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項新科技,人工智能已開始向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在勞動力供給方面,人工智能的到來不僅會彌補勞動力供給數量、提升供給質量、重塑勞動力生產效率,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老齡化對勞動力市場所造成的消極影響。本文以勞動力供給為切入點,具體分析當前勞動力供給存在的不足、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以及勞動力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以期全面揭示人工智能對我國勞動力市場所產生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人工智能 勞動力供給 市場需求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識碼】A
伴隨著20世紀中期計算機的出現,人類從繁雜的手工計算進入了科技領域計算。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作為一項新科技,人工智能會使人類的生產生活發生深刻變化。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可以視為人類分工領域的一次重大轉變,會對我國勞動力供給產生深刻影響。
當前勞動力供給存在人口規模減少、老齡化等問題
一直以來,人類對“技術與社會如何和諧共處”這一主題的探究熱度不減,與之前的歷次科技革命相比,人工智能革命更為猛烈和徹底。人工智能為社會提供了發展動力和平臺,但也對經濟、就業、倫理等領域造成沖擊。目前,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技術將對現有的勞動力市場帶來一些挑戰,而當前勞動力供給呈現如下不足。
一是勞動力人口規模日益減少。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16年第二季度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李忠答記者問時談到,2011年以后勞動年齡人口逐步下降,到2015年為9.11億,還在持續下降。特別是到2030年以后,勞動年齡人口會出現大幅下降的過程,平均以每年760萬人的速度減少。到2050年,我們預測勞動年齡人口會由2030年的8.3億降到7億左右。長期來看,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減少的形勢不容樂觀。
二是勞動力老齡化問題日趨嚴峻。現有的研究成果表明,人口老齡化的到來不僅會減少勞動年齡的人口數量,而且會降低勞動力的有效供給和阻礙勞動生產效率的提升,導致勞動力結構失衡,對整個勞動力市場帶來較大震蕩。人工智能時代,智能化生產替代傳統崗位之后會引發失業和收入的兩極分化,造成更多的人無法應對老齡化的到來。
三是勞動力素質無法滿足人工智能的發展需要。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工作崗位的技能和要求大大提高,但是勞動者素質與未來的工作崗位技能要求之間存在顯著的不匹配,不僅缺乏大量的復合型人才、中高端專業技術人才,而且我國相關人才培養和職業技能培訓發展較為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相關技術領域的高端研發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善,當前的人工智能發展需求與勞動力素質兩者之間存在突出的結構矛盾。
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力供給迎來重要機遇
經濟學理論指出,技術進步在增加就業機會的同時又會對勞動力形成替代。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要素,人工智能時代勞動力供給迎來以下機遇。
第一,勞動力供給數量的彌補。隨著科技不斷進步,勞動力市場上的傳統崗位將會消失或者傳統崗位的勞動力被排擠,雖然新技術對勞動力將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但是前者對勞動力亦存有互補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勞動力的供給數量。一方面,人工智能能夠對勞動型人才進行補充,那些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簡單機械重復等的職業,如果實現了智能化和自動化,其對勞動力的需求將會降低,這些崗位勞動力供給短缺的問題將得到有效緩解。另一方面,與傳統的工作模式相比,人工智能所帶來的一系列新型工作,具有靈活的工作模式,企業不再需要單一的勞動合同用工,勞動者的就業方式也更為多樣化,眾包、獨立承包、自我雇傭等一系列新型的、靈活的形式涌現。此外,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傳統的勞動力市場半徑得到極大擴展,對勞動者的人口特征也有更大的包容性,流動人口可獲得靈活和公平的就業機會,由此,勞動力市場數量的不足將得到一定程度地彌補。
第二,勞動力供給質量的提升。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勞動力工作技能要求也將隨之提升,一旦達到階段性閾值,勞動力格局將會實現重塑。人工智能的廣泛普及和深入發展將引發勞動力供給質量的重大提升。一方面,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腦力勞動者和智力勞動者的比重不斷增加,體力勞動者的比重不斷減少,技術含量更高的勞動者數量逐漸增多。由于重復性工作可以被人工智能所直接替代,而創新型的智力勞動崗位難以被替代,體力勞動者會因勞動力市場需求的轉變而不斷向智力勞動者轉變,人工智能的發展將會對體力勞動者產生顛覆性的影響,腦力勞動將成為重要的就業門檻。另一方面,部分崗位和職業雖然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是新的工作崗位不斷被催生出來,通過與生產過程的深度融合,生產領域的諸多勞動者將會面臨被排擠的風險。然而,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的發展將是極為廣闊的,對于勞動者來說,知識密集型產業、高技術產業等將是較好的職業選擇。為了適應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與要求,勞動者不僅要實現技能體系和知識體系的不斷更新,更要有意識地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由此,勞動力的供給質量將得到顯著的提升。
第三,勞動力生產效率的重塑。隨著大數據、機器學習的發展,人工智能在記憶、信息處理效率上不斷提高,勞動力在單位時間的有效產出得以增加,勞動力的生產效率由此提升。機器出錯的可能性更小、工作時間更長、工作強度更大,產出亦能夠得到快速增加。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都是不變資本的物質內容,一旦發展人工智能,不變資本將會受到極大影響,不僅將大幅降低企業的用工成本和可變資本的比重,亦能大幅提升勞動生產率。
第四,人口老齡化問題得到緩解。國外最新研究結果顯示,一個地區的老齡化程度越高,該區會擁有的機器人集成企業越多。也就是說,隨著老齡化水平的提高,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替代勞動力是企業的重要選擇,即使老齡化會導致勞動力數量短缺,借助誘導式創新,人工智能將實現對勞動力的補位式替代,抵償老齡化所導致的勞動力市場結構失衡。
勞動力結構優化升級的對策建議
人工智能時代,為確保勞動力能面向未來需求實現平穩過渡兼顧勞動力結構的優化升級,需要采取一些有效措施。
首先,關注人工智能引發的結構性失業。針對由人工智能排擠出來的勞動力,政府及社會各界要推出相關舉措引導他們盡快轉變為智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如推出技能培訓、繼續教育等,重點培養研發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等,采取新的組織模式和工作方式推動勞動力結構順利轉型,確保傳統低技能勞動力能夠繼續適應勞動力市場。與此同時,實時監測就業和失業的相關情況,針對不同行業、不同群體的就業和失業情況推出相應的預警機制,由此可以提前應對可能出現的失業風險。
其次,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減少人工智能發展產生的新的不平等。由于人工智能會逐漸增大資本在總收入中的份額,可能會造成收入不平等加劇的局面,政府需要加強失業保險、醫療補助、貧困家庭救助等措施,構建更加公平、可持續的社會保障體系。
再次,構建適應人工智能發展的教育體系。一方面,各級學校推動教育內容的創新,針對機器人等新技術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將最新的教育技術應用到實際教學過程;另一方面,對尚未就業的學生和已就業的勞動者進行專門的職業技能培訓,如借助數字化的培訓方法,讓勞動者在職業轉換過程中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
最后,提升勞動力供給和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基于當前的職業信息網絡和人力資源服務體系,實現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和服務體系的完善,構建企業招聘、專業人才求職、高素質勞動力轉崗再就業等專業信息平臺。同時,提升勞動力市場服務能力,對新的就業方向和崗位進行職業指導,盡可能降低勞動力轉崗和搜尋的成本。
(作者分別為河海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尹蕾、王讓新:《人工智能發展的喜與憂》,《人民論壇》,2018年12月中 總第616期。
責編/常妍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