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互利,充滿情義——體驗經濟:一種新的利潤增長點
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體驗經濟能夠讓消費者高度參與消費和生產活動,既可以弱化信息不對稱問題,又可以實現企業與消費者的共贏。體驗經濟通過激發企業與消費者的社會偏好、情感因素,可以有效增進雙方之間的信任,從而實現長期合作。當前,體驗經濟作為一種新經濟形式,正在逐步被人們所關注。企業家通過拓展體驗經濟來獲取新的利潤增長點,而消費者在體驗經濟中得到了福利的增加。
體驗經濟能夠讓消費者參與到消費和生產活動中,通過一些助推機制的設計,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增進消費者福利。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體驗農場的機制設計。傳統的蔬菜瓜果市場是農戶在市場上售賣,消費者在市場上購買。而在體驗經濟模式下,農戶借助互聯網和生產基地監控系統對接,讓消費者實時監測蔬菜瓜果的生產過程,大大降低消費者的信息不對稱困擾。這種技術進步是一種標準的助推機制,農戶通過引進網絡技術,構建與消費者之間的信任體系,從而形成長期合作。
體驗經濟讓創新成為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行為,實現了真正的共贏。在傳統商業模式中,產品、服務的研發和創新都是企業自己的事,企業通過市場調研獲得相關的需求信息,并根據這些信息開發適銷對路的產品。企業根據成本節約和生產率提升的要求,研發新技術,推動社會進步。在這整個過程中,消費者并沒有直接參與。而體驗經濟讓消費者參與到具體的消費和生產活動中,消費者可以根據產品和服務的使用體驗,為企業提出改進建議,甚至直接提出產品和服務設計的新思想、新思路,大幅度提高企業的創新效率,降低創新風險。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戲行業。游戲企業通過設置論壇或者專項討論板塊,讓玩家參與體驗討論,并給予其相應的獎勵,激勵玩家參與建議回饋。玩家在討論的過程中,會提出很多有益的設計思路,甚至會提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設計思想,游戲企業可以據此改進產品以及技術,甚至商業模式。
體驗經濟可以有效激發消費者的社會偏好,形成企業和消費者共同承擔社會責任的機制,建立利益共同體。社會成員與生俱來存在社會屬性,這種社會屬性體現在個人的社會偏好上。社會偏好會激發個體的利他、互惠、公平等行為。體驗經濟下,企業可以通過相應的助推機制,有效激發消費者的社會偏好,并使之與企業的社會偏好形成共振,產生社會責任行為。可以說,體驗經濟有助于企業走出唯利是圖的陰霾,構造出一個新的有情有義的組織,獲得良好聲譽。
體驗經濟并不尋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而是側重于長期合作關系的構建,這就要求企業和消費者注重情義。在互聯網時代,體驗經濟盛行,注重情義是非常普遍的。典型的例子就是落后地區的脫貧攻堅問題。在體驗經濟下,可以把扶貧開發和經濟發展聯系起來。貧困地區種植果蔬,發達地區人口去當地旅游購物,并參與當地的果蔬種植。這種經濟模式不僅可以拓展當地產品的市場空間,完善當地的種植技術,而且能夠帶動當地產業的轉型升級,實現多元化發展,幫助當地培育出比較完整的產業鏈。可以說,這一過程是互利互惠的,充滿了情義。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名詞解析:體驗經濟
有學者認為,體驗經濟是服務經濟的延伸,是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之后的第四類經濟類型,強調顧客的感受性滿足,重視消費行為發生時顧客的心理體驗。農業經濟、工業經濟和服務經濟是賣方經濟。它們所有的經濟產出都停留在顧客之外,不與顧客發生關系。而體驗經濟則不然,因為任何一種體驗都是某個人身心體智狀態與那些籌劃事件之間的互動作用的結果,顧客全程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