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大化縣溫和村地處廣西喀斯特腹地深山,是少數民族瑤族的聚居村,也是廣西的深度貧困村、廣西自治區政府辦公廳的幫扶村和自治區政府主要領導的掛點幫扶村。該村距離南寧市180公里,距離大化縣城40公里,距離雅龍鄉15公里。全村共有36個自然屯,818戶2986人。受幫扶數年,至2018年初全村仍有貧困戶285戶119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2%。
扎實推進扶貧工作,離不開一個敢做敢為的隊伍。自治區政府辦公廳不忘共產黨人的初心,上下齊心,盡銳出戰,選派精干力量駐點幫扶。駐村工作隊牢記駐村幫扶的使命任務,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群眾,聚焦“兩不愁三保障”“八有一超”和整村脫貧摘帽“十一有一低于”,攻堅克難,加強資金籌措,通過技術引進、培植和推廣,扎實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村屯產業發展,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解困。
摸清貧困家底,制定精準脫貧規劃方案
扎實推進扶貧工作,離不開一項重實際管長遠的規劃。2018年初新一屆駐村工作隊進駐溫和村后,協同村“兩委”干部和當地群眾,堅定不移把決勝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在逐戶摸清家底的基礎上,對溫和村和貧困戶的情況進行全面客觀的研判分析,制定了《溫和村脫貧攻堅三年實施方案(2018-2020)》,按照“一戶一策”的原則,將目標細化、責任實化、措施量化。其中,針對貧困戶的貧困問題,如文化水平低、基本技能和動力缺乏等,駐村工作隊加強“志智雙扶”,通過示范作業分門別類加以指導,逐步增強了貧困戶增產增收、扎實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聚焦產業振興的突破口,因地制宜開發特色產業
一是引進良種飼料玉米和牧草,增加土地收益。過去村民只能種植常規玉米品種,每畝收益僅600元上下。對此,駐村工作隊積極引導農戶改種良種玉米400多畝,畝產增收800多元,實現土地收益倍增;引種優質牧草100多畝,為開發肉牛養殖項目提供原料保障。
二是大力發展肉牛養殖,探索聯建聯養模式。駐村工作隊主動聯系碧桂園廣西區域總部補貼部分資金,購買100頭架子牛分發到62戶農戶家中飼養。但由于分戶散養存在種種局限,工作隊與群眾協商后,首先探索聯建聯養模式,即建設集中養牛場,執行管理員輪流值日喂養,做到進種、防疫、保險、養殖、銷售“五統一”,著力解決群眾散養缺勞力、沒場地、無技術和抵御養殖風險、市場風險能力低的問題。其次,利用殘留飼料和牛糞,發展蚯蚓養殖,再利用牧草和蚯蚓,發展土雞養殖,如今各項目已初步形成扶貧產業鏈。此外,村集體經濟參與經營分紅,確保農戶、村集體、合作社三方獲益。這一模式因技術含量高又便于操作管理,被大化縣政府在大化縣貧困山村全縣推廣。
三是充分利用荒山發展山羊養殖產業。聯合自治區畜牧研究所在溫和村開展生態山羊養殖試點項目,提高山羊養殖效益。目前,養殖50頭山羊以上的農戶達10戶。
四是培育村屯能人,開發特色養殖業。選擇和動員勞動力充足的農戶,根據市場需求養殖竹鼠100多只、豪豬70多只。如今,特色養殖占地少、產值高的示范效應正逐步顯露。
整合社會力量,采取入股方式發展集體經濟
聯合碧桂園廣西區域總部、伊利集團和其他社會力量,資助溫和村發展村屯集體經濟。將財政幫扶的50萬元資金入股大化金蝎酒業公司,25萬元資金入股大化桂通農牧有限公司,25萬元資金入股大化天朗長壽食品有限公司,預計2019年底分別從三家公司獲得分紅1.5萬元,合計4.5萬元,村屯集體經濟空殼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關注民生工程,推進村屯基礎設施建設
一是開通公路和硬化道路。首先,在主要村屯已通砂石路的基礎上,將主要屯級道路加以水泥硬化。其次,硬化弄仍屯至都安縣安寧村的公路,實現溫和村與安寧村的縣界互聯互通,開辟應急通道,防止因經常性山體滑坡而令村民外出交通受阻,如今受益群眾超過5000人。此外,建設完成弄解屯至雅林村的砂石道路,打通溫和村通雅龍鄉的第二通道,構建溫和村外向型通道網絡,促進該村人流、物流、技術流便利化。
二是加快推進家庭水柜建設。喀斯特地貌號稱“三跑地”,即跑水跑土跑肥。溫和村全境一條小溪都沒有,人畜飲水非常困難,全靠建設家庭水柜解決飲水難題。經過政府多年幫扶,溫和村提前完成2019年家庭水柜建設任務,目前全村已竣工26個家庭水柜,僅剩8戶尚未建設。
三是著力落實醫療保障、義務教育保障等公共服務。一方面,新農村醫保動員做到全村覆蓋,參保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力求實現義務教育全覆蓋,共已勸返3名失學輟學適齡青少年兒童。
四是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示范項目。“美麗廣西”鄉村建設是自治區黨委、政府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舉措和重要品牌。駐村工作隊主動協調扶持指標,為弄沖屯、弄溫屯、弄仍屯、弄凳屯、內何屯安裝太陽能路燈。同時,配合縣鄉落實改廚改圈改廁等民生工作,不斷改善群眾居住環境衛生,提高生活質量。
實施移民工程,動員群眾舉家搬遷和外出務工
對于生存條件極差、脫貧成本巨大的貧困戶,采取“拔根”措施加以整治。動員50多戶貧困戶搬遷到大化移民安置點,動員16戶貧困戶到若力屯安置小區并發展養殖產業,一攬子解決“八有一超”問題。此外,組織村民參加中馬欽州產業園務工活動,解決部分貧困人口就業無路、缺乏穩定收入的問題。
經過一年的攻堅克難,溫和村2018年全年實現60戶258人脫貧。但溫和村自然資源稟賦較差,長期積貧積弱。225戶農戶大多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耕地稀缺、勞力不足、教育水平低、勞動技能缺乏等問題而尚未脫貧。有些農戶在讀孩子多達5至7人,有的家庭存在成員殘疾或者長年生病的情況。全村貧困發生率仍然較高,為達成整村脫貧摘帽的要求,仍需補齊較多短板。對照自治區最新核驗標準,村屯方面只有6項指標(通公路、有電用、有電視看、有好的村“兩委”班子、有基本公共服務、有特色產業)達標,仍有6項指標任務沒有完成。不少貧困戶距離“八有一超”中的“一超”,即年人均純收入超過3700元,差距仍然較大。這些問題日積月累,削弱了部分農戶改變現狀、擺脫貧困的心志。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更是硬仗中的硬仗。當前,溫和村的脫貧攻堅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階段。下一步要繼續不忘扶貧初心、牢記攻堅使命,按照中央和自治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總要求,繼續聚焦產業振興這一脫貧奔康的突破口,大力推進牧草、肉牛、豪豬、竹鼠、山羊等種養項目向產業化深度延伸。同時,積極發展農業保險,提升農民保險意識,建立農村信貸保險保障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健康持續發展和農民穩定增收。抓住脫貧質量這個關鍵,時間無論有多緊,任務無論有多重,進度都要服從質量。摘帽不摘政策,構建防范返貧長效機制和動態跟蹤實時預警機制,讓脫貧成效真正獲得群眾認同,經得起歷史和實踐的檢驗。
【本文作者為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業務處處長】
責編:楊 陽 / 臧雪文(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