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前沿理論 > 正文

李 強: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

內容提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社會學者逐步構建起領域寬廣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創造出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范疇,如社會建設、民生、社會治理、社會體制改革等,開拓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新領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社會學發展歷史,如何建設與中國國情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實踐緊密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始終是我國社會學界面臨的重大課題。

突出社會學的中國特色

社會學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從西方傳入我國的。從那時起,我國社會學界就致力于在本土文化環境中發展社會學,使之與中國的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中國社會發展服務。在這個過程中,社會學學科建設也曾遭受過挫折,但是眾多老一輩社會學家如費孝通、雷潔瓊等,堅持探索如何將社會學研究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為中國社會學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9年,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召開。鄧小平同志提出:“政治學、法學、社會學以及世界政治的研究,我們過去多年忽視了,現在也需要趕快補課。”在鄧小平同志號召下,社會學發展突飛猛進,取得很大成績:第一,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逐步構建起領域寬廣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在社會學一級學科下形成了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口學、人類學、民俗學、社會工作、社會管理與社會政策等學科方向;第二,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完成眾多深入細致的基層社會調查,獲得一手數據,探究社會事實,了解和認識中國國情,取得了豐富的社會調查成果;第三,創造出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范疇,如社會建設、民生、社會治理、社會體制改革等,開拓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新領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從學術文獻看,在我國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中,社會學是討論本土化問題最多的學科之一。之所以強調本土化,是因為社會學研究要探究社會事實,而社會事實往往是極其復雜的。要深入分析社會事實,探究對社會事實發生影響的全部社會環境、社會要素,社會學研究就必須扎根本國土壤、立足本國國情、反映民情民風,這就必然要實現本土化。其實,世界各國的社會學都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特征。比如,我們讀美國社會學者寫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學教材,一個共同特征就是這些教材都是以美國社會為背景和基礎來闡釋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的。有鑒于此,我國社會學必須高度重視本土化,在借鑒西方社會學時要保持頭腦清醒,認清其背后的西方社會實踐和價值判斷,扎根我國經濟、社會、文化土壤提出新概念、創造新表達、構建新理論,進一步突出社會學的中國特色。

積極探索社會建設與民生改善

社會建設與民生領域研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實踐提出的新問題、新任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學獨有的研究領域。對這一領域的深入研究探索,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學獨特的概念范疇、理論內容、話語表達。

什么是社會建設?社會建設也可以理解為建設社會,其目標是激發社會活力,其核心是處理好政府、市場與社會的關系。社會是由全體社會成員組成的,激發社會活力就是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積極性和動力。特別是對中國這樣一個有著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如果每個人都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能匯聚起勢不可擋的磅礴力量。社會學關注的是人。從人的角度看,目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有四個方面的有利條件:其一,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期,農村戶籍人口仍占很高比例,城鎮化還有很大發展空間,其中蘊藏著巨大的發展動力和發展潛力;其二,改革開放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創新創造熱情,9億勤勞刻苦的勞動者是發展最重要的源泉;其三,我國制造業擁有數以億計的一線技術工人和技術人才;其四,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培養了數以千萬計的企業經營管理人才。當前,我國已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正處在現代化發展的關鍵時期,能否充分激發社會活力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來說至關重要。所以,中國特色社會學的社會建設研究,重點就落在如何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全體中國人的活力上。

民生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本土化社會學概念。民生就是人民生活。中國特色社會學的民生研究,主要研究在中國這樣的大國如何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如何讓每個人都得到平等的發展機會。經過多年探索,社會學界重點研究的民生領域大體有9個,即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健康、養老政策、扶貧政策、基層社會治理。民生領域的研究具有學科交叉特征。比如,很多學科都研究教育,而社會學的研究重點是教育公平問題,特別是在義務教育階段如何實現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就業問題也有很多學科在研究,社會學聚焦的是人,是就業與失業的人群,研究重點是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兩大群體的就業問題。社會學在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醫療、住房、養老領域的研究,突出的主題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貧困問題也是社會學研究的主題之一。近年來,對全國不同地區貧困與脫貧問題的研究,特別是如何確保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成為研究熱點。在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后,對相對貧困問題的研究將成為我國社會學界的長期任務。對于老弱病殘導致的貧困,應當通過完善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制度去解決;對于有勞動能力的人因缺少文化知識、勞動技能和進取心而導致的貧困,則應強調文化扶貧。

深入研究社會治理創新

社會治理是中國特色社會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課題,也是有可能做出突出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領域。社會治理的基本原則是激發活力和保持社會秩序,困難之處在于我國正處于現代化轉型任務比較艱巨的時期。根據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經驗,當城鎮化率處于50%上下的時候,是現代化轉型最為艱巨的時期。目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所以,我國社會學者的一大任務就是探索一條使我國社會既充滿活力、又保持秩序的現代化轉型之路。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黨中央提出“社會治理”的概念。在國際學術文獻中,雖然“治理”“善治”都是常見的概念,但“社會治理”是具有中國本土化特征的概念。

我國社會學界對于社會治理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不斷總結廣大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基層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鎮社區從過去的單位制社區變成今天的商品房社區和職工房改房社區,農村社區從當年的人民公社體制變成今天的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村社區。適應這種新局面,社會治理體制機制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我國城鎮和農村按行政體制計算的基層社區大約有66萬個,如果按照農村自然村和城鎮居民實際居住小區計算的話就更多了。這么多基層社區在近些年來的社會治理實踐中創造出了眾多新的治理經驗。過去,我國城鎮和農村形成了二元結構。今天,城鄉融合、城鄉統籌的體制探索多種多樣,創造出新型的土地管理機制、社區管理機制、住房管理機制以及城鄉融合的養老機制等。城鎮社區治理也創造出眾多新的成功模型,其中有很多行政管理的成功案例,也有不少強調市場運行的成功案例,還有一些強調基層自治的成功案例。在這種形勢下,很多社會學者參與到社會治理實踐中。我帶領的清華大學研究團隊就與當地政府合作,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創建了“新清河實驗”研究基地,探索專家參與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這對于基層社會治理實踐和社會學者的社區治理實驗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國地域廣闊、地區差異大,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進行基層社會治理,應當尊重廣大人民群眾的實踐創造。只有讓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并共享成果的社會治理,才是有活力、可持續、能夠實現長治久安的社會治理。

我國社會學者在社會調查中看到,廣大人民群眾推進改革開放的社會實踐已經走在前面,社會學者做的很多工作就是總結其中成功的體制機制案例,將其上升到社會學理論層面,提煉出我國社會現代化轉型的理論模式。我們黨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社會實踐不斷為中國特色社會學理論提供新的知識,也不斷為國際社會學的知識寶庫增添中國經驗、中國案例、中國模式。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責任編輯:趙光菊]
標簽: 社會學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