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tv在线观看,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Av,欧美日韩无砖专区一中文字,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五月天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讀書 > 正文

看準新工業革命的方向

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

《創新與產業升級》,陳清泰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創新與產業升級》,陳清泰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

經濟增長主要有三個源泉:一個是資本投入,一個是勞動力投入,一個是“全要素生產率”。在資本和勞動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引起產出增加的因素,就是基于創新和技術進步而生產的效率的提高,即全要素生產率。依靠物質資本投資,包括勞動力投入的增長模式,在達到一定程度后會出現投資報酬遞減效應、甚至負效應。如目前諸多產業產能超常規過剩,就是這種模式不可持續性的一種表現。但是,技術進步、效率提升沒有天花板,人的知識積累越豐富、技能水平越高,產出的效率就越高。這種基于創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可持續的,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走向發達國家的必然選擇。

黨的十八大之后,中央把創新放到突出重要位置,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以此提高勞動生產率、資本產出率和全要素生產率。

近年來,促進創新發展相關政策落實的步伐加快,中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持續提升,2017年上升至2.12%,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目前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持續增長的研發投入與豐富的智力型人力資源結合,使我國創新能力與創新水平較快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2016年提高到56.2%,有力推動了產業轉型升級。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雜交水稻、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電子商務、人工智能、電動汽車等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取得突破,部分技術和產業已經進入世界先進行列。2016年企業在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中占比超過77.5%,涌現出騰訊、科大訊飛等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型企業。根據美國創投研究機構公布的全球“獨角獸公司”名單,截至2018年2月全球獨角獸俱樂部共有230家企業,其中113家位于美國,中國以62家緊跟其后。這些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國創新活動的活躍程度。

《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說:歷史上的經濟轉型都有一個共同點,即都是新的通信技術、新的能源技術和新的交通技術三者融合的結果。它們的融合將構建出新的技術平臺或技術基礎設施。里夫金認為,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達到頂端,支撐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所能帶來的生產力已經達到極限,現行各類改革已經很難克服經濟增長的停滯。需要采用新的通信、能源和交通網絡組成的新的工業基礎設施,使基于數字化的新技術、新經濟在這個基礎和平臺上健康發展。

新工業革命的核心是數字化、網聯化、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網絡化、信息化、數字化、新能源是這一輪產業革命的普適性、標志性技術;3D打印、智能機器人、智能制造、智能產品是標志性裝備;電動汽車是新工業革命的標志性核心產品,是繼智能手機之后功能極為強大的移動智能平臺,是對接新一代移動通信、新能源、智能電網、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的主要載體,是拉動技術進步、產業升級的重要力量,是實現綠色經濟、綠色生活、未來出行的主要途徑。新能源、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和智能交通是支撐新工業革命的基礎設施。

新工業革命最重要的生產要素是信息、萬物互聯,而萬物的連接和信息發布、傳遞、收集、處理的成本幾乎為零,這就帶來固定成本和管理成本大幅下降,將極大地提高全社會生產力。

我國經濟轉型恰恰與第三次工業革命交集,給我們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非常可喜的是經數十年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強大的工業基礎、形成了新的比較優勢,完全具備贏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條件。如在數據為王的時代,我國不僅有全球規模最大的多層次市場,而且有全球規模最大、上網人數最多的互聯網,有全球最豐富的數據資源;新工業革命所涉及電子信息、互聯網、新能源、電動汽車、3D打印等核心技術和產品已有較好的基礎,有些已進入世界前沿;智力型人力資源數量充裕、“科技人口紅利”開始顯現;創新創業深入人心,科技型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技術來源正從引進為主轉向在開放條件下的技術自立;新技術、新產品和新業態、新型商業模式不斷突破;在互聯網、信息化、智能化等核心產業已經成長出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龍頭企業。

作為全球第一的制造大國,我們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影響遠遠超過任何工業化國家。影響是雙向的,把握不好將再次被淘汰;把握得好完全有可能實現一次歷史性超越,徹底改變我國產業的國際競爭地位。當前,轉變增長方式和產業升級就要抓住新工業革命的機會,看準新工業革命的方向,朝著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理論政策上的創新和突破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奠定了基礎,為釋放改革紅利,贏得第三次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

《創新與產業升級》一書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緊迫性和途徑,對自主創新、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的思路和政策進行了討論。問題大都是在調研中提出的,對問題的討論也力求務實和具有針對性。其目的是希望引起讀者,特別是政府人員和企業家的思考,或能從中有所啟發。

(作者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黨組書記、副主任)

[責任編輯:張迪]
標簽: 新工業革命  

    1. <menu id="zcyhi"></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