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陳 勁
【摘要】從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到創新驅動發展再到科技強國,三大創新戰略的躍升對科技創新管理提出新的要求。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對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應基于如下三大視野進一步完善我國科技創新管理工作:必須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以整合式創新范式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指引;必須發揮奮勇爭先的氣勢,以原始創新范式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核心;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以協同創新范式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支撐。
【關鍵詞】科技創新 科技管理 整合式創新 原始創新 協同創新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4.004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創新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圍繞科技創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了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大戰略意義。黨的十九大對科技創新又作出全面系統部署,其核心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動科技創新主動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構筑核心能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科技創新是對人類非常重要的有價值的活動,也是非常復雜的高風險的科技活動,為此很重要的就是要了解把握科技發展創新規律,同時要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發表重要的講話[1],強調黨對科技事業的領導,特別是領導干部要了解三個規律:第一,創新發展規律。到目前為止,在人類研究過程當中,也并沒有完全把握創新發展規律,創新是非常復雜的過程,要做進一步的探索。第二,科技管理規律。科技管理的規律和早期的科技管理規律又不太一樣。早期的科技管理注重于方法,做一些預測、預見、評估。當今及未來的科技管理可能要從宏觀的視野,通過更科學的規劃來完成。第三,人才成長規律。結合科技創新發展規律和科技管理規律,培養科技創新管理人才,人才除了要在科技創新工作中做到進一步提升,還要在科技管理理論方面和實踐方面有更多的了解。從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到創新驅動發展再到科技強國,三大創新戰略的躍升對科技創新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的科技管理工作必須發揮中華傳統文化的優勢,以整合式創新范式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指引
中華傳統文化中有創新稟賦嗎?習近平總書記早就精辟透徹地指出:“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2]中華文化更擅長整體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具有整體性、全局性、系統性的特征。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3]中國領導人所倡導的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的理念更多地是源自中華文化的倫理性的整體觀,而“美國優先”理念則更多地源自西方文化中個體主義的、局部的思維方式。為此,我國未來的科技創新工作應更多以公共價值、國家利益、全球發展為重點,減少科技創新的個人化、局部化、短視化的困境。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14年2月24日)上指出:“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4]其中,和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已成為今日治理創新的重要發展方向,為構建今日中國的道德觀、社會觀、國際觀、宇宙觀指明了目標。在2014年5月的國際友好大會上,習近平主席便說:“中華民族歷來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5000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5]為此,我國未來的科技創新工作,還應進一步堅持和平發展的思想,讓科技不僅造福于科技自身和經濟增長,還應進一步重視科技倫理,促進世界和平,實現更多的有責任的、面向和平的科技創新。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6]發展是擺脫單純的經濟增長,是實現經濟、生態、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7]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8]科技創新如何進一步促進生態文明,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思考。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得到了系統落實。然而,總書記對此始終充滿緊迫感。他于2019年年初在《求是》發表專文指出,“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執政黨使命所在。”[9]為此,我國的科技創新工作應把綠色技術、可持續發展方案作為科技創新的重中之重,不斷在科技、經濟、生態建設方面實現良性互動。
振興鄉村、減少貧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之切。雖然我國在工程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達到了新的高度,但是我國農業科技投入占農業產值僅為0.3%左右,遠遠低于以色列的3%。2013年至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云貴等地考察時提出了“精準扶貧”的重要戰略。2018年3月8日,習近平主席在全國“兩會”期間專門針對鄉村振興,提出了“五個振興”實現反貧困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論斷,亦即“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10]。為此,加強農業科技領域創新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所在,構建適合本國國情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是國家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石。實現農業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是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的核心內容,這是一項鼓舞人心的科技創新的新舉措。在未來的科技創新工作中,要重視鄉村創新系統研究和建設,以進一步落實美麗中國、精準扶貧方略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在深入學習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的基礎上,基于東方哲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筆者提出一種全新的創新范式——整合式創新。整合式創新是戰略驅動、縱向整合、上下互動和動態發展的新范式,是戰略視野驅動下的戰略創新、自主創新、全面創新[11]、協同創新[12]和開放創新的綜合體。基于整合式創新的創新管理范式,是整合式創新管理。整合式創新的五大核心要素是“戰略”“自主”“全面”“開放”“協同”,五者相互聯系、有機統一。
整合式創新思想蘊含的全局觀、統籌觀以及和平觀,符合東、西方哲學的核心價值追求,有助于實現創新過程中科學、技術和工程與人文、藝術和市場的良性互動,實現創新在保持經濟增長活力的同時,實現和平、生態文明、反貧困、實現人的幸福與價值等終極目標發展。[13]
我國的科技管理工作必須發揮奮勇爭先的氣勢,以原始創新范式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核心
面對世界科技經濟的激烈競爭,習近平總書記反復指出:“近代史上,我國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14]“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對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切實提高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把科技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15]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斗目標,健全國家創新體系,強化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支撐,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在前沿領域乘勢而上、奮勇爭先,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發揮科技創新的引領作用。”[16]
基礎研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只有切實提高基礎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大幅度提高科技創新水平,加快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躍進的步伐,從根本上發揮原始創新在經濟、社會領域的應有貢獻。為此,未來的科技創新工作,要切實提高基礎研究的投入和水平,為理論原創和原始創新提供更堅實的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工作的重心從技術創新躍升為科技創新。為此,科學、技術、創新構成了科技工作的三個核心。在全球貿易爭端中,其表象是核心技術不足,但更本質的是我國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發展的原動力,只有在物理、化學、材料、生物等領域具有更多的原始創新,才能進一步促進我國產業創新的根本提升。[17]為了進一步鼓勵原始創新,產生更多的理論創新,從而提高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應考慮如下措施。
首先,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總量比例僅約5%,與美國等發達國家(15%~20%)相比存在較大差距,也遠低于俄羅斯,亟待提升。
其次,提高基礎研究項目立項水平,深化前沿意識。基礎研究要聚焦“改變未來”和“具有轉型意義”的前沿研究。我國的基礎研究不僅在投資規模上落后于美國,而且在項目遴選方面與之存在更大差距。為此,要對基礎研究乃至具有轉型意義的基礎研究做超前部署。
一是鼓勵大學、科研機構與企業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大學和科研院所是開展基礎研究的主體,要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大學提高基礎研究水平,據此培養大批高端基礎研究人才。[18]基礎研究具有積累性,必須充分發揮老科學家、中青年教師和拔尖創新研究生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學術大師及老科學家的指導作用,形成基礎研究的師承效應。要進一步增加拔尖創新基礎研究班的投入,選拔具有天賦的基礎研究本科及研究生人才。
二是加大國家重點實驗室聯盟建設,加快在若干大學試點國家實驗室的建設,選擇在若干大學建設大科學裝置。組建大規模依托重點高校組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實驗室,積極探索從微觀層面到宏觀層面的理論研究。顯著提高重點實驗室試驗人員的待遇,使之成為基礎研究的重要支撐。
三是在加強基礎研究促進源頭創新的基礎上,實現我國企業技術創新工作在突破性技術創新和顛覆式技術創新的新突破。為此,應以建設世界級創新企業為抓手,培養數十家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流創新企業和數以萬計的技術密集型中小企業,是未來企業創新工作的重點。
我國的科技管理工作必須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以協同創新范式作為科技創新管理的支撐
建設新型國家創新體系,是我國科技強國建設的關鍵。在2018年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加強創新驅動系統能力整合,打通科技和經濟社會發展通道,不斷釋放創新潛能,加速聚集創新要素,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19]“嫦娥四號”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國足跡,既標志著中國科技實力的不斷攀升,更為進一步實現核心技術突破提供了啟示:既有集中攻關的國家能力,也有航天企業、科研人員的自主奮斗,才形成了這場向著月球的豪邁進軍。
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是社會主義的體制優勢,也是在科技創新領域實現超前布局的基礎。不僅是太空探索,在更多基礎和前沿科技領域,國家科技創新能力都是超前布局的保障。比如說,我國敏銳捕捉到人工智能所醞釀的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巨大動能,密集開展了各類人工智能發展部署。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要求,“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20]目前,我國人工智能的論文發表數量與引用率均居世界前列,為其進一步應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實現超前布局,還需要發揮企業和市場的力量。中國持續的創新突破,關鍵在于一批能夠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科技型企業的集群式崛起。我國的移動通信技術從1G的落后、2G的跟隨、3G的突破、4G的并跑,到5G的領先,就是因為通信企業在標準制定、頻譜規劃、技術試驗、基建籌備等多方面作出了超前布局。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經濟優化升級交匯融合,中國的科技企業和世界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完全可以在這次浪潮中實現更多科技突破。
實際上,既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又發揮企業主體和市場調節的作用,才能形成協同創新的合力。這其實也是“發揮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的題中之義。國家集中力量進行基礎研究、攻關重大課題,企業分散決策實現多元嘗試、增加微觀活力,就能形成突破核心技術的強大合力。[21]為此,必須以協同創新的視野進一步完善新型國家創新體系,讓企業創新體系、產業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國家創新體系、全球創新體系協同互動,產生更高附加值的創新成果。[22]
1987年,英國學者Freeman通過研究日本產業發展的經驗,正式提出“國家創新體系”概念,強調了政府對技術創新的有效干預。[23]1997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提出國家創新體系的定義,即“由公共部門和民營部門的各種機構組成的網絡,這些機構的活動和相互作用決定一國擴散知識和技術的能力,并影響國家的創新表現”[24]。丹麥學者Lundvall著重于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研究,特別強調“學習”在創新中的重要性,提出了科技與教育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框架,呼吁重視職業技術教育,積極開發面向學習型經濟的國家創新體系。[25]
2003年前后,我國學術界開始對國家創新體系進行深入研究。國家科技決策和管理部門對相關研究成果高度重視,并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行了三次重要部署。2006年發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是以政府為主導、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各類科技創新主體緊密聯系和有效互動的社會系統。”針對科技強國的戰略要求,在新型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以下應被關注。
一是構建新型的企業創新體系。在新型企業創新體系中,要充分發揮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的戰略互補性、大型企業與中小企業的能力互補性,建設國有民營聯動、大中小企業協同的企業創新體系。首先,積極發揮大型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對于大型央企而言,應積極發揮其在國家戰略性、基礎性、公共性科技創新方面的作用,充分釋放其在高端人才儲備、共性技術平臺建設、集成創新和原始性重大創新方面的較大優勢。例如,通過制度創新進一步激發國有企業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就大型民營企業而言,應充分發揮其在競爭性領域的創新示范作用。其次,進一步扶持中小企業積極實施顛覆性創新。進一步重視民間創新智慧的獲取和吸收,積極運用互聯網平臺,吸收用戶和群眾的創新智慧,并進一步發揮產業技術工人在創新中的作用,實現群智共享、智慧共創。[26]
二是構建包括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等在內的全方位的產業創新體系。加大公共科技能力建設,積極組建行業性高端研發機構和國家級應用研究平臺,努力加強產業工程技術、關鍵技術、顛覆性技術和前沿引領技術的開發。積極探索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努力實現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試制的顯著突破。
三是建設高效協同的區域創新體系。進一步開發具有整合效應的區域創新體系,突出區域創新體系的戰略協同。例如,積極打造北京、上海等區域創新體系,使之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積極加強各區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加強區域創新體系中中介服務體系的建設,特別是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體系、知識產權交易體系、風險投資體系和法律服務體系的建設,為科技創新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
四是構建更為強大的國家創新體系。首先,加強科教融合,培養更多的拔尖創新人才。科技創新強國建設離不開教育強國的人才支撐,人才是實現科技創新強國的根本所在。要高度重視教育創新對于科技強國建設的戰略意義,積極培養具有家國情懷、科技能力、創新品質和人文素養的戰略性科學家、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和企業家。為此,要大力加強社會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力度,大力強化創造力、工程實踐能力的開發和創業精神的培育。[27]其次,進一步加強軍民融合。通過軍民融合創新,推動科技與軍事的融合發展,對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發揮軍事科技對國民產業創新的保障以及支撐作用,具有重大意義。最后,實現科技與金融、貿易等的整合式發展。當前全球價值鏈具有受大規模跨國投資驅動、中間品貿易高增長的特征,且已步入深度結構調整期,突出表現為全球價值鏈發生結構性變化與重構——這對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全球經貿治理乃至世界經濟繁榮穩定都將產生深遠影響。在開放創新時代,要加強和跨國公司的競合,加快建設以中國為主導的新型開放型全球創新體系。依靠技術創新,主動在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中有效實施品牌戰略,打造自主品牌,通過創新推動我國企業深度參與和融入全球價值鏈,提升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
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院院士大會上強調:“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治理,主動發起全球性創新議題,全面提高我國科技創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國際影響力,我國對世界科技創新貢獻率大幅提高,我國成為全球創新版圖中日益重要的一極。”[28]為此,我們必須加快實施科技創新國際化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包容的符合創新規律和創新特征的創新治理新格局,應對共同面臨的挑戰。首先,要牢固樹立科技創新的國際化理念。國際化理念是推進科技合作與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要全面提升我國科技國際化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拓展領導干部全球視野,促進我國科技管理體制機制的國際化發展。其次,要加強國際化人才隊伍建設。以國際化的理念制定政策吸引全球優秀科技人才,聚集全球創新資源,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并在國際競爭中發展壯大。[29]最后,加強國際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具有拓展合作與發展的廣闊空間,可以推動由過去的傳統產業“過剩產能”轉移向科技“新產能”轉移轉變、科技合作“新勢能”等方向發展,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將在其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本文系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項目“新時代我國科技創新的理論和實踐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8ZDL15)
注釋
[1]《為科技事業發展提供堅強政治保證——六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兩院院士大會重要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6月3日,第1版。
[2]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新華網,2013年5月4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5/04/c_115639203.htm。
[3]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 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人民日報》,2015年9月29日,第2版。
[4]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人民日報》,2014年2月26日,第1版。
[5]習近平:《在中國國際友好大會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新華網,2014年5月15日,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15/c_1110712488.htm。
[6]《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2年11月18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4.html。
[7]何星亮:《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網,2017年11月14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114/c1003-29643826.html。
[8][9]習近平:《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求是網,2019年1月3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1/31/c_1124054331.htm。
[10]央視快評:《以“五個振興”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央視網,2018年3月8日,http://news.cctv.com/2018/03/08/ARTIc1xF2PrdQjgC4RGh9ZcN180308.shtml。
[11]許慶瑞:《全面創新管理——理論與實踐》,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年。
[12][22]陳勁:《協同創新》,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13]陳勁、尹西明、梅亮:《整合式創新:基于東方智慧的新興創新范式》,《技術經濟》,2017年第12期,第1~10頁。
[14]習近平:《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人民日報》,2014年6月10日,第2版。
[15]習近平:《提高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 為我國發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人民網,2018年7月13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713/c1024-30146758.html。
[16][19][28]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網,2018年5月28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8/0528/c64094-30019215.html。
[17]陳勁、柳卸林主編:《自主創新與國家強盛——建設中國特色的創新型國家中的若干問題與對策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年。
[18][26][27]陳勁:《關于構建新型國家創新體系的思考》,《中國科學院院刊》,2018年第5期,第479~483頁。
[2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網,2017年10月27日,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21]陳勁:《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人民日報》,2019年3月25日,第9版。
[23][英]弗里曼:《技術政策與經濟運行:來自日本的經驗》,張宇軒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8年。
[24]OECD,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1997.
[25]Lundvall B A.,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Innovation and Interaction Learning. New York: Printer, 1992.
[29]白春禮:《加快科技創新國際化步伐》,《求是》,2013年第10期,第39~40頁。
責 編/張 曉
陳勁,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導,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管理理論、科技政策。主要著作有《科學、技術與創新政策》《協同創新》《創新管理》《企業創新生態系統論》等。
Making Use of Three Advantages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the New Era
Chen Jin
Abstract: From independent innovation to making China an innovative country, and from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to building China into a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power, the three innovation strategies impose new requirements on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In ligh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exposition 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China should further improve the work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perspectives: (1) it must make full use of the 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ake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 model as the guide to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2) it must stimulate people's great enthusiasm and tak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model as the cor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and (3) it must take advantage of the new system of nationwide support and tak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l as the found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innovatio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 management, integrated innovation, original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