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了《關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的通知》(簡稱《通知》),要求所有網絡游戲用戶均需使用有效身份信息方可進行游戲賬號注冊。同時,《通知》規定每日22時到次日8時,游戲公司不得為未成年人提供游戲服務,法定節假日每日不得超過3小時,其他時間每日不得超過1.5小時。網絡游戲平臺不得向8周歲以下用戶提供付費服務。《通知》還對網絡游戲平臺對未成年人提供服務的時段、時長、付費情況進行了具體規定。
早在2007年,新聞出版總署等8部門就聯合發布了《關于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施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的通知》。要求各網絡游戲運營企業必須嚴格按照《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開發標準》在所有網絡游戲中開發設置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并嚴格按照配套的《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實名認證方案》加以實施。但是,從具體實施情況看,網絡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并沒有得到嚴格落實。其中一個原因在于,未成年人可以方便地獲得成人注冊的賬號,從而“完美”地繞開實名認證和防沉迷系統,而網絡游戲運營方出于利益考量,明知這類問題存在,卻并不對用戶身份加以嚴格核實。因此,切實建立防沉迷系統,需要監督游戲運營方,對每個登錄游戲的用戶進行人臉識別,與此同時,要求未成年人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控制孩子的上網游戲時間,并加強教育、引導。
人臉識別系統已在我國不少中小學使用,引發侵犯學生隱私的爭議,而在游戲領域使用這一技術的商家卻不多,只有少數商家進行了使用人臉識別系統認證、登錄的試點。為何在游戲領域使用不積極?是因為嚴格的人臉識別,會影響吸引玩家。這不是不能為,而是不愿為。由于只在注冊時查驗身份,在登錄時卻只用賬號,這就給買二手賬號登錄制造了方便。一些未成年人也就用成年人注冊的賬號玩游戲。今年5月,媒體曾報道,隨著游戲企業對未成年人游戲賬號加強監管,大量已經通過成年人實名認證的游戲賬號在一些二手交易平臺熱賣。“已認證”和“無限制”成為賣家的廣告語,本應受到平臺監管的未成年人,正是這些賬號的主要買家。二手賬號的熱賣,讓游戲“實名認證”制度形同虛設。
如果不治理這一問題,在新規之下,8歲以下的孩子會照樣不受限制地玩付費游戲、享受付費服務。最近,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在修訂之中,將新增“網絡保護”內容,這是以問題為導向,完善《未成年人保護法》。據共青團中央聯合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開展的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未成年人互聯網普及率達到93.7%,69.7%的未成年人擁有自己的手機,在日常的手機應用中,未成年人玩游戲的比例占到64.2%。要對未成年人實施網絡保護,其中之一就必須提高未成年人接觸網絡游戲的難度,不能讓他們輕易接觸并不受限制地玩游戲。必須強化監管,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利用已經成熟的技術手段,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另外,家長(監護人)履行監護責任,對于引導未成年人養成健康上網、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也極為重要。當前,有的家長以自己忙為由,用手游打發孩子,結果影響孩子的興趣培養,也導致孩子沉迷網絡游戲。讓孩子養成健康上網、使用智能手機的習慣,不是禁止孩子接觸,而是需要家長(監護人)陪伴監護、指導,控制上網時間,并教會孩子識別不良信息。在這樣的監護、引導下,就是今后孩子長大離開父母的監護,也不會因缺乏自主管理能力而陷入網癮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