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博士伊麗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在11月13日發表于知名的學術真實性舉證網站PubPeer上的推文,引發了中國國內學術界的嚴重關注。該推文指稱中國工程院院士、南開大學校長曹雪濤為通訊作者的多篇學術論文存在用“PS代替真實實驗數據”的造假行為。這個推文引發了諸多“好事者”的追查:目前,在PubPeer網站上,已經有49篇曹雪濤院士以往發表的學術文章被質疑涉嫌造假,這些文章發表時間的跨度從2007年到2017年,其所刊載的期刊包括《分子免疫學》(Molecular Immunology)、《血液》(Blood)、《歐洲免疫學雜志》(European Journal of Immunology)、《細胞與分子免疫學》(Cellular and Molecular Immunology)、《癌細胞期刊》(Cancer Cell)、《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癌癥研究》(Cancer Research)、《自然免疫學》(Nature Immunology)等10多家世界知名科學研究期刊,其中還有一篇論文發表在頂級期刊《科學》(Science)上。
11月18日有媒體報道說,對此指摘,曹雪濤院士做出回應,表示其收到質詢后,已將相關質疑列為“最高優先事項”,并開始自查,“仔細檢查了手稿、原始數據和實驗室記錄”,“如果調查中發現對已發表記錄的最高精度造成影響的任何風險,他們將立即與論文相關期刊編輯部合作”。曹雪濤院士表示,對這些研究的分析仍在進行中,基于截至目前的分析,以及從同事和同行那里收到的補充反饋,“我仍然對這些論文中得出的科學結論的有效性、牢靠性以及研究的可重復性,充滿信心”。
如果不算時差,恰在上述推文發表的同一天,2019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會上,曹雪濤等3名工程院院士給現場6000名聽眾以及全國各地觀看網絡直播的約80萬研究生和研究生導師帶來了“有關科學家精神與學風建設的‘豪華大餐’”。王澤山“囑咐年輕人,在做科研過程中,要有責任感,學會包容和誠信,杜絕學術腐敗、抄襲、造假、浮夸浮躁等背離科學精神的行為”。相關報道稱,“曹雪濤沒有講自己的故事,而是用鄧稼先、屠呦呦、顧方舟、黃大年等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向大家詮釋了中國科學家的愛國奉獻精神”,“呼吁弘揚科學家精神,打造新時代的中國學派,通過鼓勵批判、質疑探索精神,允許寬容科學研究的失敗,鼓勵科技工作者立異鼎新,建立新學說、標立新學派、追求新境界,推動文化文明傳承與創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出中國聲音,走出中國道路,作出中國貢獻”。此次會上還發表了《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倡議書》。
11月8日,2019年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第二輪評審和選舉會議結束,會議初步確定了新當選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此次會上,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把院士隊伍比作科技長城,是學術界的精神高地,是科技界的一面旗幟,所以‘珍視榮譽,固守長城’格外重要。正因為如此,院士稱號不應承載過多非學術的、功利的東西。院士們要強化科學道德建設,加強自律,不要四處兼職,尤其是不要在非本專業領域掛名兼職”。這番話也曾在前兩天引起各方關注。
實際上,早在十幾年前就已有人說過這番話。2006年,中科院科學道德委員會主任許智宏院士說,“院士就是院士,只是學術榮譽稱號”,“不要把院士和學術以外的東西掛鉤,這種掛鉤可能導致不良科學作風問題”。
問題出在哪,大家顯然都清楚。并且早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