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淳安千島湖向西,驅車約1400公里,便可到達貴州省黔東南州劍河縣。如今,讓兩個生態環境和發展方式都極為相似的縣,彼此之間心連心的,是深深的對口幫扶情——攜手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齊繪綠水青山小康畫卷。
自2013年開始實施助力劍河縣脫貧攻堅工作后,淳安縣積極響應黨中央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決策部署,高度重視對劍河縣的幫扶工作,特別是去年以來,在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攜手奔小康等方面,給予劍河縣的幫扶力度進一步加大,并圍繞民生改善和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細化落實結對幫扶責任,實現結對幫扶全覆蓋,有效地助推了劍河縣的脫貧攻堅步伐。
以東部之優補西部之短,以先發優勢促后發效應,淳安用真情演繹了一曲對口幫扶的動人樂章。
劍河縣久仰鎮久丟村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性高
攜手決勝脫貧攻堅戰
晚上9點半,剛剛召集開完一個對口幫扶的協調會,淳安縣掛職干部、劍河縣委常委、副縣長姚偉明又開始做第二天下鄉的準備。
走不盡的路,翻不盡的山,作為在扶貧一線攻堅的淳安對口幫扶劍河的前方工作組負責人,姚偉明自去年4月來到劍河后,有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山高谷深的公路上奔波。
劍河縣位于貴州省黔東南州中部,縣域總面積2176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27.58萬人,以苗侗為主的少數民族占人口96%。2014年實施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識別貧困人口7.9萬人,貧困發生率33%,是國家級貧困縣和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截至目前,淳安已結對劍河縣深度貧困村94個,學校44個,醫院15個。在這個被稱為“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苗族女神“仰阿莎”故鄉劍河,全縣13個鄉鎮(街道)幾乎都留下了淳安對口幫扶人的足跡。
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決戰貧困;有一種強大的力量,叫做攜手相牽。
援助教師正在劍河三中授課
“劍河的脫貧攻堅已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關鍵期,淳安將繼續堅定按照兩省、兩市(州)的部署要求,緊盯脫貧攻堅時間表,鞏固深化現有協作體制機制,不斷拓寬協作載體和渠道,讓劍河貧困群眾早日走上脫貧之路。”這是淳安縣委縣政府攜手劍河決勝脫貧攻堅發出的最強音。
3月,淳安組建“援黔扶貧協作攻堅訓練營”,為扶貧攻堅最前線輸送專業“扶貧戰士”;
5月,淳安縣委書記黃海峰帶隊赴劍河縣對接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淳實縣對口辦制定下發了《2019年淳安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和對口合作工作要點的通知》,并召開全縣對口工作部署大會;
6月,淳安縣委常委會再次專題研究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8月,淳安縣·劍河縣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聯席會議在淳安召開……
這是半年來,淳安對劍河加大對口幫扶力度的“大事記”,也是淳安縣委縣政府傾力助推劍河脫貧攻堅步伐的一個縮影。
在淳安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淳安的對口幫扶不斷跑出“加速度”,幫扶項目的進度和質量,都“跑”在了黔東南州的前列。
“淳安的對口幫扶,重點在三個‘聚焦’,就是聚焦農村產業革命,讓‘小蘑菇’撐起‘大扶貧’;聚焦消費扶貧協作,讓‘山里貨’走向‘大市場’;聚焦內生動力激發,全力打響‘勞務品牌’。”姚偉明介紹說,在淳安對口劍河幫扶過程中,“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是一個明顯的特征,每一個落地的項目中、每一筆扶貧資金上、每一位參與扶貧工作的人員,“志智雙扶”貫穿始終。
2天時間,乘車9個小時,行程300余公里,走訪2個鎮3個村4處林下經濟基地,舉辦4場220余名當地脫貧攻堅網格員、林農參加的林業科技培訓。這是淳安縣林業局營林科技站站長、高級工程師唐陸法在劍河脫貧攻堅一線的工作軌跡。
“聽課、評課、講座、交流,這四個動詞,就是這兩天的生活。雖然累著,但很充實。”今年4月,由淳安中學7位教師組成的幫扶小組,遠赴劍河二中開展第三次結對幫扶活動,他們用疲憊沙啞的嗓音,給這座遠在千里之外的學校,留下了一段持久的佳話。“老師,我將永遠珍存您親手寫給我的這份復習方法。”“我們將用您贈送的畫筆,畫出我們美好的明天。”
如此以劍河所需、盡淳安所能,傾力傾情播種脫貧的“火種”的事例舉不勝舉,穿城而過的清水江同樣也見證了東西部攜手脫貧攻堅的決戰決勝之心。
援助醫生給當地居民看診
激活產業發展新動能
清水江畔,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的菌棒生產車間、滅菌車間、培養車間、出菇車間,都是一派繁忙的生產景象。
在接種出口處,54歲的王武興正和工友們不停地將一筐筐制好的菌棒從自動流水線上取下,搬移至另一旁的鐵架子上,如此的搬移動作,王武興每天至少要重復1900余次。
“相比之前的工作,現在離家近了,方便照顧家人,而且工資收入也不錯。”面對需要付出更多體力的工作,原本在浙江溫州一家電器廠工作,現在返鄉就業的王武興面帶微笑地說道。
不過,王武興也許沒想到,他每天看似簡單的重復動作,卻是在為數以萬計的貧困群眾搬運脫貧的新希望。
“現在我們公司是‘一園五基地’,主要以菌棒生產、食用菌栽培、食用菌銷售為主,僅公司用工量就達到了420人左右。”貴州劍榮菌業公司總經理胡光柯介紹說,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由公司負責食用菌菌棒生產、菌棒出菇管理技術指導和產品回收。其中,3000萬棒主要提供給貧困群眾發展林下仿野生菌脫貧增收,并由公司實行保產量、保回收、保價格“三重保底”,消除合作社和農戶發展產業的后顧之憂,把群眾發展食用菌產業風險降到“零”。
食用菌產業正是淳安產業精準幫扶的“支點”。短短一年多時間,淳安累計投入幫扶資金5700余萬元,用于在劍河發展食用菌產業,并帶動總投資3.8億元的劍河縣食用菌產業園項目建成投產,全縣食用菌今年種植規模將超過1.2億棒,預計年產值可達10億元,直接帶動4500名貧困人口就業,人均年增收將達3.6萬元,間接拉動1.8萬名以上貧困戶增收脫貧。
食用菌產業帶動就業提高當地居民收入
“讓‘小蘑菇’撐起‘大扶貧’,淳安成功助力劍河食用菌產業成為撬動脫貧攻堅的新動能。”姚偉明說,如今在劍河的深山和密林中,越來越多的貧困群眾加入到林下仿野生菌種植的行列,并以此告別“貧困”二字。
淳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發展模式,也讓劍河的林下經濟變得豐富多彩起來。
“黃精種植前要先切成有小芽頭、細根的小塊,等切口風干了,沾上一些草木灰再種,并注意密度適中……”去年的初冬時節,“淳六味”林業幫扶項目落地劍河。幾個月后,劍河縣八萬山林場和革東鎮麻栗村林下示范基地內,林間一株株粗壯的嫩芽紛紛破土而出,根莖、種子出苗率達98%以上,這標志著淳安的“林下套種”的中藥材種植模式在劍河取得了成功。
“林下黃精的種植期一般是3年,按照這樣的長勢,預計每畝可以采收干的黃精500公斤,如果是以現在的市場價計算,這6畝黃精的產值可達18萬元。”聽到淳安的林業專家報出這一組數據,在場的劍河林農們的臉上幾乎人人都是喜出望外的表情。
僅今年上半年,淳安就在劍河幫扶建設黃精、前胡、纈草等林下經濟示范基地360余畝,預計將直接帶動貧困戶154戶330人增收脫貧。
貴州省委書記孫志剛就《關于劍河縣發展林下經濟推進產業扶貧的調研報告》批示:劍河縣的做法很好,值得全省推廣。
技術支持小香雞養殖基地
打造對口幫扶新模式
如今,在劍河縣人民醫院的病房里,經常會遇到有操著外地口音的醫生查房,一邊向病人了解病情,一邊不時與身旁充當“翻譯”的其他醫生輕聲交流。
原來他們都來自浙江淳安縣第一人民醫院,一年多時間里,總共有30多名“高精尖”醫療專家,在劍河縣人民醫院以駐點幫扶和掛職等形式進行服務和傳道授業。
“選派專家到鄉鎮衛生院駐點幫扶,教帶一批骨干醫師,使鄉鎮醫生得到更好進修學習,幫助培訓一批管理人員和村衛生員,使貧困山區的衛生健康事業更好得到提升。”日前,又有一個由淳安多家醫療機構相關負責人和專家組成的團隊到劍河,并就基層醫療機構對口幫扶簽訂了更深入廣泛的協議。
就在前不久舉行的淳安與劍河扶貧協作會上,淳安縣委書記黃海峰提出,要深化兩地干部掛職交流、就業創業、產業發展等各領域的合作,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鑒,打造東西部扶貧協作發展升級版。
隨著組團式幫扶、共享式幫扶、師帶徒幫扶等幫扶形式在扶貧扶志扶智中同步推進,東西部產業合作模式、東西部消費扶貧模式、東西部勞務協作模式……,各種幫扶模式也紛紛浮出水面。
今年9月,“劍河農特產品館”在淳安正式開館,這是淳安第一個對口幫扶地區消費扶貧的線下體驗館,也是淳安圍繞“黔貨出山”,突出產品基地建設和銷售體系構建的一個最新動作。
“它主要是以劍河特色產品線下體驗銷售為重點,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平臺’的營銷模式,與貧困戶精準對接,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達到真脫貧、脫真貧的目標。”淳安縣商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在此之前,劍河的食用菌、黃牛肉、小香雞等優質特色農產品通過雷阿哥商城(浙江企業)、千島湖農品館等電商平臺營銷,配送產品進入千島湖農貿市場、單位食堂、商場超市等平臺助銷,并與淳安的農產品一同參展在浙江的各類省、市展會上。
與劍河“黔貨”一同出山的還有外出務工創業的腳步。
去年以來,兩地針對原來勞務協作平臺單一、渠道偏窄、實質性突破較難的問題,淳安主動引入市場力量,通過搭建政府、企業、勞務人員三位一體的協作平臺,并改變傳統就業招聘方式,變“坐等上門”為“主動登門”,變“請人參會”為“專人入戶”,變“集中招聘”為“逐戶見面”,到鄉鎮、村舉辦小型勞務招聘會12場,提供杭州就業崗位1600余個,有組織輸出建檔立卡貧困戶到杭州就業63人,使兩地勞務協作工作取得了明顯突破,并成為黔東南州人社部門向全州推廣的勞務協作新模式。
同時,圍繞“家門口就業”,淳安通過對口幫扶項目、公益性崗位開發、浙商企業招工、扶貧車間建設、致富帶頭人培訓創業等“五位一體”平臺的搭建,幫助850名貧困勞動力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圍繞“訂單式培訓”,淳安開辦了“培訓+就業”訂單式的叉車工培訓班,幫助40名貧困勞動力順利結業并實現就業。
越來越多劍河人因為走出大山,而打開通往美好未來的希望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