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消費觀念、婚育觀念,到社會參與觀念、家國情懷,正在發生變革——
本文關鍵詞
何謂“社會代”
20世紀50年代,德國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等人提出“社會代”概念。“社會代”是指因重大歷史事件影響而形成獨特社會性格并對后續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同齡群體。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社會變遷跨越了其他國家歷經百年的變化,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加上獨生子女政策的實施、教育的迅猛擴張、互聯網普及和人口流動大潮,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中國新生代,就是深受重大社會歷史變遷影響又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代”。(如輝)
改革開放后出生的中國新生代,是深受重大社會歷史變遷影響又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社會代”。中國新生代所引領的價值觀變遷不僅僅是漸進式的“靜悄悄的革命”,更是一場聲勢浩大、引人注目的變革。
消費觀念和行為的快速轉變推進傳統消費模式轉型
中國新生代與前輩價值觀及行為差異表現得最為突出也最引人爭議的一個方面是消費觀念和行為。十幾年前,當50后、60后和70后是消費主流人群時,中國家庭經濟行為最突出的一個特征是因注重“預防性儲蓄”而約束當下消費,以至于經濟專家們認為需要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當80后進入消費市場時,則開始出現“月光族”,貸款購房的“房奴”和貸款購車行為逐步流行;現今,90后成為了消費市場的新寵兒,00后也正在消費市場中崛起,雖然大多數90后和00后還在上學讀書沒有收入,或即使打工掙錢也所獲不多,但他們的一些超前消費行為吸引著商家的眼球和大眾媒體的熱議。
80后之前的幾代人大多難以接受貸款消費,認為有錢才能消費,甚至掙了錢先存錢再消費才是節儉持家的良好品德。新生代所崇尚的則是先消費再掙錢還債的消費模式。貸款購房是80后的普遍選擇 (雖然這在某種意義上是投資行為而非單純的消費行為) ,隨后,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購買汽車等大件昂貴耐用品的行為逐步盛行;90后和00后則開始把貸款消費和分期付款運用于日常消費。超前消費在新生代中的90后和00后中蔓延,中國人從保守消費到超前消費的轉變就發生在十多年間的幾代人身上。十年前經濟專家認為中國人過高的儲蓄率和過低的消費率會削弱經濟增長動力,而現今人們則在擔心青年群體快速增長的消費率會導致過度消費和因個人及家庭負債率高而引發金融風險。
伴隨經濟增長、生活水平提高而來的消費社會興起是促使超前消費行為流行的一個重要動力,但同時,價值觀念變遷是導致消費行為轉變的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滿足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時,新生代更加注重休閑娛樂消費以及精神、文化層面的體驗。2017年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有關家庭消費支出方面的數據反映了這種變化趨勢,80后和90后在文化、娛樂、旅游支出和衣著支出上大大高于70后、60后和50后,同時在通訊支出上也遠多于前輩群體。在物質生活日漸富裕的環境中成長的新生代對于生活有了更多元化的、非物質性的追求,這也成為我國消費需求升級、產業結構轉型的推動力。
社會寬容度的明顯提高推動新婚戀觀興起
改革開放不僅使人們的經濟行為和消費觀念發生變化,同時也松動了傳統的社會倫理規范。中國社會在開放的過程中變得更加多元化,個人自主選擇的空間逐步擴大,一些新的社會現象和小眾群體的另類行為開始出現,常常引發社會爭議,甚至導致矛盾沖突。這是所有現代社會所不能避免的,尤其是在社會快速變遷的時期,新事物、新觀念、新行為層出不窮,而人們對新事物特別是異類行為的寬容度也體現了價值觀變遷。
改革開放大潮給中國社會帶來許多新生事物,其中不乏一些與傳統倫理規范相左、在以往被人們認為大逆不道的行為和觀念;相較于前輩群體,新生代成員對這類社會現象表現出更高的寬容度。2017年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數據顯示,社會寬容度總體變化趨勢呈現為越年輕的代際群體寬容度越高,80后和90后的社會寬容度增長更是明顯,如對于婚前同居和同性戀的寬容度提高幅度特別大,90后則對艾滋病患者和不同宗教信仰者的寬容度上升幅度較大。社會寬容度的提高為個人生活的選擇創造了自由空間,給予新生代成員嘗試新的行為方式、新的生活理念的機會,同時也推進了社會倫理觀念的變遷。在這一方面,新生代的邁進速度最快、也最讓老一代人瞠目結舌的行為表現在婚戀和性觀念領域。改革開放前,甚至在改革開放的最初二十年,婚前性行為和婚前同居都被認為是不能接受的羞恥行為,即使現今也只有約30%的40后和50后以及約40%的60后能接受婚前同居,而80后和90后中則有70%的人接受婚前同居,婚前性行為更是被普遍認同。婚戀和性觀念的代際差異經常引發青年一代與老一代人的矛盾沖突,“剩女”現象以及不斷增長的大齡青年“不婚”現象讓父母們擔憂,而“父母逼婚”又導致了青年人的“婚戀焦慮”。生育觀念的轉變速度同樣讓人吃驚,傳統中國的生育觀是多子多福,為此,政府實施計劃生育政策以控制人口增長,但“獨生子女”政策改為“二孩”政策后,人們卻發現80后和90后大多不愿意生育二孩。總而言之,新生代所推動的社會寬容度增長和新婚戀觀的興起,代表著中國社會日益走向開放、自由,個人的自主性得到更多的尊重。
社會參與的逐步增長促進社會共治共享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基本物質需求得到保障,人們轉而越來越關注社會公共事務,社會參與普遍提高。作為互聯網的一代和高文化素質的一代,中國新生代的社會參與意愿明顯高于前輩群體,2017年中國社會狀況調查數據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點:新生代對社會政治事務的關注度明顯高于前輩群體,80后和90后中“經常瀏覽網上政治新聞”者的比例較之70后及之前的代際群體有大幅度提升,90后“與他人或網友討論政治問題”的比例則上升幅度驚人;同時,新生代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和志愿者活動的比例較之前輩也有明顯提高,特別是90后的參與度提升較大。目前,我國社會組織的參與度普遍不高,但90后人群參與“文體娛樂等聯誼組織”和“民間社團”的比例較之前輩群體有明顯提高。新生代對于文化類社會組織或非正式組織的參與熱情不斷高漲,90后和00后青少年的文化參與幾乎“撐起中國文化市場的半壁江山”。
由于互聯網在新生代群體中高度普及并在其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新生代的社會參與往往與社交媒體緊密聯系。一些基于社交媒體而形成的特定人群、特定關注點的網上社交圈,實際上成為了新型的、低成本的、非正式的社會組織,為新生代提供了社會參與的平臺,比如校友群、家長群和同行/同事群等。越來越多的80后和90后上了大學,大學校友微信群和朋友圈在新生代中十分活躍、普及率較高,成為青年人社會交往、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共議公共事務、參與社會事務的非正式渠道。同行/同事微信群和朋友圈也發揮著同樣的作用,雖然主要是服務于工作業務,但也強化了人際互動、信息傳播,成為社會參與的輔助渠道。近年來,隨著大多數80后成為父母,90后也開始生兒育女,80后和90后的家長微信群、朋友圈十分活躍,在涉及教育和青少年成長環境等公共事務方面發出不同聲音,成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改進公共服務質量的有效推動力量。
在中國崛起、走向世界的進程中提升文化自信
在中國新生代的成長歷程中,全球化與中國崛起也是產生深遠影響的重大歷史事件,并因此而形成了他們的“家國情懷”。改革開放40年使中國脫離了貧窮、落后國家的行列,成為快速發展的新興經濟體大國,經濟體量排名世界第二,國家位置從世界的邊陲走向了世界的中心。中國的新生代見證了這一過程,或者說他們隨著這一過程成長,并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他們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中國的定位。隨后90后新生代的全球化歷程不僅伴隨著中國制造走向世界,而且開始了中國留學生、中國游客、中國消費者和中國投資者的走向世界,中國成為了真正的世界大國,新生代的大國心態進一步發展。
伴隨全球化與中國崛起而成長的中國新生代形成了更加開放和自信的世界價值觀。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生活及價值觀追蹤調查中有一個提問:“身為一個中國人,您感到自豪嗎?”90后大學生的回答充分體現了他們的自豪感,41.1%和43.5%的大學生選擇了“非常自豪”和“自豪”,14.3%感覺“一般”,僅有0.8%和0.3%選擇“不自豪”和“非常不自豪”。這種自豪感最強烈地表現在文化方面,90后大學生對于國家成就最自豪的方面是“悠久的中國歷史”及“文化和藝術”,其次是“經濟成就”和“科學成就”。
國家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激勵起中國新生代的“民族復興大任”。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目標,并在十九大報告中要求“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國新生代正在成為實現中國夢的擔當者。中國新生代的中國夢不僅僅是“個人發展與生活幸福”,他們所追求的中國夢最核心的內涵是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