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江源頭的10月,景色如畫。行走在綠意盎然的羌州大地,旖旎的鄉村風光令人目不暇接,鋪展出一幅幅秀美長卷。這是美麗寧強的生動樣本,也是生態文明建設久久為功的累累碩果。
近年來,寧強堅持把一江清水送京津、守護“兩江”“兩山”當做第一政治要務,把“生態立縣”確定為“五大發展戰略”之首,守牢生態紅線,嚴防環境風險,奮力譜寫寧強生態文明建設新華章。
精準定位盡享生態紅利
優質的生態環境是寧強最寶貴的財富、最大的后發優勢,也是最響亮的品牌。寧強縣始終堅持生態宜居、綠色循環定位,著力構建以綠色農業為基礎、循環工業為核心、生態旅游為突破的現代產業新體系,努力實現生態環鏡與經濟發展互促共贏。
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寧強縣積極發展生態農業,不斷做強以茶葉、食用菌、中藥材為主的“3+X”主導特色產業,做活林業立體經濟。至目前,全縣累計培育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21個,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400個、家庭農場93個,發展茶葉16.5萬畝、中藥材18.1萬畝、核桃23萬畝,年發展食用菌7500萬袋、獼猴桃7100畝、中蜂養殖7.5萬箱。2018年,固有“陜西明前茶第一支”之稱的“金牛早”牌茶葉榮獲香港國際茶展綠茶亞軍,創下陜西省茶葉參展十次以來首次獲獎紀錄;“巧姑媽牌香菇醬”“羌州牌茶葉”“青木川牌茶葉”被認定為國家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寧強香菇”獲得國家地理標志認證商標。
1
在工業發展上寧強加速轉型升級,著力打造綠色食藥、天然氣等產業集群,工業經濟正由礦產采煉單一型全速向綠色食藥、現代材料、天然氣、清潔能源、健康養生主導產業轉型,全縣電子產品、建材加工業產值增速迅猛,漢水綠夢、天洋制藥、青木食品等綠色企業快速發展。寧強縣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積極引進綠色循環企業和產業項目入園,今年新增入園企業2戶,34戶入園企業投產25戶,產值過億企業6戶。園區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目錄”,2019年上半年實現產值27.26億元,占據全縣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
搶抓高鐵機遇,寧強大力推行全域旅游,積極構建“一城兩區四帶”旅游發展格局,做優唱響“漢水之源、羌族故里”城市名片。立足當地特有的漢源底蘊、古羌風情和自然景觀,該縣統籌推進金灣銀灘、羌族文化產業園等產品開發建設,精心包裝茶藝、儺戲等特色民俗演藝,打造了一批以休閑度假、生態旅游觀光為主的核心旅游景區,逐步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大中小景區串珠成鏈的旅游格局。如今,清幽靈秀的漢水源森林公園、世界級最美天坑禪家巖天坑、世外桃源般的草川子、鴛鴦成湖的二郎壩天湖吸引眾多游客紛至沓來,“雞鳴三省”、國家4A級景區的青木川古鎮更是憑借其豐厚的歷史人文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聲名遠播,引得世人流連忘返、夢魂縈繞。2019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游客304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96億元,分別增長42.92%、45.68%。
綠水青山,不僅成為魅力羌州一張亮麗的“生態名片”,更成為寧強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金山銀山”。
水清林綠,風景這邊獨好
依托四面環山、一水穿城的地理特色,寧強提出了“建成陜甘川毗鄰地區宜人宜居宜游的山水園林城市”目標,持續加大投入傾心打造了一批生態景觀帶,“人在城中、城在景中”的城景融合效益日益凸顯。如今,曲徑通幽、風景如畫的東山公園成為“低碳一族”健身游玩的最佳去處,絢麗蓬勃的格?;ê?、燦若云霞的蘆花灘成為深受喜愛的“網紅打卡地”,在十里桃林來一次春日邂逅,到玉皇觀茶園“偷得浮生半日閑”,安居于此的人們盡享美好生態環境帶來的愜意閑適。
近年來,寧強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積極實施農村垃圾污水處理、廁所革命等亮點工程,加快農村面貌改造提升。2016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8000余萬元,對全縣18個鎮(辦)、102個村(居)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建立農村水源地保護點42處,新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5座、生活垃圾填埋場16座、垃圾壓縮中轉站6座,受益人口達12萬人。目前全縣建成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10個,創建國家級生態鎮1個,省市級生態鎮村59個,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2條。高寨子街道辦肖家壩村創新建設生態大門、茶文化一條街及村史館,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漢源街道辦漢水源村房前屋后種花植樹,就地取材精心設計各種奇石流水景觀,白墻黛瓦、小橋流水,讓來此旅游的人們盡享漢水源頭第一村的詩情畫意。
結合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寧強還大力實施陜南森林化戰略和國土綠化行動,建成漢中市首個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森林公園,全縣森林覆蓋率63%,分別高于全市、全省、全國1.53、19.43、40.87個百分點。兩年爭取資金2.5億元大力實施污染防治、生態保護、退耕還林等環保工程,累計完成營造林10萬畝,完成街道、交通干線及河堤綠化119.7公里,先后實施了長治、丹治工程及生態環境建設等水保重點工程,治理重點小流域75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385.8平方公里,林草覆蓋率提升至84.7%。
(寧強縣委宣傳部:陳捷 劉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