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90后”,作為一個群體的工作觀

核心提示: “90后”成長于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有著鮮明的群體特征和時代印記,這種獨特性在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及工作選擇上有著直接的體現。在工作中,“90后”群體更加注重獲得良好的內在體驗以及締結廣泛的人際關系,工作選擇的自由性較強,職業選擇更加“時尚化”。

【摘要】“90后”成長于我國經濟社會的重要轉型時期,他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都有著鮮明的群體特征和時代印記,這種獨特性在其對待工作的態度及工作選擇上有著直接的體現。在工作中,“90后”群體更加注重獲得良好的內在體驗以及締結廣泛的人際關系,工作選擇的自由性較強,職業選擇更加“時尚化”。

【關鍵詞】“90后”  工作態度  社會背景

【中圖分類號】C913.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隨著新一批“90后”勞動力群體踏入社會,他們漸漸在各類職場中嶄露頭角,開始成為各行各業的中堅力量。中國的“90后”出生于計劃生育政策從嚴實施時期,成長于改革開放穩步推進階段,歷經了1992年伊始的大規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1999年的高等教育第三次擴招、21世紀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以及2015年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這些重大的社會歷史事件和社會文化環境賦予了“90后”不同的代際身份,造就了他們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而這種獨特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也折射和體現在了其對待職業和工作的態度中。“90后”對待工作的態度和行為方式關系著其所在職業團體未來的發展,因此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

“90后”更加希望得到“體面的職業”

當前,不同代際群體對工作的追求和期望的差異十分顯著。比如,與“70后”更加看重物質報酬相比,“90后”對與個人福祉和情感體驗有關的需求的重要性認知更高,更加注重從工作中得到成就感,追求工作的內在價值。

“90后”在其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就是中國高等教育急速發展。1999年,我國高校第三次擴招,更多的人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按照18歲進入大學、學制四年計算,首批“90后”進入高等院校的時間為2008年,畢業時間為2012年。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國統計年鑒》和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2008年,我國高等教育招生人數約為608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2012年,第一批“90后”正式步入社會,2017年,“95后”就業大軍接踵而至,高等院校的應屆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增至795萬人。

以高等教育大眾化為標志,中國的現代教育事業在這一時期獲得了飛速發展,有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好的教育。教育的發展又帶來了人力資源結構的優化和勞動者素質的普遍提高。這批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群體成長于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年代,工作對于他們來說不僅僅是為了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除了薪資酬勞外,他們對精神層面的獲得也有著更多的期待和要求,希望得到“體面的職業”。1999年,在國際勞工大會上,國際勞工組織首次提出了“體面勞動”的概念,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性的工作機會,要求承認和尊重勞動者在工作中的各項權利,擴大社會保護,達到勞動關系的和諧。這一理念,在我國不同代際群體對于工作重要性的評判上也有相應體現。

對于“90后”來說,“認識更多的人”是他們理想工作的目標之一

現代社會中,工作組織和場所已經取代家庭成為個人活動的主要領域,個人在工作組織中的身份與地位也隨之成為最主要的標志。“血緣”“親緣”“地緣”關系在個體社會關系網絡中的重要性有所減弱,占據日常生活大部分時間的“業緣群體”漸漸成為個體交往的主要對象。工作場域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直接、廣泛且又持久的互動環境,人們在其中進行合作與交流,彼此分享共同的生活所帶來的情感和樂趣。

對于“90后”來說,“認識更多的人”是他們理想工作的目標之一,大部分“90后”把這一目標擺在重要位置。在我們看來,“認識更多的人”也許有雙重的含義。一方面,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人際關系在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社會網絡與人際互動承載著提供信息和幫助的重要功能。社會學的研究表明,當一個人擁有某種持久性的關系網絡時,這個由相互熟悉的人組成的關系網絡便能夠轉化為實際或潛在的資源,成為其擁有的社會資本。這便意味著職場中持續的人際互動會給個體帶來建立關系、交換資源的機會,人際交往的過程也是社會資本積累的過程。如果這種互動能夠超出職場,延伸進私人生活領域,則還會帶來勞動力市場之外的其他回報。由此,“認識更多的人”帶有一種實用的、理性的色彩。

另一方面,職場中的交往是當代人工作、生活的重要內容,因工作而產生的人際互動是職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認識更多的人”也是一種積極社會化的表現。職場是社會成員進行“繼續社會化”的重要場所,“認識更多的人”會擴大個人的“朋友圈”。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在與上級磨合、向前輩學習、與同輩溝通的過程中,個體學會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潛移默化地接受他人的影響,不斷進行學習和自我調整。這有助于個體獲得豐富的人生經驗,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以及社會生活,對以往的知識技能進行補充和更新。

“90后”就業更加“率性”“時尚化”

根據領英發布的“第一份工作趨勢洞察”,“70后”第一份工作的平均工作時間為4年,“80后”為3.5年,“90后”驟降到19個月,“95后”僅能維持7個月。這一看起來“率性”的工作態度其實與其基本工作價值觀相聯系,即注重自我的“內在體驗”。同時,與以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為標志的信息技術的發展相匹配,“90后”,特別是“95后”,其職業選擇帶有在一般人看來非常“時髦”的特征。新華網發布的《95后的謎之就業觀,你看懂了嗎?》顯示,“95后”所向往的新興職業排名從高到低依次為:主播、網紅、配音員、化妝師、Cosplayer以及游戲測評師。這些看起來“非主流”的職業,借助互聯網的發展愈加普及,帶來了工作方式的根本轉變。

就業“率性”主要是社會流動機制轉變的結果。就婚姻狀況來說,我國青年群體的平均初婚年齡不斷提高,這意味著當前大部分的“90后”尚未成家,養家糊口還未構成牽絆他們的負擔。同時,“90后”的父母正值壯年,有著穩定的收入,養老也未對其造成經濟壓力,父母甚至還是其背后堅實的經濟來源。這種“上無老,下無小”的狀態,使得“世界這么大,我想出去走走”都可能成為離職的理由。可以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實施,不僅帶來了我國國有企業和政府事業單位的全面改革,更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社會流動機制逐漸趨向市場化。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和社會開放程度的提升,為“90后”能夠更加自主自由地選擇工作提供了契機。

就業“時尚化”與互聯網的發展密切相關。當前,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逐漸由勞動與資源密集型產業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第三產業迅速發展。與此相伴,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也為這一趨勢增加了新的動力,為青年群體就業提供了更廣闊的平臺。互聯網與各種傳統行業的結合,形成了新的經濟產業形態。比如,“互聯網+手機”誕生了移動互聯網,“互聯網+金融”誕生了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餐飲”誕生了外賣服務,“互聯網+出租車”誕生了網絡約車服務,等等。互聯網經濟催生出了大批的新興職業,也為“90后”就業提供了更多的選擇。同時,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浪潮的興起,使得創業成為就業的另一種方式。

總之,處于經濟社會轉型期的“90后”新生代員工,由于時代背景和成長環境的不同,對于工作的態度有著非常鮮明的群體特點,即更加注重自我的內在情感體驗,更強調工作與興趣的匹配,更加注重和諧的人際氛圍等。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博士研究生賈舞陽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①《95后的謎之就業觀,你看懂了嗎?》,新華網,2017年5月22日。

②《95后“謎之就業觀”謎在哪》,《解放日報》,2017年4月24日。

責編/孫渴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銀冰瑤]
標簽: “90后”   工作態度   社會背景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