盟、韓國、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分別增長14.2%、13.4%、7.7%和9.1%,“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拉動作用明顯。中歐班列(成都)—俄羅斯專線貨運量呈現爆發式增長。2019年前4個月該專線開行量同比增長約209%,貨值同比增長約1348%。目前,中歐班列(成都)—俄羅斯專線已實現常態化運行,每月固定開行25列以上。瞄準“一帶一路”沿線,外貿企業的國際布局正變得更加多元。“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我國整體外貿格局中更加重要。

盡管隨著中國勞動成本和環境標準的快速提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加工制造業出現了對外轉移的趨勢,但同時伴隨營商環境的優化,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升,完善的基礎設施和高素質的產業工人隊伍,巨大的市場規模優勢決定了中國市場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投資熱土之一,傳統制造業的逐步退出主要源于中國制造業的結構升級,而非投資吸引力的下降。移動通信基站設備、城市軌道車輛、新能源汽車等一批新產品、新技術正成為投資增長新亮點。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的通過也為促進外資企業平等參與國內市場競爭,優化外資企業營商環境,促進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公平競爭提供了制度性保障。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6.5%,其中高技術制造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14.8%、高技術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88%,外資進入的結構呈現持續優化的發展趨勢。在全球跨國資本流動大幅減速的情況下,中國吸引外資保持穩定增長,充分說明國際資本對中國經濟增長的信心,對中國投資環境的認可。

未來提升中國經濟增長韌性的主要發力點

消費增長已經成為當下帶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外部經濟不確定性和各種風險增大的現實背景下,不斷發掘新的消費需求、擴大消費內需對于穩定中國經濟增長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增加居民收入是帶動消費需求增長最為直接的方法,在通過降低企業稅收和經營負擔,激發企業活力確保就業增長的同時,也需要進一步降低居民個人稅收負擔,提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續增長。限制居民消費支出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社會保障水平的完善程度,我國政府的投資重點不斷轉向大量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做到生計有所靠、終老有所養、病疾有所醫、住者有所居、求學有所教必將極大的激發居民的消費需求,帶動經濟的穩步增長。同時,居民收入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還受到分配制度的影響。促進消費持續增長,關鍵在于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增長水平。高收入群體本身就有很強的消費欲望,增長空間有限。加快推進戶籍改革在內的城鄉一體化的改革,提高包括農民工群體在內的低收入群體的社保水平,增加社保覆蓋面。讓農民工能夠穩定地在城市就業生活、其子女可以在城市接受教育、父母可以在城市接受醫療等,同樣會顯著激發未來消費增長的潛力。

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于我國經濟轉型、實現高質量可持續增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應當看到,過去幾年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措施主要是為了盡快破解我國當前經濟發展中供需矛盾突出問題,采取了行政化的手段加以推行,短期成效明顯。但是限制我國經濟發展邁向高質量階段的長期結構性矛盾仍然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把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深化改革,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突出真抓實干,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從過去注重行政手段轉移到更加注重采用市場化和法治化的手段,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激活企業的創新活力,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回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原,既是實現經濟增長向提升質量和效益轉變這一長期目標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中國經濟增長韌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文獻】

①《從經濟“半年報”看中國信心》,新華網,2019年7月18日。

責編/賈娜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銀冰瑤]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