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用“四個一”闡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并要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加快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保持戰略定力,就要知行合一,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協同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控制要素,在促進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家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修復水生態系統,既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基礎性工作,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當務之急。
修復水生態,必須堅持問題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就治水而言,經過持續多年治理,我們用改革措施解決了一批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水問題。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美好環境的渴望也越來越強烈,舊的問題尚未徹底解決,新的問題又產生了。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水資源短缺、水生態損害、水環境污染等問題在江蘇都有所表現,這些問題是當前江蘇水治理面臨的主要問題,也是需要重點突破的難點問題。一是水環境污染較重。江蘇地處東部發達地區,人口密度高、產業集聚度高、污染排放強度高,單位國土面積污染物排放量大大超過全國平均值,加之江蘇地勢低平,境內河湖成網,水動力不足、自凈能力弱,導致河湖水污染較為嚴重。當前,江蘇全省水環境質量總體處于輕度污染。二是水生態損害較重。受不同發展階段的發展理念影響,在過去一段時期,河湖資源過度開發利用,一些河湖被侵占、甚至被填埋,一些區域水系連通性較差,不僅影響行洪排澇供水,而且導致水環境承載能力下降、水生態系統功能退化、水生生物多樣性降低,這些也是江蘇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必須破解的難題。三是水災害隱患較重。江蘇地處江淮流域下游,10.72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承載著上游200萬平方公里流域的洪水下泄,汛期80%的國土面積處于洪水威脅之下,特別是隨著上中游省份治水力度的持續加大,流域造峰時間更短、泄洪流量更大,加之局部極端性氣候災害趨強增多,防洪除澇壓力仍很大。洪澇水旱災害,仍然是影響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威脅。
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核心是要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修復水生態,就是要堅持問題導向,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調整人的行為、修復人水關系,做到知行合一,構建人水和諧的良好格局。
修復水生態,必須強化系統思維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必須遵循生態系統內在的機理和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增強針對性、系統性、長效性。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的目標要求和“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江蘇以全面推行河湖長制為契機,研究提出生態河湖行動計劃,成為在全國較早開展河湖水生態保護修復的省份。通過對河湖水生態系統實施整體保護、綜合治理、系統修復,實現由“疾病治療”向“健康管理”的重大轉變。
一方面,堅決護好“盆”里的水。按照中央全面推行河湖長制部署,江蘇全面構建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責任體系,充分發揮河湖長這一特殊身份在水治理中的統領作用,堅決打贏碧水保衛戰。第一,打造清潔的水。實施生態優先,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截污納管,提高污水收集處理率;實施清淤疏浚,提高水環境質量。近兩年江蘇國考水功能區達標率提升了6.7個百分點、國考水質斷面優III比例提升了7.7個百分點,均超過國考目標。第二,打造靈動的水。完善跨流域、跨區域調配水工程體系,實施水系連通工程,促進水體流動,實現長江與淮河、太湖之間的互調互濟;實施退圩還湖工程,恢復92平方公里自由水面;建成47個省級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實現清水長流。第三,打造安全的水。完成101個城市飲用水源地達標創建,縣級以上城市基本實現“雙源供水”,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強化水源地長效管護,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
另一方面,堅決管好盛水的“盆”。江蘇率先全面建立河湖長制,全面實現了由“見河長、見湖長”到“見行動、見成效”的實質性轉變。省級河湖長帶頭巡河巡湖,帶動全省5.7萬名河湖長履職盡責,全省河湖健康惡化狀況得到遏制并不斷好轉。第一,嚴管河湖水域空間紅線。率先完成河湖和水利工程管理范圍劃定,5.8萬千米的管理范圍線坐標上圖,范圍明確、權屬清晰、責任落實的河湖管護責任體系基本完成構建。率先開展河湖亂占亂建亂排“三亂”專項整治,率先啟動河湖違法建設和違法圈圩的“兩違”整治,逐步修復河湖生態,系統保護河湖綜合功能。常態化開展河湖遙感監測與巡查檢查,強化涉河建設項目監管,及時發現并查處各類違法行為。長江采砂秩序總體可控,洪澤湖、駱馬湖禁采實現非法采砂船和非法采砂行為“雙清零”。第二,嚴控河湖資源開發上限。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優先通過水資源節約保護,實現水資源供給保障,全省萬元GDP和工業增加值水耗均達到國控目標,年度用水總量穩定在500億立方米以內,國務院考核連續2年全國第一、連續5年蟬聯優秀。率先劃定地下水位紅線,蘇錫常地區實現全面禁采,其它地區逐步壓采,地下水位普遍回升。加強岸線資源集約節約利用,開展河湖岸線保護規劃編制;制定長江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加強長江岸線及洲島岸線開發總量控制,完成長江干流1749個開發利用項目登記和信息入庫,推進違法違規利用項目清理整治,逐步恢復增加生態岸線。第三,嚴守河湖水生態底線。全覆蓋監測規模以上排污口,全面排查規模以下排污口,分類整改違規設置排污口。推廣江陰市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建設經驗,指導沿江地區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建設30處、30千米長的生態隔離帶。江蘇全省河湖圍網養殖規模大幅減小,太湖全湖實現禁止圍網養殖。9個設區市建成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試點數量全國第一,試點經驗全國推廣;累計建成國家級水利風景區58家、水美鄉村1615個、美麗庫區·幸福家園115個。據對32條流域性河道、11個主要湖泊的調查,省內公眾對水生態環境的滿意度逐年提升。
修復水生態,必須實施重點突破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重點突破和整體推進作為工作方式,切實把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抓緊抓好。就治水而言,就是要針對人民群眾最關心、要求最迫切的現實水問題,把治理水污染作為突破口,實施重點突破,讓河湖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確保人民群眾喝上安全放心的水。
一方面,要抓住“找準病根”這個要害。河湖水污染,表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源頭在于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和不適宜的生產生活方式。江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導向,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生活方式轉變,加快解決水環境承載力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強化水、土壤污染防治,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實現江蘇水環境的盡快好轉,關鍵要在精準治污上發力。目前,氮、磷和耗氧有機物是江蘇水體污染的主要因子,必須強化生活污染、工業排污和農業化肥等的治理,把減氮降磷作為主攻方向,按照綠色發展要求,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動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綠色低碳轉變。
另一方面,要抓緊“河湖長發力”這個關鍵。水污染治理是系統性工程,涉及多主體、多部門、多區域,治理難度大、任務重,必須充分發揮河湖長的主導作用、推進河湖長“實職化”,通過河湖長“任期目標化”,進一步壓實河湖長責任。2019年5月,江蘇省委、省政府發布了《江蘇省總河長令》,部署在全省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就是要通過河湖長發力,加快解決水污染問題。總河長令強調,要堅持河湖長總抓與部門負責相結合,突出抓好水功能區達標整治、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強化河湖水域和岸線保護,加快河湖違法圈圩和違法建設專項整治,維護河湖生態健康。總河長令指出,要全力推進“一河(湖)一策”落地落實,以工業污染、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和河道污泥治理為重點,強化上下游共治、左右岸同治,把工作重心從治標轉向治本;把河湖水質達標、違法圈圩和違法建設專項整治作為河湖長工作重點,力爭通過河湖長發力,全面清理影響行洪安全和水生態、水環境的各類經濟活動,從根子上解決突出水問題。
責編/潘旺旺 美編/于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