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
2013年秋天,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簡稱“一帶一路”) 倡議,旨在加強沿線國家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實現共同發展繁榮。倡議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截至目前,已有136個國家和30個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195份政府間合作協議。聯合國、二十國集團、亞太經合組織以及其他區域組織將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及其核心理念納入成果文件。“一帶一路”建設有力促進了相關國家的發展,改善了當地民生,為多邊主義和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凝聚了更多共識。同時,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開辟了廣闊前景。
宋志平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在“一帶一路”上合作共贏
6年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從愿景變為現實,豐碩成果惠及全球。截至2018年底,中國企業在24個“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建的82家境外經貿合作區累計投資364.8億美元,入區企業超過4000家,上繳東道國稅費24億美元。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穩步推進,為東道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成為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抓手。“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中國服務”受到越來越多國家歡迎。
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材”)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中國企業“先行軍”之一。近日,中國建材董事長、黨委書記宋志平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講述了“一帶一路”上的企業故事。
“一帶一路”建設的先行軍
要想富,先修路。6年前,“一帶一路”倡議提出時,擺在“一帶一路”很多國家面前的首要問題是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要搞基礎建設、城市建設,自然需要大量用到建筑材料。
“在‘一帶一路’國家,有65%的水泥是由中國建材這一家中國企業提供的。”宋志平說,6年來,中國建材抓住“一帶一路”倡議機遇,在全球建設了360余條水泥生產線、60余條玻璃生產線,全球市場份額超過65%,為當地道路、橋梁等基礎設施打下了堅實基礎。
不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6年前,“一帶一路”相關不少國家缺少水泥,水泥曾經賣到200美元一噸,太貴,而且買不到,而現在“一帶一路”上基本不缺水泥,水泥價格也降到50美元一噸,大大降低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的建設成本。
“縱觀全世界,有沒有一家企業的市場占有率能達到65%的?可以說很少或者是沒有。”宋志平說,“一帶一路”建設給建筑材料公司帶來了重大機遇。這背后有三個重要原因:第一,“一帶一路”國家和中國的經濟承接性特別好。中國改革開放40年所做的事情,恰恰是現在“一帶一路”國家最需要的。比如水泥廠、玻璃廠,西方很多發達國家現在基本不做這些業務,但中國這些年正好在做。第二,中國裝備、技術的性價比非常好。同樣的裝備、同樣的質量,比其他跨國公司要便宜20%~30%,就很有競爭力。第三,中國企業在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中,始終堅持包容、共贏的經營理念,與“一帶一路”國家企業共同發展。
共建“一帶一路”,提供的不僅僅是水泥
在距離埃及首都開羅約120公里的茫茫戈壁中,一座座高大的建筑物分外引人注目。這片占地達5平方公里的建筑群,是埃及貝尼蘇韋夫熟料水泥生產線項目的所在地。該項目于2018年8月建成投產,擁有6條日產量6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是埃及最大的水泥產業集群,同時也是全世界最大規模的水泥生產線項目之一。
在此之前,埃及的水泥大部分依賴進口?,F在,上述水泥生產基地的產量不僅可滿足埃及本國的建設需求,還有望出口至其他國家。
中國企業的到來,讓“一帶一路”不再缺少水泥,而且價格不再昂貴。但“一帶一路”國家缺的不僅僅是水泥,還需要加強能力建設。
宋志平介紹說,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中國建材輸出的不僅是建材,而是從生產線、技術標準到實驗室、大賣場,再到物流、管理的全鏈條。
“曾經有一些誤解,將‘產能合作’理解為‘轉移產能’。實際上,像水泥、鋼鐵,這些大型生產線是轉移不了的,一條大的生產線拆一拆拿出去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合算。”宋志平告訴記者,中國建材“走出去”的都是中高端或高端的產能,沒有低端的產能,也沒有被淘汰、落后的產能,更不存在把二手設備搬出去。
“拿水泥來講,現在全世界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日產5000噸左右的生產線,也有兩三千噸的,但是中國在‘一帶一路’絕大部分建設的是5000噸的生產線,也建設了萬噸生產線。萬噸生產線即使在發達國家,美國、歐洲,都沒有一兩條,中國也只有幾條,但是我們在發展中國家,在‘一帶一路’上,做了十幾條。”宋志平說。
宋志平告訴記者,有一次,埃及政府官員來到中國,到中國建材的工廠參觀,參觀之后這位官員表示“看完以后特別高興”。他說:“我參觀以后,發現你們在埃及做的生產線不比在中國做得水平低,甚至還要高,并不是像有人說的那樣,你們把一些落后的產能轉移出去等等。”
中國企業希望發揮在技術研發、裝備制造、貿易物流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幫助“一帶一路”國家建設基礎設施的同時,加快能力建設。在2020年之前,中國建材計劃在“一帶一路”建成10個建材產業園、10個海外建材倉、10個國際實驗室,開辦100家建材連鎖店,幫助當地管理100家工廠,還要再建設100個水泥廠和玻璃廠的EPC項目。
“我們不光輸出水泥,也不光建生產線,還要提供技術支持,幫助當地提高標準,幫他們建實驗室進行測試。”宋志平介紹說,這種綜合輸出的模式已初顯成效,比如蒙古國和泰國在建的產業園、迪拜的海外倉、埃塞俄比亞的生產線管理以及很多國家開設的建材連鎖店都非常受當地歡迎。
合作共贏,融入當地
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搞產能合作、投資建廠,合作共贏、融入當地是長久發展的重要因素。
宋志平告訴記者,中國建材“走出去”過程中恪守三條原則:
一是為當地發展做貢獻,而不是簡單地擴張。將中國多年來走城市化、工業化之路的經驗,建材裝備的技術與管理,與當地分享。
二是要和當地企業合作,利益共享。比如,中國建材在土耳其EPC項目中,把廠房建設分包給當地企業,同時一些關鍵部件進行全球采購,最終建成土耳其最好的一條水泥生產線,還獲得了當地政府的獎勵。
三是和當地居民友好相處,熱心公益事業。比如,中國建材在贊比亞投資的建材工業園,尚未建設完成,就先投資150萬美元為當地居民建設了現代化的學校和醫院。
2017年6月,宋志平到贊比亞調研,贊比亞副總統當時問道:“宋先生,你們公司為什么要來贊比亞?”當聽到中國建材這三條原則后,這位副總統說道:“我們特別歡迎中資企業來投資,但也擔心自己當地的企業被擠垮,很希望你們能帶領我們企業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中國建材就是要這么做,我們非常高興。”
“過去總說‘競爭是零和游戲’,現在我們全球化協同分工,是互利共贏。”宋志平認為,隨著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中國企業要有擁抱競爭的胸懷,以競爭促發展,相互學習,共同成長。
互利共贏的合作不僅存在于中國企業與當地國家企業之間,同樣也包括與全球領先企業的合作。
宋志平毫不諱言,“我們在整體上有優勢,但在部分關鍵裝備方面,歐洲等其他地區企業仍有優勢。”宋志平說,“我們在‘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全球化過程中,都會和其他國家企業分工合作,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
他舉例說,中國建材和日本三菱共同開發南亞、東南亞市場;與法國施耐德開展技術裝備合作,共同開發非洲市場;與英國企業共同在其他國家建設應用光伏發電的“智慧房屋”;與德國、丹麥、西班牙等國公司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等。
“也就是說,‘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人‘吃獨食’,我們一方面要跟當地的企業合作,另一方面要跟其他跨國公司合作聯合開發。未來我們會繼續完善這一模式,不斷擴大合作范圍。”宋志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