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深刻理解穩中求進的新時代內涵

【摘要】穩中求進是各項經濟工作的重要指導原則。今天,我們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穩中求進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穩中求進是新時代我國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既是開展當前經濟工作的先決條件,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其豐富的內涵,必須要準確地加以把握,我們應當知曉“穩住經濟運行是穩的重點”“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是進的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關鍵是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

【關鍵詞】穩中求進 新時代 全面深化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3.1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0.002

穩中求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工作中,穩中求進是重要的原則和方法論;從全局看,穩中求進也是現階段各領域工作的重要要求。2016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這一重要論斷,將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上升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是對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的深刻總結,從而為“穩中求進”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深刻理解穩中求進的新時代內涵

穩中求進是我們國家長期堅持的工作方針。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國內國外環境和形勢的變化,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具有了新的時代特征與深刻內涵。早在2014年1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就在中共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談到:“穩的重點要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進的重點是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穩和進有機統一、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深化改革開放和經濟結構調整創造穩定的宏觀環境。要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預期和新的動力。”在此之后,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的中央經濟會議中,又對“穩”與“進”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進一步的闡釋:“穩是主基調,穩是大局,在穩的前提下要在關鍵領域有所進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奮發有為。”2017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不僅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2017年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再一次重申:“要更好把握穩和進的關系,穩是主基調,要在保持大局穩定的前提下謀進。穩中求進不是無所作為,不是強力維穩、機械求穩,而是要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有所作為,恰到好處,把握好平衡,把握好時機,把握好度。”[1]可以看到,這些重要論斷對“穩”和“進”的內涵及相互之間的關系作出了十分精辟的論述,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穩中求進的新時代內涵。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當前開展經濟工作的先決條件,同時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對其豐富的內涵,必須要加以準確把握。在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中,穩是積極的穩、進取的穩,在穩的大前提下,實現進一步推進深化改革、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善民生等既定任務。穩中求進,穩是一切工作的基礎,是最大的前提;進是努力奮斗的目標,是發展的大趨勢。只有確保穩定的大局,才能以更加有效的方式持久地推動各項事業的前進;唯有具備前進的動能和效果,才能凝聚力量同心同向,在更高的水平保持穩定。穩與進既相互辯證又相輔相成,兩者在相互影響的同時相得益彰。在實際工作中,要運用好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底線思維,抓住穩的著力點,找準進的切入點,在確保穩定的前提之下突出重點,力爭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突破,奮發有為,向發展的新境界邁進。

穩住經濟運行是穩的重點。目前正處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過程中,存在較大的經濟增速換擋、增速下行的壓力,因此不能簡單地將“穩住經濟運行”機械地理解為穩增速。“穩住經濟運行”的工作目標并不與在適度的范圍內下調經濟增速、在合理的區間內浮動經濟指標相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經濟基數和總量大、資源環境壓力大等現實因素影響下,我們主動對經濟增速進行適度下調符合經濟規律和事物的客觀發展。從黨的十八大后公布的歷年經濟數據中可以看到,2013年到2018年我國經濟增速的預期是從7.5%逐步下調至6.5%,對經濟增長的預期下降了1%;而從現實數據來看,2013年至2018年國內經濟增速從7.8%下降到6.6%,下降幅度為1.2%,基本符合預期。在這個過程中,經濟社會發展不僅沒有因為經濟增速的減緩而出現大幅的波動,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反而得到顯著提升,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實現了就業增加、環境改善等目標。從現實中可以看到,“穩住經濟運行”的內涵并非簡單機械地維持經濟增長,也不意味著經濟增速需要達到某個水平不能下調,而是需要確保經濟在一個合理區間運行,以經濟增長的速度適度下調換取經濟發展的平穩、經濟質量的提升以及經濟效益的增加。[2]

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是進的目標。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部署下,如何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就成為“進”的關鍵。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明確指出:“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雖然有周期性、總量性因素,但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導致經濟循環不暢。”這些結構性失衡,突出表現在產業結構不合理、實體經濟內部供需結構失衡、金融與實體經濟失衡、金融內部結構失衡、區域經濟發展失衡等多方面。深化改革開放和調整結構,就要把“進”的重點放在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力爭在結構優化上有新的突破。

堅持穩中求進的關鍵是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

2018年7月,在兩次研究分析經濟形勢、部署經濟工作的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強調穩中求進要做好“六個穩”,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從當前形勢看,這“六個穩”既是經濟運行過程中受國內外環境變化影響而產生諸多不確定性的應對方針和政策,也是新形勢下應對新挑戰的戰略定力體現。

穩增長的重點工作是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當前,中美貿易戰進入戰略僵持階段,美國加征關稅和針對性地對我國高科技企業斷供,給我國外貿運行帶來了新問題和新挑戰,國際貿易環境發生了復雜深刻的變化,中國商品既面臨出口份額繼續擴大的“天花板”,也面臨進口高科技產品的“卡脖子”問題,中美貿易爭端的解決具有長期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國際貿易環境和形勢不容樂觀,穩外貿對于穩增長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和艱難程度顯而易見。

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證明,外資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能夠帶來新的大量的投資,引進外資還能夠將先進的技術、企業管理方式帶入國內,使我國在國際市場上的比較優勢得以發揮,在擴展了國內以及境外市場的同時,也極大地促進了國內就業的增加,對我國的經濟發展、民生改善和社會穩定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前,穩外資的形勢和任務嚴峻,一方面,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大幅度減稅,吸引制造業回流美國和西方國家,推進“再工業化”;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加增關稅,可能導致一些在中國生產、產品銷售市場是美國的跨國公司搬離中國,在這個大背景下,穩外資的難度和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穩投資是有效擴大內需,保持經濟增長的基礎。近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年回落,特別是民間投資增速下降明顯,這是由追求高質量發展轉變為對投資增速踩剎車導致的,一方面表明當前的經濟增長已開始逐步擺脫對投資的過分依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社會投資信心不足,投資意愿和能力逐年下降。從發展階段看,高基數決定了基建投資增速勢必逐漸放緩。從經濟增長方式轉換的過程來看,比起傳統的依靠資本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經濟發展將更多地依靠技術、人力資本要素,極大地減少對資本的依賴。

毫無疑問,投資增速的下降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要求,但在短期內由投資增速的放緩所造成的沖擊也需要引起關注,因為投資增速放緩的速度和幅度如果超出了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將加劇經濟波動。當前經濟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在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穩投資、擴內需在穩中有變的經濟運行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在當前形勢下做好穩投資工作,對于穩定經濟增長具有關鍵作用,特別是需要通過穩投資防止內需不足,通過正確引導投資促進供給結構的優化,這將有助于提升我國經濟的長期綜合競爭實力。

促改革就是用改革創新的辦法來穩外資、穩投資、穩外貿。穩外貿的關鍵,在于通過改革,進一步提升貿易便利化的水平。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貨物報關單填制規范》于2018年8月1日正式實施,這是我國海關為應對復雜的外貿形勢,為服務外貿企業、優化營商環境而出臺的一項重要舉措。此外,加快外貿出口企業的退稅周期也是促進“貿易便利化”的方式之一,這將使企業能夠以更快捷的方式和更低的成本獲得融資保障,從政策上加強對外貿企業信用擔保的支持力度。

穩外資需要深化政府“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營商環境是一個地區、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軟實力。優化營商環境就是解放生產力、提高綜合競爭力。從世界銀行發布的《2018年營商環境報告》中可以看到,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全球190個經濟體的營商環境評價中卻僅僅排在第78位。而這第78位的排名,還是以中國的北京和上海兩個比較發達的城市指標參與評價,由此可見,無論是從北京和上海來看,還是從全國來看,優化營商環境任重道遠。要從全局和全球競爭視角充分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穩外資的戰略意義,糾正和防止那種認為“中國綜合國力增強了、不差錢了,就不需要外資了”等錯誤認識。要認真研究和解決外國投資者的合理關切,進一步營造公開透明的法律政策環境、高效廉潔的行政環境、平等競爭的市場環境,既要推動落實擴大開放、大幅放寬市場準入的重大舉措,又要通過制度創新,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保護在華外資企業合法權益,充分發揮兩個負面清單的作用,在知識產權、政府采購、產業優惠政策等方面保障外資參與公平競爭,爭取吸引更多的外資。

穩投資的關鍵是聚焦經濟發展和社會民生的重點領域,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補足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短板,突出重點精準發力。同時,在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變的階段,穩投資需要具備定力,不能單純地為推高投資增速和經濟增速而投資,而是需要拉動有效投資,實現穩增長、防風險和惠民生的多重目標。投資的方向,應當聚焦于黨的十九大明確的重點建設任務,聚焦于已納入建設規劃的重大工程,聚焦于有益于補足社會經濟發展短板的有效投資,并確保取得長期的投資收益。

穩投資要深挖投資潛力,重在通過改革創新激活民間投資。民間投資是全社會投資的主體和主力,歷史數據顯示,我國民間投資占全部投資的比重約為60%左右,對全部投資增長的貢獻率達80%。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激活民間投資事關經濟穩中求進的大局。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充分調動各類微觀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做好經濟工作中的基礎性、根本性和全局性工作。要按照“平等待遇、開放領域、引導產業、調整結構、創新服務”的思路,切實消除非公有制經濟特別是民營經濟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形成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兩翼齊飛”,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外國資本“三資聯動”,努力破除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取消對民企的各種投資限制,形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投資發展格局。

調結構是一項長期性、戰略性任務,必須常抓不懈。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問題和矛盾,因此,我們時刻不能放松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步伐。我們強調穩增長的增長不是在過去的經濟結構基礎上的增長,而是在調整和優化經濟結構基礎上的增長,穩增長要注意優化投資結構、優化外資結構、優化外貿結構,在新增投資中要注重投資的質量、效益和科技含量,通過優化增量來調整存量,通過調整存量來為優質的投資增量騰出空間,即通過所謂的“騰籠換鳥”,來優化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

穩外貿重在優化外貿結構,調整外貿增長方式,而優化外貿結構需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從根本上看,外貿結構不合理、質量和效益不高,是由國內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因此,從長遠發展上看,必須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為穩外貿提供強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高質量的產業結構,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由“規模擴張”向“質量提高”轉變。舊有的全球價值鏈已逐漸演變至全球創新鏈的新階段。在這個過程中,外貿領域應當朝更加注重創新驅動的高水平方向發展。過去的“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發展模式需要進一步升級為“主動融入-創新引領”這一更加開放積極的發展模式,通過發展模式的升級促進勞動效率的提高和產品品質的提升,不斷擴大和滿足國際市場的中高端需求,以確保“穩外貿”的目標的實現。要加快外貿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國內產業和外貿結構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探索創新外貿新模式、新業態,加快外經貿發展動能轉換,推動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融合發展、雙向投資貿易協調聯動,集聚催生新的外貿發展動能。要進一步創新跨境電商管理服務模式,對海外倉、市場采購等新的貿易業態應當大膽嘗試,通過建立并完善相關數字系統,將海外倉等新型業態以數據化和可視化的方式進行運營和監管,構建新型“內外貿一體化”體系,努力實現貿易供給模式的不斷創新。

惠民生的關鍵和重點就是穩就業。當前,在中美貿易戰沒有緩解的大環境下,一些外貿企業由于美國加增關稅而面臨停產歇業,就業形式嚴峻。穩就業是人民群眾最為關切的問題,就業問題事關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是最大的民生。當前實施的有效宏觀調控的重要目標之一就是保障充分就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就業“穩定器”在經濟增速趨緩、經濟結構性調整關鍵時期的重要作用得以突顯。在經濟驅動力逐步由投資和出口轉為擴大內需之時,保證充分就業能確保人民有充足的收入水平和消費能力。唯有老百姓安居樂業、收入穩定,社會才能和諧穩定。由于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加、國內產業結構調整的時間節點變化以及影響就業形勢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穩定就業的壓力。因此,穩就業需要各地方和各部門重點關注,優先從政策上予以保障和落實到位。為保持就業穩定、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7個部門在2018年7月聯合發布了《關于大力發展實體經濟積極穩定和促進就業的指導意見》。意見提出:“將加快建設實體經濟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大力發展實體經濟,著力穩定和促進就業。”與此同時,作為我國人力資源要素市場領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規,《人力資源市場暫行條例》自2018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經濟高質量向前發展,這些對就業利好的政策和舉措的出臺實施,使勞動者能夠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創業機會。

穩就業不僅需要各領域各部門全面系統地協調,更需要經濟和社會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推進,最終實現充分就業與經濟發展的雙向良性互動。因此我們做好穩就業的工作,既要應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就業沖擊,進一步加強對就業的監測和保障,也要大力促進高校應屆畢業生、農村轉移勞動力等群體的就業,加強對這些重點群體的職業培訓,提供與就業相配套的公共服務,以確保就業局勢總體平穩。

穩就業需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毫無疑問,經濟領域所有的要素投入中,人是最活躍的、最關鍵的要素。發揮人才的主觀能動性,需要不斷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保障人才個人的財產權益,保護人才創造的知識產權,對人才予以充分地尊重,最大限度地激發人才的創造活力。各地各部門應出臺相應的政策,鼓勵人才通過創新創業不斷累積物質財富,同時引導人才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個人的精神追求同創新創造相結合,以人的活力推動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防風險特別是防范金融領域的重大風險是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的重點工作。當前穩定金融運行不僅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的需要,還是振興實體經濟的需要。穩金融的重點任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要維護金融安全,保障金融體系穩定運行;另一方面金融要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服務保障。對此,在2019年2月22日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需要。金融是經濟的核心抓手,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我們要深化對金融本質和規律的認識,立足中國實際,走出中國特色金融發展的道路。”[3]歸根結底,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主要作用應當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這不僅是金融的宗旨,更是有效防范抵御金融風險的關鍵核心。如果對金融業過度攫取資源、擠占實體經濟發展空間聽之任之,即便金融業在短期內能夠獲得超額利潤,最終也將失去發展的根基和土壤,喪失發展的源動力,并有極大可能造成對社會經濟產生嚴重沖擊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4]我國金融業較為突出地表現出大而不強的問題,金融體系的安全性、穩健性,金融產品的多樣性以及金融服務對大眾需求的滿足性與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較大的差距。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普遍反映融資難、融資成本高、抗風險能力弱,這些問題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可以看到,企業對金融服務的渴求和現有金融體系供給不足已經成為當前經濟領域的主要矛盾之一。[5]

因此,穩金融的大原則和大方針,便是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從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始終在于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要從更高的高度認識到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重要性。[6]此外,需要將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對重點領域風險盡早防范化解,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下大力氣不斷完善金融安全防線以及對風險的應急處置機制。在市場準入、早期干預和處置退出三個階段對暴露或者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和應對,將風險防控的每一道關把控好,同時還需建立健全金融風險責任擔當機制,采取多種手段全面保障金融市場穩健運行。[7]

保穩定的工作重點是穩預期。當前,保穩定涉及的領域很多,但重點工作是穩預期,這是因為,在中美貿易戰長期性和復雜性,以及外部環境變化不確定性增多的大背景下,穩定各方面預期,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應該是戰勝當前困難的關鍵所在。

穩預期的工作重點,就是要使各市場主體對政策穩定和經濟前景充滿信心。做好經濟工作,需要特別注重預期管理,穩定的預期可以轉化為良性的經濟行為。“穩預期”的核心是穩信心。從本質上來看,預期就是對未來的判斷,具有穩定的預期才能確保市場主體經濟行為長期的連貫和持續,才能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才能為全社會打下堅實的信心基礎。黨和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體現之一,就是在能夠有效管理預期的同時科學引導預期。宏觀調控的實質,就是一種預期管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即要求實現社會預期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促進和良性循環。

“穩預期”不是被動應付、不作為或做表面文章,而是政府要不斷提高管理經濟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嫻熟駕馭、及時應對復雜多變環境條件下的各種問題和挑戰。要用穩定透明的宏觀政策引導市場預期,要穩住經濟形勢,特別是穩住經濟增長不低于6.0%。同時也要注意穩住社會預期,通過社會預期的穩定增強對經濟預期穩定的信心,也需要通過經濟預期的穩定實現長期的社會預期穩定,兩者相輔相成。[8]從根本上看,“穩預期”要靠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在深化改革開放中要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

穩預期的關鍵,在于確保一個時期內連續穩定的宏觀政策,在此基礎上加強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兼顧政策的針對性和靈活性,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主動預調微調、強化政策協同。如何精準把握宏觀調控的“度”?關鍵是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有度”意在適度。相對無度和過度,政府對經濟的調控要有邊界、有限度、有依據、有規律,要科學有效、張弛有度,既不能越界亂作為,也不能不作為和慢作為。

精準把握“度”,就要明確調控方向、精準施策,主動預調微調。區間調控要科學、合理、有效,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內時不搞大動作,但要有所側重,增速接近上限時側重防通脹,接近下限時側重穩增長。始終緊緊抓住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兼顧區間調控、定向調控和結構性調控的基礎,確定調控“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功夫,同時要注意預調微調、遠近結合、防范各類風險,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和行穩致遠。

精準把握“度”,就要強化政策協同,避免政出多門、調控政策不協調不配合,以至于政策達不到預期的力度,甚至政策效度相互抵消。當前以及今后的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的實現,毫無疑問需要注重“時、度、效”,形成政策的“組合拳”。通過深化改革的抓手進行調控,同時發揮制度優勢,保持經濟平穩增長,把體制機制完善、改革紅利釋放融入宏觀調控創新中。社會政策需要對兜底保障功能加以強化,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民生問題,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對收入分配格局進行必要的調整,加強基本民生保障,及時化解社會矛盾,發揮好托底功能。[9]

精準把握“度”,要求宏觀調控要有全球視野。我國已經深度融入經濟全球化,宏觀調控決策不僅要考慮內部因素,也要考慮外部環境對我國的影響和我國政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宏觀調控要更加重視“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雙向評估政策外溢效應,在國家利益和全球責任方面取得平衡,并加強國際宏觀政策協調,在推動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的同時,努力實現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

總之,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要在宏觀層面形成政策合力,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唯此才能始終保持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總體經濟運行態勢,為保持經濟社會大局穩定、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劉宇對本文亦有貢獻)

注釋

[1]趙昌文:《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學習時報》,2017年11月6日,第1版。

[2]本刊評論員:《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求是》,2017年第5期。

[3]《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人民日報》,2019年2月24日,第1版。

[4]陳果靜:《主動防范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經濟日報》,2017年7月19日,第3版。

[5]石建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金融信號”》,《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12期,第22~26頁。

[6]張家源:《習近平金融思想及其在十九大報告中的新發展》,《探索》,2017年第6期,第23~30頁。

[7]史巖:《為實體經濟服務是我國金融改革發展的方向》,《紅旗文稿》,2017年第14期,第1頁。

[8]石建勛:《進一步深化對做好新形勢下經濟工作的規律性認識》,《光明日報》,2019年1月8日,第11版。

[9]周人杰:《把握新時代宏觀調控的“度”》,《人民日報》,2017年12月14日,第5版。

責 編/周于琬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nnotation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in the New Era

Shi Jianxun

Abstract: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is an important guiding principle for all of the economic work. Toda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understand and deeply think about it. It is our long-term working principle in the new era; adhering to the general tone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is not only a prerequisite for carrying out the current economic work, but also an inherent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s rich connotation must be accurately grasped. We should know that "stable economic operation is the focus of stability" and "deepening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adjusting the structure is the goal of progress”. The key to sticking to the general tone of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is to do a good job in work related to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promoting reform, restructuring, improving people's wellbeing, preventing risks and ensuring stability.

Keywords: making progress while maintaining stability, new era, comprehensively deepen reform

石建勛,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導,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同濟大學國家創新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為經濟學、金融學、財政學。主要著作有《新常態·新金融·新未來》等。

[責任編輯:周于琬]
標簽: 新時代   內涵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