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談道,“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西蒙·庫茲涅茨的《各國的經濟增長》等著作,過去我都翻閱過,一個重要感受就是這些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都是思考和研究當時當地社會突出矛盾和問題的結果。”這段講話中提到的17部經典著作,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對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商務印書館窮數代人之功,精心打造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把這些優秀著作悉數選入其中,并加以準確的翻譯,使之成為滋養國內讀者的思想甘泉。這套出版數量達700種的叢書自上世紀80年代初確定設計風格后,持續以醒目的彩虹色作為學科分類的標志——橙色的哲學、黃色的歷史地理學、綠色的政治法律社會學、藍色的經濟學和絳色的語言學……其所形成的彩虹墻早已成為各大書店和學者書房的標志性陳列,融入了一代又一代學人的成長記憶。
工匠精神鍛造精品
奠基中國現代學術
1981年,乘改革開放的東風,商務印書館以先行者的勇氣率先結集出版“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所收書目均為一個時代、一個國家學術史和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經典著作,為中國打開了一扇關閉許久的、向世界開放的窗口。時任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陳原先生在《人民日報》上發表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發刊詞中說道:“通過這些著作,人們有可能接觸到迄今為止人類已經達到過的精神世界。”可以說,“漢譯名著”是改革開放在學術出版和思想文化領域取得的標志性成果之一。迄今,這套書已出版逾700種之巨,凝聚了幾代學人的心血,也滋養了幾代讀者。
“滿足學術界學術研究的需要”是商務印書館一直引以為己責的使命。“漢譯名著”叢書中很多著作都成為高校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以及學者的科研資料。商務印書館的譯著也對深化國內各種學術討論推動巨大。40年來,“漢譯名著”始終堅持科學嚴謹的選題和出版規劃,始終緊緊跟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不斷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為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改革開放提供學術借鑒和理論滋養。叢書促進了中國現代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建設。
叢書的出版還促進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中國社科院原副院長汝信評價說:“可以說,對于推動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的影響,恐怕它的作用完全不亞于一個社會科學的大學。”作為我國現代出版史上規模最大的學術翻譯工程,“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被譽為“對我國學術文化有基本建設意義的重大工程”。
近些年來,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出版業也難免遭遇巨大的沖擊和激蕩,但“漢譯名著”叢書始終秉持穩健、執著和堅韌的原則。第六輯、第七輯、第八輯……第十七輯,這棵根益深、葉益茂的大樹既不“隨風倒”,也不“朝錢看”;既不隨波逐流地迎合市場,又勇于直面市場的競爭。在厚重的歷史積淀基礎上,經典與品質的理念和實踐,即選目的經典性和譯文的高品質,早已成為“漢譯名著”以不變應萬變的立根之基。
有千年的著作,沒有千年的譯作。由于不同時代的文風變化、對經典的理解會隨著學術進步有所深入和側重變化,因此,同樣的經典原著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譯本,是保持譯著生命力的必要之舉。經典重譯是商務譯著的一大特色,不少經典著作都經過了一再修訂乃至一譯再譯的過程。此外,以“漢譯名著”的經典著作為基礎,匯集并擴充出版經典思想和學術大師的全集或文集。目前已經出版的“大師文集”系列有《盧梭全集》《羅素文集》《托克維爾文集》《大衛·李嘉圖全集》《海德格爾文集》《斯賓諾莎文集》等。“大師文集”系列是對“漢譯名著”的另一維度的綜合,它標志著國內對西學的研究和出版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不忘出版初衷
重銜文化使命
“漢譯名著”始于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需要,必將在新時代展現新的價值,發揮新的作用。為此,新時代的“漢譯名著”出版至少將體現以下幾方面的新特點。
其一,以世界的眼光,展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知識和文化是把人類連接起來的天然紐帶,人類相互學習、共同創造、代代相傳,才有共創共享的文明成果。從歷史的視角看,“漢譯名著”是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之需而生,選目重點在于開啟現代社會之門的西方民族國家的現代化成果而兼顧其他,這是合適和合理的,也確實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站在新時代新起點上,“漢譯名著”的出版在繼承傳統思路的同時,更要充分展示各民族和國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貢獻,充分展示人類文明的多樣性。近年來,“漢譯名著”在選目方面更多地關注非西方世界的經典作品,重在向世人表現文明與文化發展的多樣性,傳播世界各國人民為人類文明發展做出的獨特貢獻,揭示知識連接人類共同命運的理念。這是這個偉大時代賦予我們的偉大使命。
其二,以時代之需,促現代經典。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有一代的學問。“漢譯名著”以往的選目偏重古代、古典和近代的作品,對于在時間上與現實更近、聯系更緊的現代作品則稍嫌謹慎。無論是古代作品還是近代作品,“挖掘歷史”的目的,是為了“把握當代”,“漢譯名著”在繼續出版古代和近代經典的同時,要加大現當代經典的出版力度,以適應新時代讀者需求和文化建設的需要。實際上,近些年來,作為“漢譯名著”的補充,商務已經開始出版更著眼于現當代學術進展的“現代性研究譯叢”“文化和傳播譯叢”和“當代法國思想文化譯叢”等,更多地譯介與時代結合更緊密的各種新思潮。
其三,以新知識的視野,拓寬學科領域。“漢譯名著”以往注重傳統學科及其經典,即以文史哲政經法等學科為主,不僅形成自己鮮明的特色,同時也清晰地標注人類知識與文化發展的時代特征,這是有先見之明和符合時代之需的,“漢譯名著”因此獲得了人們的廣泛好評。20世紀以來,新知識、新技術、新學科不斷涌現,傳統學科也不斷生成新的側重各異的分支,尤其是信息技術及其伴隨而生的新思想、新思維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人類的生產與生活,“漢譯名著”也自然應該適應人類社會的發展和中國文化、教育和科技發展的新需求,擴大選題范圍,拓展學科領域,尤其是科技思想、教育理論、藝術思想、自然史和城市與文化研究等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在科技思想方面,有關科技史、科技與人文、科學哲學等領域對促進我國科學教育和科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的經典著作,商務印書館會加大翻譯和出版力度。
其四,以新技術為支撐,實現全媒體出版。面向以信息技術為主要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媒體融合已經成為新時代之需,“漢譯名著”順應科技革命發展的新趨勢,以媒體融合的新思路,實現全媒體出版。2014年,“漢譯名著”作為紙電同步出版的重點標志性項目,在亞馬遜電子書上線,邁出了全媒體出版的第一步;緊接著開發“漢譯名著”主題檢索數據庫,其中基礎數據庫已經完成,主題檢索功能也已接近完成;目前,更具服務功能的知識服務平臺即將投入運營,在知識服務平臺上,“漢譯名著”可以聽(聽書),可以看(名家講解視頻),讀者可以以適當的方式參與內容建設,進行互動等。
自信的中國人在以更開放和更理性的心態吸收、借鑒全人類的精神成果。“漢譯名著”的諸多新品種也反映出中國人文社科學界的研究觸角在各學術領域中的拓廣和加深,體現出中國學術界站在本土立場上對人類文明的理解。
(作者為商務印書館總經理)